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马克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习惯上,史学界将1917年到1923年作为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期。事实上,1923年后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趋广泛、深入。因此,笔者认为,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前,均可作为马克主义在

  • 标签: 宣传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过程
  • 简介:<正>1848年,世界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从此,“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时中国人并不知道马克,过了很久,才有中文书刊介绍他的主义,但也是零零碎碎,夹杂着误解和歪曲,其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又过了很久,直到1920年的前后,马克主义才真正传入中国,中国先进人物才真正认识了马克主义,而且一经认识之后,便执著

  • 标签: 陈独秀 李大钊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 毛泽东
  • 简介: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张舜徽 经史考证 经世致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徜徉在马克故居在马克诞辰200周年来临的时候,我得到一个机会,随'纪念马克诞辰200周年赴欧洲红色旅行团'造访马克的故乡,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去年,在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曾经造访了圣彼得堡、莫斯科。今年,在马克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又能够

  • 标签: 公社社员 巴黎公社 探访马克思
  • 简介:"实践思维"是马克哲学出场的主导路径,运用实践哲学思维关注现实才能真正实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实践反复证明,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的新需求不断生成、丰富,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变革。为此,如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新路径必将成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改革开放四十年 社会主要矛盾 马克思 实践哲学
  • 简介:今年是德国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马克(1818-1883)诞辰200周年,世界许多地方举办相关展览、讲座、会议和出版图书等纪念活动。在这一特定时间点上,研究与传播马克及其思想,势必是今年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一大焦点。而中国的马克研究,自《资本论》首译、摘译、全译以来,一直深入且持续地呈现于中国近代百年时空之中。

  • 标签: 《资本论》 马克思 币制改革 中国 纪念活动 思想家
  • 简介:马克主义当代化就是把马克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相结合起来。当今世界争中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实现马克主义当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马克主义必须要与时代同步,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精神,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 标签: 当代化 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合称中共“五老”。他们虽属“辛亥”一代知识分子,但后来均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五老”积极宣传和研究马克主义,不断推进马克主义的中国化。他们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故而能够在各自领域更加灵活地应用马克主义,创造性地发展马克主义。其中董必武的法学研究、谢觉哉的政治学研究、林伯渠的经济学研究、徐特立的教育学研究、吴玉章的历史学研究均颇具特色。其思想和观点在中国马克主义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五老”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主义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分析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正是由于该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我国很快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独立学科,在实践中得到高度重视,涌现出不少优秀研究成果。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对马克主义民族理论一些基本观点的"质疑与反思",有些话题已经超出了"学术"本身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研究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
  • 简介:高善必借助马克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高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高善必的马克主义史学观,是马克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高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高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高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 标签: 高善必 印度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奴隶制 封建制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民族纲领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论文分4个部分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民族自决权》等马克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及其学说,在中国出版发行、得到传播的历史过程,着重介绍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经典著作 早期传播 《共产党宣言》
  • 简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起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宗教源于何时,宗教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的看法是不同的。信仰者都认为宗教来源于神的启示,根本用不着去研究宗教的起源问题。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宗教学,却是把宗教的起源包括进其研究范围之内的,近现代的宗教学对此的研究有其各自不同的说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根源 宗教信仰 社会现象 起源问题 宗教学
  • 简介:生态学马克主义把生态学和马克主义结合起来,它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提出建立'稳态经济'模式,从而克服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对人性的异化,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崩溃的主张。其社会批判视角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了后现代的批判性和建设性两大向度。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批判精神 建设性向度
  • 简介:<正>中国历史学发展到近代,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二十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史学伴随着本阶级走上政治舞台而出现,为中国史学别开一生面。它在破除封建史学的“崇古”观念,扩大史学研究领域,注重史事真实,重视史料搜集、整理和考订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它也如同资产阶级本身一样,在与封建

  • 标签: 李大钊 西方资产阶级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梁启超 阶级斗争学说 瞿秋白
  • 简介:马克从个体视角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思想包括: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落脚在每一个体的发展上,未来社会是每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本文从这些方面说明了个人发展问题在马克唯物史观中的作用.

  • 标签: 个人发展 马克思 唯物史观 地位
  • 简介: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的论断是正确的。

  • 标签: 宗教经济租 宗教及其信仰 宗教本质 经济行为 马克思
  • 简介:“认同”一词是从英文identity而来,是近数年来从国外传入的众多新词汇之一。目前,这一概念基本为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如对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政党和政权的认同等。名词性的“认同”概念涉指身份、属性等,而具有动态意义的“认同”,则指“自我”在情感、信念上与他人及其他对象连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认同是指“我者”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

  • 标签: 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观 民族精神
  • 简介:关于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和殖民统治的社会影响问题,是近代亚非拉史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西方学者与政治家曾宣扬'殖民主义文明使命论',认为西方殖民国家给东方带来了文明,全面肯定殖民主义。过去,我们在讲授和研究近现代亚非拉历史时,以民族解放运动为中心,侧重揭露殖民主义的统治,有时走向另一极端,认为殖民主义是罪恶的渊薮,毫无进步作用可言。这种仅仅从伦理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出发来评价殖民主义的方法也是片面的。

  • 标签: 双重使命 伦理道德观念 社会影响 西方殖民 殖民统治 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