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乾隆《大清会典》的编纂有组建编纂队伍、征集资料、确立管理制度、确定编纂体例、商讨内容取舍等环节,各个环节几乎都是在乾隆裁夺下进行的。编纂队伍的组建具有满汉兼顾、内行修史、灵活变通的特点,会随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各类编纂人员的数量。在资料征集方面则依靠皇权,随时可以调看皇帝实录、各衙门的档案文书等相关资料。为保证修书进度和编纂质量,乾隆群臣还制定了考勤考绩、进呈御览等规章制度。在编纂体例方面,乾隆会典实行典例分列的编纂方式,极便省览,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一些条目的次序,还详加考证,保证了典制记载的准确性。在内容取舍上,乾隆会典做到了辞简事该,突出了重要典制。
简介:1937年9月,在全面抗战的隆隆炮火声中,钱塘江大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终于飞架于钱江南北。作为大桥的设计者和建桥的主持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名字从此和钱塘江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了,然而另一个建桥的关键人物,人们或许就比较陌生了,他就是建桥的倡议者。促成者和组织者,时任浙江省政府建设厅长的曾养甫。力倡建桥钱塘江横亘浙中,将浙省一分而为浙东浙西。波涛汹涌的钱江潮一方面因其壮丽景观名闻遐迩,另一方面也确实成为交通一大障碍,自古便称天堑。唐代诗人施肩吾在《钱塘渡口》诗中,就发出“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的感慨。在钱塘江上建桥,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然而,真
简介:“四清”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和部分城镇开展的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是,我眼中的“四清”运动,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历历在目,让人难忘。昨天发生的事,对于我们的今天有很多可思考和借鉴之处,应当认真地回顾和研究。
简介:分派庶吉士学习清书,是清代特有的政治制度之一。其起自顺治,迄于道光,发展过程本身反映了满语在清代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朝廷内部的满汉关系。清书庶吉士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便利满汉之间的交流。初选时,对人员的年龄、体貌有一定的要求。其数量随着朝代更迭发生变化,由于汉语的普遍使用,每科人数由最初的数十员减少至四五员,皇帝对其考查也日益松懈。乾隆之后,清书庶吉士的实际效用日益减少。清书庶吉士与汉书庶吉士在馆选、教习、考试、散馆上均有不同,但出仕后升迁状况并无明显区别。学习满语的汉族庶吉士的满文水平不一,优者足可召对,亦能翻译书籍;劣者往往因此被黜,遂对此政策有所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