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药物预防和治疗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Cochrane图书馆、科学网(Web of Scienc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5月30日发布的有关药物预防和治疗ICU-AW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干预组采用药物预防或治疗ICU-AW;对照组采用其他康复手段进行预防或治疗。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仅纳入1项研究时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纳入患者中干预组1 865例,对照组1 894例。质量评价结果显示,4项研究为A级,7项研究为B级,说明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预防ICU-AW的发生〔相对危险度(RR)=0.761,95%可信区间(95%CI)为0.662~0.876,P=0.000〕,但会减少苯丙氨酸损失(nmol·100 mL-1·min-1:-3±3比-11±3,P<0.05)和谷氨酰胺摄取(nmol·100 mL-1·min-1:-97±22比-51±13,P<0.05);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右美托咪定、新斯的明、氧甲氢龙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预防及治疗ICU-AW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能预防ICU患者发生ICU-AW,但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右美托咪定、新斯的明、氧甲氢龙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预防及治疗ICU-AW方面未见明显优势,目前尚无药物被推荐用于预防和治疗ICU-AW。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评估现状,分析阻碍ICU-AW评估的影响因素,为完善ICU-AW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首先,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访谈提纲,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3名医务人员(ICU专科护士8名、临床医生3名、呼吸治疗师和康复治疗师各1名)进行访谈;然后,全面分析和提炼访谈主题,构建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对我国的ICU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ICU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ICU-AW的评估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调查问卷的复测信度为0.92,专家效度为0.96。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3 563名ICU医务人员参与调查,提交问卷3 563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57份(包括被调查者来自新生儿或儿科ICU 173份、被调查者ICU工作时间<6个月89份、无效问卷9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 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0.0%。在3 206名ICU医务人员中,医生616名(占19.2%),护士2 371名(占74.0%),呼吸治疗师129名(占4.0%),康复治疗师51名(占1.6%),营养师39名(占1.2%);年龄(30.7±6.3)岁;文化程度以本科居多(65.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4.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8.0%;ICU工作年限(5.94±4.50)年。在临床实践中,仅有26.5%的ICU医务人员确定自己曾经治疗或护理过ICU-AW患者;52.9%的医务人员仅凭临床经验来评估ICU-AW,使用ICU-AW评估工具的人群仅占12.3%。大多数ICU医务人员认为应接受ICU-AW相关专业培训(81.8%),应重视ICU-AW如同重视ICU其他并发症(压疮、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75.1%),并认为ICU-AW评估应纳入ICU日常诊疗活动(61.2%);但仅10.2%的医务人员接受过ICU-AW相关知识培训,高达42.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ICU-AW相关知识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仅18.7%的医务人员会主动评估患者是否发生ICU-AW;不足半数(42.3%)的医务人员认为应每天评估ICU-AW,且ICU评估工具的使用也不统一,44.0%的ICU医务人员认为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量表(MRC-Score)是ICU-AW最理想的评估工具,其次是神经电生理检查(17.2%)和徒手肌力评估量表(MMT,11.1%)。在阻碍ICU-AW评估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护人员缺乏ICU-AW相关知识是主要因素(88.1%),其次是医护人员没有ICU-AW评估指南(76.5%),患者认知障碍或理解能力有限(84.6%)、病情危重导致无法配合评估(83.0%),以及科室对ICU-AW评估重视不足(77.5%)。结论目前我国ICU-AW评估现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缺乏ICU-AW相关知识和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超声测量肢体骨骼肌厚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发生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入住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待患者清醒后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评分法(MRC)评估肌力以判断是否发生ICU-AW,同时床旁超声测量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股四头肌及胫前屈肌的厚度,比较非ICU-AW组与ICU-AW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骨骼肌厚度对ICU-AW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41例机械通气患者,其中ICU-AW 15例,非ICU-AW 26例。与非ICU-AW组比较,ICU-AW组患者MRC评分、桡侧腕屈肌厚度、股四头肌厚度及胫前屈肌厚度更低〔MRC评分(分):36(30,40)比60(56,60),桡侧腕屈肌厚度(cm):1.09±0.19比1.30±0.28,股四头肌厚度(cm):1.57±0.58比2.23±0.58,胫前屈肌厚度(cm):1.76±0.33比2.21±0.43,均P<0.05〕,而ICU住院时间更长〔d:15(9,26)比10(4,12),P<0.05〕;尽管肱二头肌厚度在ICU-AW组也较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2.45±0.57比2.70±0.61,P=0.205)。ROC曲线分析显示,桡侧腕屈肌厚度、股四头肌厚度及胫前屈肌厚度对ICU-AW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742(0.582~0.866)、0.787(0.631~0.899)、0.817(0.665~0.920),均P<0.01〕,但肱二头肌厚度对ICU-AW无诊断价值(AUC=0.597,95%CI为0.433~0.747,P=0.296)。结论床旁超声测量桡侧腕屈肌、股四头肌及胫前屈肌的厚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发生ICU-AW具有诊断价值,而肱二头肌厚度对ICU-AW无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获得性肺静脉狭窄可由多种原因所致,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医生对于此疾病的认识仍不够充分,且对于其可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尚未见系统性论述。本文通过复习以往相关文献,对获得性肺静脉狭窄病因及诊疗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获得性气道食管瘘是临床少见病,其病因复杂,创伤、肿瘤、异物及感染是其常见原因。临床特征表现为吞咽或进食后阵发性呛咳,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复发性肺炎,气管插管患者多起病隐匿。胸部CT和磁共振的诊断敏感度有限。食管或气管X线造影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胃镜和支气管镜检查可确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介入治疗是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主要治疗手段。气道食管瘘治疗效果有限,预防气道食管瘘的发生是临床的重点。本综述从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获得性气道食管瘘的诊疗方案,从而给予规范的处理,改善其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预防ICU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团队,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的11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获得性吞咽障碍(ICU-ASD)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气管拔管后24 h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气管拔管后48、72 h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1.86%(7/59)、16.95%(10/59),试验组分别为1.69%(1/59)、3.39%(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827~7.230,P<0.05或0.01);对照组患者发生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11.86%(7/59)、10.17%(6/59)、8.47%(5/59),试验组分别为1.69%(1/5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827,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可有效预防ICU-ASD的发生率,最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预防ICU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团队,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的11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获得性吞咽障碍(ICU-ASD)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气管拔管后24 h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气管拔管后48、72 h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1.86%(7/59)、16.95%(10/59),试验组分别为1.69%(1/59)、3.39%(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827~7.230,P<0.05或0.01);对照组患者发生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11.86%(7/59)、10.17%(6/59)、8.47%(5/59),试验组分别为1.69%(1/5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827,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可有效预防ICU-ASD的发生率,最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老年人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2018年1~9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病房住院的≥65岁老年CAP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同病区住院的非CAP患者的探视家属按年龄分层方便抽取9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客观支持(OR=0.815,P=0.011)、支持利用度(OR=0.664,P=0.000)、ADL评分分级(OR=0.131,P=0.001)、合并慢性病(OR=0.168,P=0.000)、吸烟史(OR=2.721,P=0.005)是老年CAP的危险因素。结论预防老年人CAP的居家延续护理应当关注患者的ADL水平以及社会支持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获得性上睑下垂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的176例(312只眼)获得性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获得性上睑下垂的人口学特点、病因组成、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患者中男性59例(33.5%),女性117例(66.5%),年龄(64±7)岁。双眼上睑下垂136例,单眼上睑下垂40例。获得性上睑下垂的病因分布为腱膜性上睑下垂145例(82.4%),神经源性上睑下垂17例(9.6%),肌源性上睑下垂10例(5.7%),外伤后上睑下垂4例(2.3%)。获得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特征依病因不同存在显著差别。152例(279只眼)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2.1%(140/152)。手术术式包括上睑提肌腱膜手术148例(275只眼),额肌瓣悬吊手术2例(2只眼),结膜-Müller肌切除术2例(2只眼)。结论获得性上睑下垂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比例高,双眼发病多于单眼发病。腱膜性上睑下垂是获得性上睑下垂中最常见的病因。根据临床特征明确病因诊断进行治疗,多数患者手术效果良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44-849)
简介:摘要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是一种罕见的穿通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ARPC临床上比较罕见,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ARPC的诊疗无相关参考指南,因此在治疗上均以抗组胺、止痒等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常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治疗本病,可使本病迅速得到控制。本文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例ARPC。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急诊就诊的246例经检查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疾病,确诊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的呼吸道标本,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19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成人CAP呼吸道病原体的分布情况。结果本组所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6.7%,其中病毒、细菌、不典型病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5.6%、19.9%和18.7%,其中肺炎支原体占18.3%。三种主要的呼吸道病毒依次为流感病毒(14.6%)、副流感病毒(2.8%)和鼻病毒(2.8%)。三种主要的呼吸道细菌为肺炎链球菌(8.5%)、流感嗜血杆菌(6.1%)和肺炎克雷伯杆菌(2.4%)。≥65岁组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低于<65岁组(2.6% vs 21.3%,χ2=10.376,P=0.001)。结论本组样本中,呼吸道病毒超过呼吸道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是位列前三位的病原体。
简介:摘要Filmarray作为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病原检测体系,具有通量高、阳性率高等特点,该文评价了Filmarray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中的病原检测性能、临床价值和经济学价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是用于Filmarray呼吸道病原检测较好的样本类型。Filmarray呼吸检测体系(Filmarray respiratory panel,FARP)可作为CAP中常规检测方法阴性时病原体补充检测手段之一,可提供重症CAP患儿更多的病原信息,可为重症CAP提供"早期病原预警"信号,可能对重症CAP或重症CAP转化倾向的患儿更加适用。Filmarray肺炎检测体系(Filmarray pneumonia panel,FAPP)在重症CAP早期或者病情加重时提供快速的病原结果和耐药基因结果辅助指导抗生素针对性的使用,有望发挥一定的抗生素管理潜力。FARP和FAPP的结果需要医生综合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判读,评价两种检测体系中的临床指标和经济学价值,需严格控制混杂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HAP住院患者的资料,对其体质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联合合并症评分(CCS)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AP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价CCI评分、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共收集完整病例200例,其中生存组158例、死亡组42例、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年龄、BMI、住院时间、意识状态、吞咽功能、是否留置胃管、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NLR、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CCI(6.79±2.86)分、CCS(6.21±3.08)分,显著高于生存组(3.42±1.98)分、(1.66±1.94)分(t=-7.193、-9.116,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6岁(OR=1.155、95%CI:1.014~1.316)、BMI<21.77 kg/m2(OR=0.651、95%CI:0.480~0.883)、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109/L(OR=1.208、95%CI:1.025~1.422)、C反应蛋白>59.32 mg/L(OR=1.055、95%CI:1.018~1.093)、CCS>6.21分(OR=2.859、95%CI:1.559~5.244)是老年HA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CI评分、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优于CCI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95%CI:0.753~0.909)、0.898(95%CI:0.850~0.946)(均P<0.001)。结论老年HAP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联合应用多个评估体系和临床指标可提高对老年HAP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继发因素、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0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初诊的18岁以上PRCA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与药物减量速度等进行疗效、生存的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67例PRCA患者,其中继发性PRCA占44.8%(30/67),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胸腺瘤(10例)和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PRCA患者总缓解率(ORR)为85.7%,3年总体生存(OS)率为(74.3±7.5)%。单用环孢素A治疗缓解率稍高于单用激素或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90.0%(36/40)对75.0%(12/16),P=0.147]。环孢素A治疗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3~6个月后,每次减量25 mg/d,减量间隔≥1个月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减量间隔<1个月组[未达到对15(95% CI 7~23)个月,P<0.001]。有62.5%(10/16)患者复发后按初始治疗方案或增加剂量再次治疗仍有效。结论PRCA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缓解率与生存率高,单用环孢素A治疗效果好,起效且稳定后需缓慢减量以降低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执行功能与其他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获得性脑损伤患者进行执行功能表现测试(EFPT)及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LOTCA)检查,观测指标为EFPT各任务的得分及时间,LOTCA测试中的定向力、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检查以及注意与集中能力的得分。为探讨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疾病特点对EFPT测试结果的影响,将46例患者分别进行分组。①按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②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③按受教育年限分为≤12年组和>12年组;④按不同疾病性质分为脑外伤组及脑卒中组;⑤按不同损伤部位分为左侧、右侧与双侧病灶组。然后进行各组间比较,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疾病性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不同疾病特点对EFPT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而判断各因素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青壮年组的烹饪得分、服药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中老年组,青壮年组的打电话时间、服药时间及支付账单时间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受教育年限>12年组的烹饪得分、支付账单得分、EFPT总分明显高于受教育年限≤12年组(P<0.05);脑外伤组的支付账单得分(Z=-2.19,P=0.03)和EFPT总分(Z=-1.69,P=0.02)明显高于脑卒中组(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发病部位的受试者在EFPT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PT总分=13.84-4.12×受教育年限+5.06×年龄+4.48×疾病性质,其中年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最大。除服药得分外的其他三项任务得分及EFPT总分,与LOTCA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注意与集中及总分呈低中度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31~0.64(P<0.05)。结论年龄越大,执行功能越差;受教育程度越高,执行功能越好;脑外伤对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对脑卒中更严重;执行功能与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及注意与集中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