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获得性反应穿通胶原(ARPC)是一种罕见的穿通皮肤,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ARPC临床上比较罕见,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ARPC的诊疗无相关参考指南,因此在治疗上均以抗组胺、止痒等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常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治疗本,可使本迅速得到控制。本文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例ARPC。

  • 标签: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皮肤病 穿通性毛囊炎 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 简介:获得性反应穿通胶原属于穿通疾病中的穿通胶原,其临床表现为中心出现脐凹的丘疹,覆以不易剥脱的痂皮,组织病理学可见表皮局部缺损,痂皮内可见变性的胶原纤维,真皮乳头可见胶原束穿出。本文报道3例获得性反应穿通胶原并对其临床诊断、病理学改变及鉴别诊断进行归纳。

  • 标签: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穿通性疾病
  • 简介:摘要反应穿通胶原(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RPC)是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的皮肤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变性胶原经表皮排出,伴明显瘙痒。RPC较少见,病因不明,成人发病多伴有系统性疾病,称获得RPC(acquired RPC,ARPC),主要见于糖尿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者。本文报道1例血液透析合并ARPC的病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皮肤表现为变性胶原经皮排出形成皮疹,皮损病理见穿通皮肤的胶原纤维,经沙利度胺+抗组胺药+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该病例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RPC的认识,同时为血液透析伴发RPC的患者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肾透析 胶原病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 简介:穿通疾病(Perforatingdiseases)是一组丘疹结节皮肤疾病,是指一类真皮物质:角质栓或痂皮,通过表皮穿出到皮肤表面的一类疾病。排出的物质包括胶原、弹性纤维组织或坏死的结缔组织,穿出皮肤后形成角质栓的丘疹和结节。

  • 标签: 皮肤疾病 穿通性 糖尿病 识别 皮肤表面 结缔组织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3岁。主因面部皮肤增厚、变黄伴黑头粉刺、囊肿2年,于2010年3月19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年前出现面部皮肤增厚、变黄,皮损中出现多个黑头粉刺和皮下小结节、囊肿。皮损处无自觉症状,表面无破溃。既往体健,有失眠、

  • 标签: 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溃疡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角膜溃疡80例.应用中医分型辨证.同时配合西药对症治疗。结果在观察期内,80例病人其中痊愈56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平均疗程为20天,一般治疗1-2个疗程。结论角膜溃疡应用中医分型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匐行性角膜溃疡 分型辨证 对症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2年8月~2014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外伤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 标签: 穿通性眼外伤 外伤性白内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观察对其实施Ⅰ期手术以及Ⅱ期手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4年收治的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160例(160眼)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展开分组。对对照组(Ⅰ期)的80例(80眼)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选择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配合选择术后2天内Ⅰ期外伤白内障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Ⅱ期)的80例(80眼)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选择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配合选择术后1个月-2个月Ⅱ期白内障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以及术后反应等存在的差异。结果在出现继发性青光眼以及后囊混浊等系列的概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远期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P<0.05)。结论对于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临床选择Ⅰ期白内障手术以及Ⅱ期白内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均可以将患者的视力提高,防止出现眼压升高的现象。综合分析对患者选择Ⅱ期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将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有效降低,将患者的治疗安全显著提高。

  • 标签: 穿通性眼外伤 外伤性白内障 Ⅰ期白内障手术 Ⅱ期白内障手术
  • 简介:摘要对禤国维教授应用皮肤解毒汤辨治反应穿通胶原验案进行分析,认为本病因包括湿邪外袭、郁阻脾运、邪热内生、燔灼津血、瘀血留滞、缠绵不愈,机为"湿毒、热毒、瘀毒"困阻肌肤,拟方皮肤解毒汤进行临床辨治,兼顾利湿、解毒、化瘀,佐以滋阴和阳,收效颇佳。

  • 标签: 胶原病 反应性 穿通性 皮肤疾病 禤国维 名医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例已确诊为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2年8月~2014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外伤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 标签: 穿通性眼外伤 外伤性白内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8月~2017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眼外伤合并外伤白内障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外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外伤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 标签: 穿通性眼外伤 外伤性白内障 疗效
  • 简介:近年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拓起,在工业建设、交通业、建筑业飞速发展,相应的眼外伤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临床上外伤前房出血是眼球挫伤的常见发症,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并可见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还有虹膜根部断裂,外伤葡萄膜炎,白内障,视网膜视神经损伤,网脱等。严重影响视力和预后,严重的眼外伤也是致残致肓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外伤性前房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穿通性 外伤性葡萄膜炎 继发性青光眼 继发性出血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主因双手角化性丘疹1个月,于2015年3月12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大小鱼际边缘出现数个米粒大小肤色角化性丘疹,其后皮损逐渐增大、增多,并向上逐渐延及双手大拇指桡侧及小指尺侧。自诉遇水后皮损更明显,无自觉症状。否认有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 标签: 类弹性纤维病 角化性 肢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丘疹弹性纤维离解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医院确诊的22例丘疹弹性纤维离解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及随访情况。结果2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7岁(1~10岁),男女比例4.5∶1,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1.5年,无明确病因。患者皮损均无痒痛等症状,均表现为白色丘疹,直径1 ~ 10 mm,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轻度隆起,质软,境界清晰,推挤丘疹两侧正常皮肤后丘疹表面可出现皱纹。16例(73%)皮损散在分布,13例(59%)皮损数< 5个;21例(95%)皮损位于躯干部位。8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真皮浅中层胶原纤维无明显增加,排列正常,但间隙轻度增宽;弹性纤维染色显示真皮浅中层局限性弹性纤维消失及离解。确诊后,22例均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其中18例自起病后皮损未继续扩大,也未出现新发皮损;4例皮损轻度扩大,但后期停止进展;16例患者出现部分缓解。结论丘疹弹性纤维离解是一种好发于儿童青少年的罕见弹性纤维皮肤,诊断需临床结合病理,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弹性组织 皮肤表现 丘疹性弹性纤维离解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