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浙江省绍兴二院收治的300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2017年12月—2018年6月入院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12月入院的1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GCS评分[(13.08±2.13)分]高于对照组[(11.32±2.05)分];试验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4.67%,7/150)低于对照组(11.33%,17/15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模式可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状态和临床预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眶内穴位电针干预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动眼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60例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采用疏密波(疏波1 Hz,密波20 Hz),3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调制中频电治疗,采用变频调制,中频载波频率4.0 kHz,低频调制频率0.2~150 Hz,2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睑裂高度、瞳孔直径、对光反射评分、眼球运动功能评分、动眼神经功能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睑裂高度[(6.16±1.96) mm]、瞳孔直径[(4.75±1.33)mm]、对光反射评分[(0.53±0.68)分]、眼球运动功能评分[(0.83±1.05)分]、动眼神经功能评分[(2.99±3.45)分]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4.85±1.92)mm、(5.78±1.16)mm、(0.83±0.75)分、(1.53±1.17)分、(5.64±3.5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动眼神经麻痹后出现的眼肌运动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应用在颅脑外伤患者家庭照护者中,对减轻负性情绪和照顾负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期间因颅脑外伤在吴川市人民医院治疗患者家庭照护者80例设为研究对象,采用等组试验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施行心理辅导,给予健康教育并提供帮助。对观察组的家庭照护者实施聚焦解决干预。观察期统一为3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照顾者负担量表(ZBI)对两组家庭照护者进行心理和照顾负担评定,并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家庭照护者SAS评分、照顾负担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庭照护者SAS评分、角色负担、个人负担、照顾负担总分分别为(49.08±4.71)分、(9.73±3.19)分、(9.13±2.93)分、(18.85±4.55)分,均低于对照组(62.73±4.51)分、(17.25±2.46)分、(19.95±3.04)分、(37.20±4.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可减轻颅脑外伤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焦虑心理和照顾负担感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在儿童低剂量脑外伤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51例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儿的低剂量颅脑CT图像,分别重建成5 mm和1.25 mm两组图像,每组图像根据不同算法重建6个亚组图像,分别为3组多模型自适应性迭代重建(ASIR-V)(迭代权重为0、50%、100%)和3组DLR[重建级别为低(L)、中(M)、高(H)]图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参数包括背侧丘脑(灰质)、额叶白质、出血灶的CT值、信噪比(SNR)和灰白质、出血灶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背景噪声(SD)、颅底伪影SD。主观评价为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分。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DLR与ASIR-V图像的客观参数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相关样本秩和检验对1.25 mm层厚DLR-H与5 mm层厚ASIR-V50%图像的客观参数和主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儿颅脑CT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分别为17.7(11.9,21.1)mGy、248.4(142.2,338.1)mGy·cm和(15.7±2.8)mGy。同一层厚的DLR与ASIR-V之间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和CNR随着ASIR-V或DLR的级别升高而逐渐增高,SD随着ASIR-V或DLR的级别升高而逐渐降低,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LR客观参数均优于ASIR-V50%,DLR-H和ASIR-V100%的图像背景SD最低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DLR-H的白质SNR、灰质SNR和灰白质CNR值均优于ASIR-V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层厚降低,图像质量评分下降,但薄层DLR图像平均主观评分均>3分,而ASIR-V图像平均主观评分均<3分,不能满足诊断需求。1.25 mm层厚DLR-H图像的背景和伪影噪声SD均高于5 mm层厚ASIR-V50%图像(t=2.96、2.83,P=0.005、0.007),其余客观参数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儿童脑外伤低剂量颅脑CT中,DLR能提高图像质量,其中DLR-H图像质量最佳,且可提高薄层图像的灰白质的SNR和CNR。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急诊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外伤急救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的护理管理,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肢体出现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出现障碍、肺部出现感染)的发生率、不良事件(越职操作、医疗器械准备不完善、出现护患纠纷、护理记录填写的不完善)的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急诊各项指标(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急诊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管理模式能够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改善患者NIHSS评分及GCS评分,改善患者急诊各项指标,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额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手术的68例(68眼)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经额手术组35例,经鼻手术组33例。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经额手术组中有13例视力获得明显提高,14例稍有改善,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7.1%。经鼻手术组中有13例视力明显提高,13例稍有改善,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7,P=0.870)。结论经额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所致视神经损伤效果肯定,二者疗效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训练对老年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老年颅脑外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康复组,每组38例。两组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常规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康复组采取阶段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分析预后情况。结果康复训练后,康复组NIHSS评分(9.83±2.15)分]低于常规组[(13.25±2.64)分],而BI评分[(64.83±5.46)分]高于常规组[(50.92±3.64)分](t=6.192、13.067,均P<0.05);康复组平衡功能评分[(10.74±2.15)分]、感觉功能评分[(16.74±2.38)分]和运动功能评分[(67.42±4.26)分]均高于常规组[(7.56±1.80)分、(12.01±2.17)分和(53.21±5.10)分](t=6.991、9.053、13.182,均P<0.05);康复组心理健康[(67.28±4.35)分]、社会功能[(58.94±3.25)分]、躯体功能[(53.42±2.83)分]和总体健康[(56.74±4.19)分]评分均高于常规组[(52.83±3.89)分、(44.26±2.89)分、(40.28±3.15)分和(43.64±3.67)分](t=15.264、20.808、19.219、14.498,均P<0.05)。康复组预后良好率[76.32%(29/38)]高于常规组[52.63%(20/38)](χ2=4.653,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训练对老年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良好,且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12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行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综合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下肢Fugl-Mey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4 w时观察组上肢Fugl-Meye、下肢Fugl-Mey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4 w时观察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4 w时观察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于改善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临床价值显著,并且该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术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废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外伤手术患者(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开展回顾性研究,统计脑外伤患者术后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废用综合征将其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废用综合征)、对照组(术后未发生废用综合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对导致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废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00例脑外伤患者中,废用综合征30例患者,废用综合征发生率30.00%。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神经受损、感觉神经受损、制动时间、术后焦虑评分、术后抑郁评分、康复依从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运动神经受损、感觉神经受损、制动时间、术后焦虑评分、术后抑郁评分、康复依从性是导致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废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受到运动神经受损、感觉神经受损、制动时间、术后焦虑评分、术后抑郁评分、康复依从性等危险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废用综合征,神经外科应根据脑外伤患者术后废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愉悦元素积极刺激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工人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159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79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愉悦元素积极刺激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总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肢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愉悦元素积极刺激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健康,激发患者康复信念,进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的改善,该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过表达生存素(Survivin)对颅脑外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Survivin组。模型组和Survivin组大鼠采用自由落体法构建颅脑外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做颅脑损伤。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经颅内注射对照线相关病毒1×1011 vg,Survivin组大鼠经颅内注射携带Survivin基因的腺相关病毒1×1011 vg。治疗4周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3组大鼠神经功能状态,采用Morris水迷宫分析3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3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Surviv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urvivin组大鼠脑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3.17±0.3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15±0.22)和模型组(1.1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8、3.591,P<0.05)。Survivin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6.88±1.01)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10.79±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9,P<0.05)。Survivin组大鼠逃避潜伏期[(7.88±0.93) s]低于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10.98±2.21)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4,P<0.05)。Survivin组大鼠穿台指数(5.27±0.99)高于模型组大鼠穿台指数(3.0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P<0.05)。Survivin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比例[(14.21±3.25)%]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水平[(25.9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5)。Survivin组大鼠脑组织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1.79±0.24、1.44±0.17)明显低于模型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2.19±0.38、1.95±0.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8、2.107,P<0.05)。Survivin组大鼠脑组织bcl-2 mRNA水平(0.91±0.13)明显高于模型组(0.49±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P<0.05)。结论过表达Survivin可显著降低颅脑外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全局式护理模式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根据采用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全局式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最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急救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NIHSS、GC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全局式护理模式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救治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缩短其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 -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比值(CRP/PA)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急诊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急诊留观随访时间≥72 h的颅脑外伤患者。分别于伤后即刻及伤后6、24、48和72 h测定血清CRP、PA水平,计算CRP/PA比值,动态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定时复查颅脑CT。若患者伤后72 h内出现GCS下降≥3分和(或)颅脑CT显示颅内损伤加重即纳入病情加重组,若无以上改变则纳入病情平稳组,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对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106例患者,其中病情平稳组89例,病情加重组1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 h可出现CRP、CRP/PA升高,PA下降,48 h分别达到峰值或谷值;与病情平稳组比较,病情加重组24、48、72 h CRP/PA显著升高〔24 h:34.18(20.19,67.10)比13.98(4.36,38.30),48 h:71.10(45.55,96.97)比16.02(5.05,41.76),72 h:23.25(4.46,38.61)比4.72(2.38,12.95),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伤后24 h及48 h的CRP/PA可作为颅脑外伤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24 h CRP/P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95%可信区间(95%CI)为0.58~0.84,截断值为28.29时,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73.0%;48 h CRP/PA的AUC为0.76,95%CI为0.62~0.90,截断值为37.18时,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70.8%。结论成人颅脑外伤后动态监测CRP/PA比值可评估病情,24 h及48 h时的CRP/PA对患者伤后病情进展有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脑电图(EEG)分型、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在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EEG监测、EEG分型以及FOUR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aEEG、EEG分型、FOUR评分对预后判断结果与随访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28、0.468、0.569。aEEG、EEG分型、FOUR评分以及三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78.79%、75.76%、66.67%、87.88%,特异度分别为84.31%、72.55%、78.43%、90.2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47%、64.10%、66.67%、85.2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0%、82.22%、78.43%、92.00%,准确度分别为82.14%、73.81%、73.81%、89.29%。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EEG分型(均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FOUR评分(均P<0.05)。结论aEEG、EEG分型、FOUR评分对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判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aEEG的有效性略高于EEG分型、FOUR评分,并且三者联合预测的有效性高于单一指标预测,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部损伤,它可以分为(1)即时癫痫,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出现;(2)早期癫痫,在受伤后的1~7天出现;(3)晚期癫痫,在受伤后的7天出现。大约有2%的脑部损伤患者会出现癫痫,而严重的脑部损伤患者的比例可能高达12%,甚至超过50%。病人的预后受到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进而危及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重症患者中应用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的效果。方法经医师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38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临床各项指标所用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谵妄评分处于较高水平、谵妄持续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持续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谵妄情况,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