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大鼠4期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5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压疮组和吸烟+压疮组,每组25只。吸烟+压疮组大鼠接受12周被动吸烟干预后,2组大鼠均于背部肌肉内放置铁片,铁片对应位置皮肤外放置磁铁加压,每次2 h,每天5次,连续加压6 d建立4期压疮模型。在造模后即刻,每组取3只大鼠处死后取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造模后1、3、7、14 d,每组各取3只大鼠,用卡纸法测量压疮创面面积;创面面积测量后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MMP-9/TIMP-1比值。记录2组剩余各10只大鼠的创面愈合。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造模后即刻,单纯压疮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面积肌纤维坏死溶解,肌原纤维排列疏松,周围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吸烟+压疮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坏死肌纤维溶解并逐渐消失,肌原纤维排列疏松,弥漫性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多于单纯压疮组。(2)吸烟+压疮组大鼠造模后1、3、7、14 d创面面积均明显大于单纯压疮组(t=3.019、2.549、2.181、3.674,P<0.05或P<0.01)。(3)造模后1~14 d,2组大鼠创面组织MMP-9、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MP-9/TIMP-1比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造模后1、3、7、14 d,吸烟+压疮组大鼠创面组织MMP-9蛋白表达水平和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单纯压疮组(t=4.783、4.508、6.325、7.204,3.078、2.989、4.081、4.696,P<0.05或P<0.01);2组大鼠创面组织TIMP-1蛋白表达水平相近。(4)吸烟+压疮组大鼠创面愈合为(48.9±2.6)d,明显长于单纯压疮组的(35.2±2.3)d(t=12.477,P<0.05)。结论吸烟通过上调压疮创面中MMP-9的表达,导致MMP-9/TIMP-1比值失衡,从而影响大鼠4期压疮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压力性溃疡 吸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痛阈降低护理在慢性创面愈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122例慢性创面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痛阈降低护理方案,共护理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水肿情况、创面愈合评分、创面愈合创面愈合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创面水肿评分、出院前创面愈合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清创术前后、护理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阈降低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慢性创面愈合情况,促进创面修复,在提高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的同时,进一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 标签: 伤口愈合 疼痛 疼痛阈值 慢性伤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深Ⅱ度烫伤大鼠早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取90只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前列地尔组,每组30只。假伤组模拟致假伤,其余2组大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深Ⅱ度烫伤。3组大鼠伤后即刻行抗休克治疗;伤后2 h,假伤组、单纯烫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前列地尔组大鼠腹腔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1 mL,每天1次,持续14 d。伤后3、7、14 d,每组取10只大鼠,观察创面大体情况并计算烫伤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每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2 m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血栓素B2水平;取背部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微血管密度(MVD)。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假伤组大鼠无烫伤创面。伤后3 d,单纯烫伤组及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形成干痂;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面积较单纯烫伤组明显缩小,且渗出更少。(2)伤后3 d,单纯烫伤组与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相近(t=1.167,P>0.05)。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t=8.657、33.050,P<0.01)。(3)伤后3、7、14 d,单纯烫伤组和前列地尔组大鼠血清血栓素B2水平分别为(541±22)、(607±47)、(688±21),(326±25)、(271±21)、(135±27)pg/mL,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7±6)、(16±4)、(16±4)pg/mL(t=72.977、39.685、102.076,37.033、37.253、13.845,P<0.01)。伤后3、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血清血栓素B2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20.637、20.651、51.680,P<0.01)。(4)假伤组大鼠可见正常表皮、真皮等。伤后3 d,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坏死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可见少许新生上皮形成及部分炎性细胞浸润。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新生上皮较单纯烫伤组明显增厚,并逐渐可见表皮形成。(5)伤后3、7、14 d,前列地尔组及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MVD明显高于假伤组(Z=-3.780、-3.781、-3.780,-3.780、-3.781、-3.780,P<0.01)。伤后3 d,前列地尔组与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MVD相近(Z=-1.965,P>0.05);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MVD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Z=-3.780、-3.780,P<0.01)。结论前列地尔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微循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创面愈合

  • 标签: 烧伤 伤口愈合 前列地尔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临床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非编码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RNA,可调控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3种常见非编码RNA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诊断价值、治疗潜力进行了综述,从基因层面和分子水平上为糖尿病创面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糖尿病 RNA,长链非编码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被精准调控的复杂过程,包含了炎症、抗炎、再生等多个阶段。由于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可以在具有差异化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若未能适时表达特定功能,将会影响组织的愈合功能并导致组织病理性愈合。因此,了解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调控,对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再生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阐述了创面内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发挥的不同功能及其基本机制,并强调了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噬细胞调控策略。

  • 标签: 伤口愈合 E2F1转录因子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前处理伤口的方式主要包括减低局部压力、抑制伤口细菌感染、彻底清创换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负压封闭吸引术和湿性敷料等,多数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创面愈合、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坏疽,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迅速深入,利用其旁分泌功能治疗慢性创面受到普遍关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应用已成为治疗创面愈合的一种新策略。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脂质双重膜囊,直径30~100 nm,是干细胞旁分泌的产物。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创面修复,包括控制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外基质的生长和扩张、促进血管生成和抑制瘢痕形成等。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修复伤面的调节作用机制不同。通过对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外泌体治疗创面愈合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氧是影响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缺氧诱导因子-1α是缺氧环境下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该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炎症的影响、促进血管生成及对异常愈合影响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 缺氧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RNA)为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环结构的新型非编码RNA(ncRNA),无3′及5′游离末端。其可作为微小RNA(miRNA)"分子海绵"调节转录或剪接,也可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近来有研究表明,在与创面愈合相关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质细胞)增殖、迁移等活动中,有circRNA参与其中。本文回顾了circRNA在不同类型皮肤细胞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皮肤相关疾病如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重度痤疮的联系,旨在为阐释创面愈合的细胞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以期为解决临床上创面治疗难题开拓新方向。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疾病 瘢痕 细胞 环状RNA
  • 简介:摘要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充满着挑战,对医疗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组学分析可以揭示慢性创面形成的潜在机制,识别与慢性创面诊断、预后和筛查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联合多个水平的组学分析能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其中详细的分子机制,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法提供线索,为慢性创面的精准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文针对近年各种组学分析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相关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精准医学 蛋白质组学 慢性创面 创面修复
  • 作者: 王晓萍 陈玉琴 张曦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预防口腔科,重庆 401120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重庆 401120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
  • 简介:摘要快速有效的止血和创面愈合对于挽救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的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材料效果有限,存在组织黏附效果不理想、免疫原性,二次损伤和感染风险等局限性,故亟待开发新型高效的材料。蛋白质基水凝胶因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可注射、机械性能可调、可湿粘接,在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蛋白质基水凝胶的定义及各种蛋白质基水凝胶止血和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面修复领域应用蛋白质基水凝胶提供参考。

  • 标签: 止血 伤口愈合 蛋白质基水凝胶
  • 简介:摘要近年来,细胞疗法在难愈合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广阔前景,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受关注和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胞类型。尽管临床转化研究已取得快速发展,但细胞疗法效果并不稳定,多数临床试验尚未取得预想结果。深入研究表明,异质性是制约细胞疗法深入开展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探讨难愈合创面细胞治疗策略的现状和挑战。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和组织疗法 转化医学研究 难愈合创面 创面修复 异质性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有序的涉及多种细胞、体液和分子的生物学过程,任何环节的障碍都可以引起创面愈合不良以至于形成慢性创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过氧化氢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贯穿创面愈合全过程。本文通过回顾过氧化氢的研究历程,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促进创面愈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 标签: 过氧化氢 自由基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标签: T淋巴细胞 伤口愈合 树突状表皮T细胞 表皮稳态 再上皮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阈疼痛护理对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接受痔疮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等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于常规组的基础上增用减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 d、2 d水肿情况,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1 d、2 d以及术后最高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院前创面评分、创面愈合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1 d、2 d水肿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常规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减阈疼痛护理可显著减轻痔疮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同时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水肿状况,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痔疮手术 术后疼痛 创面愈合 减阈疼痛护理 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
  • 简介:摘要纳米脂肪是将脂肪组织通过机械乳化、过滤后得到的可以通过27 G针头的乳糜状流体,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瘢痕修复、改善皮肤衰老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传统的纳米脂肪制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其核心成分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该文结合最新发表的文献,对纳米脂肪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创面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伤口愈合 纳米脂肪 脂肪来源干细胞 创面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由于独特的生物创面环境,创面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治疗周期长、疗效欠佳,患者经济负担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c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假说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种RNA相互调控假说,该假说提出了不同RNA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ceRNA调控网络(ceRNET)将蛋白质编码mRNA的功能与ncRNA(如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假基因和环状RNA)的功能联系起来。最新的研究表明,ce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为创面愈合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靶标。本文从ceRNET着手,系统综述各种ceRNA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的挑战,旨在深入探究ce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

  • 标签: 伤口愈合 反应元件 竞争性内源性核糖核酸调控网络 竞争性内源性核糖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