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对非身份者认定为受贿罪共犯,既要符合刑法关于共同犯罪基本理论,也要符合“高”《意见》规定。“特定关系人”成立受贿罪共犯必须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必须有共同实施犯罪实行行为。

  • 标签: 受贿罪共犯 认定 条件
  • 简介: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于八十年代初总结历史经验后提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方针。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个《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决定》,对政法机关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检察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重要工具,在过去十年里,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积极参加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明确认识,分清职责,采取积极措施,投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项庞大社会工程之中。

  • 标签: 检察机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问题 人民民主专政 新形势
  • 简介:美国联邦法院系统判例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信息披露型证券犯罪构成要素与抗辩事由广度与深度。概括认识证券欺诈行为偏离从业制度规范性要求即属于犯罪故意。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或隐瞒信息只有在达到重要性标准时才构成证券犯罪。证券投资者即使未依靠误导性陈述进行投资决策,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或隐瞒信息仍属于证券欺诈。信息披露型证券犯罪常见辩护事由包括犯罪故意抗辩、相关性抗辩、重要性抗辩等。

  • 标签: 美国证券犯罪 信息披露 联邦法院判例 构成要素 抗辩事由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一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一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在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荷兰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要求,托管令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来确定

  • 标签: 托管令 医疗令 犯罪精神病人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
  • 简介:现行宪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这是对公共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予以保护宪法根据。在刑法和民法调整具体社会关系类型中,都以调整财产

  • 标签: 民法 公共财产 刑法 国家保护 合法财产 现行宪法
  • 简介:关于洗钱罪侵害客体到底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还是正常司法活动在我国长期争论不休。侵害金融管理秩序说背后反映是刑法对国家金融安全法益保护利益诉求,但其错误之处在于未区分社会整体洗钱行为与个体冼钱行为危害之间区别,将整体危害性作为个体洗钱行为入罪理由,导致刑法评价对象错误。就侵害法益评价标准而言,种争论反映是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争议,但由于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轻微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从行为无价值视角也无法得出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值得刑法介入合理结论,洗钱犯罪侵害并值得刑法予以保护法益只能是国家司法权。

  • 标签: 洗钱 法益 客体 金融安全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在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差异,立论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问题,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犯与法定犯入罪上差异,并为具体类型法定犯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犯超常性。可以从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犯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底线;其次,法定犯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书证是物证和人证之外第三种证据,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均不是书证,故不能视为书证种类型,它们是反映了物证物证资料。证据是事实是证据学中最重要观点,它构成证据学根基,永远不可动摇。

  • 标签: 证据 证据种类 事实
  • 简介:论脱逃罪主体齐文远刘代华修订后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依法被关押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规定与原刑法第161条规定脱逃罪罪刑规范在主体条件上有无差别,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修订后刑法,构成...

  • 标签: 脱逃罪主体 犯罪嫌疑 被告人 新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适用法律
  • 简介:模糊性和因模糊性产生不确定性是法律基本特征。法律模糊性内在表现为在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宗教边缘不清,甚至法律内部诸如民法与刑法,行政法与刑法也并非泾渭分明。其外在表现为法律立法语言模糊不清,存在诸多"半影地带",司法判决理由模糊。模糊性给司法带来灵活性同时,也带来量刑失衡问题。我国受"重定罪轻量刑"刑法思想影响,加之司法不独立,其人事、财政均受制于行政机关,且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量刑不均衡表现尤甚。为了更好地描述量刑中模糊现象,根据量刑中存在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方法来解决量刑失衡问题,以强奸罪为实例,通过对案例进行考察和研究,从中提取强奸案共同量刑情节和权重值,建立了基于模糊批评方法量刑系统,实证研究发现,该模糊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减小量刑失衡问题。

  • 标签: 量刑失衡 刑法模糊性 隶属度函数 权重 酌定量刑情节
  • 简介:以青岛市刑事抗诉工作为蓝本,对刑事抗诉案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目标、制度设计、宴务操作三个层面对刑事抗诉制度改革提出了观点。

  • 标签: 刑事抗诉 价值目标 制度设计 实务操作
  • 简介:建国近60年来,我国刑法从无到有,走过了十分曲折道路,以刑事司法活动依据为标准大体上分为“有法律从法律,没有法律从政策”原则为指导政策刑法、规定有类推制度1979年刑法典法制刑法和以“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原则为标志法治刑法转型等几个阶段。

  • 标签: 政策刑法 法制刑法 法治刑法转型
  • 简介:伯纳德·哈考特在《危害性原则崩溃》一文中提出,危害性原则在不断扩张同时也失去了其自由保障机能,正处于崩溃状态。劳东燕通过对中国现状考察,写成《危害性原则的当代命运》一文,指出在中国刑事司法日益政治化,危害性原则正陷入困境。实际上,危害性原则崩溃本质在于国家权力凭借风险控制正当理由不断蚕食公民自由,问题关键仍在于如何处理公共政策同刑法基本原则关系。实体法意义上标准难以客观化,外部法制构建也许更有建设性意义。

  • 标签: 危害性原则 风险控制 主观评价 公共政策
  • 简介: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将陪审员职能限缩在事实认定上,由此引出了陪审员事实认定能力问题。分析陪审员在事实认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应聚焦类特征:一类是陪审员个体身份特征,如不受科权力管制、缺乏法教义学训练、秉持常识性正义观、怀有对当事人共情式关怀等;另一类是陪审员裁决结构性特征,如团体评议结构、二元式法庭结构、实际上裁决终局性等。这方面的特征对于司法事实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评价司法事实认定之优劣,除了准确性之外,还有裁决可接受性、事实推论正当性等维度。需要在这些维度上分别论证陪审员裁决价值。中国现行改革方案和立法草案,选取了传统陪审制某些要素性特征而舍弃了其他一些特征。该设计方案能否最大化地发挥陪审员事实认定优势,取决于这些要素性特征与事实认定各评价维度之间功能性关联。

  • 标签: 陪审员 事实认定 准确性 可接受性 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