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目前已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国际制度,正加速融入国际体系,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问题也随之解决。本文区分了“中国加入国际体系”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内涵,认为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问题在国内则尚未解决,甚至还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文章就中国应该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国际体系 中国外交 力量使用 外交转型 全球角色
  • 简介:人的普遍性决定了价值的普遍性,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价值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正是引发不同价值体系安全问题的本质因素.狭义的价值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阶层的价值观念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即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广义的价值安全是实在性价值体系安全与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价值观安全)的统一.国家价值安全由国家内的价值安全和国家价值的安全构成,前者以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认同为重要表征,后者以国家的价值主权为重要表征.就其对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意义而言,价值体系是元文化,且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是文化安全的一部分,因而价值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元文化安全,必然地成为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价值安全又意味着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所有构成要素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的安全,因而又是国家总体安全不可或缺的柔性支撑.

  • 标签: 价值安全 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总体安全体系
  • 简介:亚洲货币危机发生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发出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经过日欧美三方3年的协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迈出了艰难的改革步伐。本文将对改革的三个进程和发展趋势作一评述,并从中提炼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影响国际势力组合的新因素及其外交启示。

  • 标签: 日本 欧洲国家 美国 金融体系改革 货币危机 对外战略
  • 简介: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经历文革和近年来片面强调经济优先发展,传统文化和基本信仰有所失落。无论是传统价值观或革命价值观,均面临其他价值观的严重挑战。中华传统文化却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得到更多的推崇和光大。华侨华人在保持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形成兼具中西文化特质的华侨华人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具有普世价值,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文化 传统 革命 价值观 华侨华人
  • 简介:信息操纵是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美国的安然丑闻还是韩国的SK事件,都是管理层利用私人信息优势进行信息操纵获取超额利润的典型案例。为防止证券欺诈、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证证券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各国都把信息披露监管(DisclosureRegulation)作为证券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对信

  • 标签: 英国 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制度 监督管理 证券市场
  • 简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国际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引起国际防止核武器扩散领域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总体上看,现有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形势令人关切。

  • 标签: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 现状 核武器扩散 安全带
  • 简介: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在创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我们应当遵循运用这一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联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的原则.建立再现国际关系整体、揭示其演变规律的范畴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特有的逻辑行程,我们必须准确地确定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以及逻辑终点。本文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应以主权国家为逻辑起点;以国家(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对外行为的动因、国家之间关系的特征、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演变为逻辑中介;以对国际关系的运动发展以及冲突与合作的理论概括与规律性说明为逻辑终点。在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还必须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

  • 标签: 国际关系 科学理论体系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起点 主权国家 国际关系体系
  • 简介:金融危机既给国际安全体系的重大变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挑战。首先。安全威胁重新排序: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上升,并开始由反恐安全转移到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主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安全威胁仍然严重存在,但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而且由恐怖主义迅速扩展到气候、粮食、能源以及经济、金融等领域。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上升。

  • 标签: 安全体系 机遇和挑战 非传统安全威胁 变革 国际 国家经济安全
  • 简介:中国经济崛起是世界体系发展的延续和补充,还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对世界体系的终结?这是过去三十多年在国际学术界和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学术命题。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出发,对世界体系在过去500年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500-1750/1800年重商主义阶段主要基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1800/1850-1914/1945年的自由主义经济阶段主要基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而1945-2030年的混合经济阶段则主要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地理大发现"、"国际贸易与金融"、"科学与技术"、"国际制度与机制"是世界体系得以延续500年的四大基本动力。世界体系是过去500年每个国家兴衰的背景,而中国过去30年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不断融入这个延续至今的"世界体系",所以,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来自于世界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 标签: 世界体系 历史动力 中国崛起
  • 简介:<正>1984年10月31日,(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迂刺身亡(被她的两名锡克族警卫暗杀)。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接替她出任印度第五任总理。英·甘地的第二任期内(1980—84年),旁遮普邦锡克人的自决运动和阿萨姆邦阿萨姆人要求驱逐外来人的运动不断激化,愈演愈烈,升级成长期的动乱,一直是影响印度政局稳定的两颗毒瘤。旁遮普邦锡克人的自决运动始于1982年。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英·甘地1980年重新上台

  • 标签: 阿萨姆人 地方民族主义 锡克人 国大党 印度政局 发展趋势
  • 简介:作为一个海洋强国,美国积极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这是其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体系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国开始,美国就努力影响海洋秩序制度化,伴随着国家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持续演进,美国的角色逐渐发展为引领海洋秩序制度化,与此同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美国又游离于全球海洋秩序的法理安排之外。这一行为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矛盾,也给全球海洋秩序的穗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要采取以下路後来持续推进其充满矛盾的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理念:一是通过国内立法对国际规则产生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并试图主导国际海洋法会议;三是以海上力量为基础构建对己有利的海洋体系;四是实施“航行自由”极化应对海洋挑战;五是介入东亚海洋争端,对地区强国的崛起施加国际法理压力。系统性梳理美国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历史行为,有助于为中国参与构建更加合理、规范的海洋秩序提供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海洋秩序 海洋法 美国历史
  • 简介:欧洲货币联盟建立后,欧元区各国继续努力实现景气趋同、政策趋同,为欧元区实施共同的货币政策和趋同的财政政策确定了基础框架.尽管两年来欧元区碰到较大的外部冲击,如美元持续升值和石油价格大幅攀升等,但欧元的基础--货币购买力得到保障,为欧元中长期的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欧元已逐步成为对美国金融的对称力量.欧元区与美国货币政策的较量和利益冲突将更加凸显.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进入关键的调整阶段.

  • 标签: 欧元 国际金融体系 影响因素 欧洲货币联盟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西方对“安全环境”的界定不同,中国侧重于以发展界定安全,西方大国则注重以威胁界定安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安全环境”的理解,已经从以军事安全为主演变为军事、政治、经济、舆论四位一体,更具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因此,作者构建了新时期评估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包括政治安全环境、军事安全环境、发展安全环境、舆论安全环境以及中国自身对周边环境的塑造能力等构件,这些指标囊括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理判断。文章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中外关系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数据库对各细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定并对比了三种场号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指数。对1992—2011年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表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中。不过,2008年以后三种场景产生较大分叉,中国有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前十几年完全不同的状况,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安全合作环境。

  • 标签: 周边环境 安全环境评估 分析框架 指标体系
  • 简介: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时期,各国间经济、技术的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可置疑地展示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但仅仅看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各种力量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一句话,究竟应如何来理解和阐释目前这个世界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

  • 标签: 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格局 全球化 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美国对亚太同盟体系的强化,构成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地区格局和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历史上,美国及其盟友在政治、军事领域的紧密合作曾是其获得冷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冷战后尤其在反恐战争中,美国的战略自负曾引起比较广泛的反感,甚至使一些盟友与其拉开了距离,

  • 标签: 美国 中国安全 亚太 大国关系 地区格局 军事领域
  • 简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对待国际体系的态度及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体系不仅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新兴大国参与国际体系的模式选择、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以及新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历史,引入“嵌入式发展”概念,认为中国一直并将继续以嵌入式发展的方式参与国际体系

  • 标签: 国际体系 霸权转移 嵌入式发展 中心体系 外围体系
  • 简介:就业问题在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对印度市场经济能否平稳运行影响极大.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给社会贫弱阶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印度政府对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印度 就业措施 社会保障
  •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认知维度 监测指标 巴西“零饥饿”计划 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