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历史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法治的不确定性、“一手硬、一手软”、分配不公监督体制不适应等等,为产生腐败的条件或原因。治腐对策有: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采取措施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提高领导认识,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改革监督体制,加强监督力量。

  • 标签: 腐败成因 治腐 党政机关干部 分配不公 监督队伍 监督机构
  • 简介:<正>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然而,人类要真切地达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观察、识判、解决一切现实难题的理性工具这样一种意识境界,尚须要作多重的现实努力。

  • 标签: 主体意识 功用 意识境界 思维方式 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本体理论、认识理论抑或人本学理论?就拿目前苏联和我国关于哲学性质问题的这一争论来说,如果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即能够了解历史本身就经历了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走向人本学的这一前进运动过程,我想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是很有帮助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它可以反照出我们的认识究竟处在一个何种发展阶段。

  • 标签: 主体自我意识 本体论 认识论 思维方式 哲学性质 客体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性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的现象学进路的时代精神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正>评价,是主体以实践目的为基点,以自身需要系统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评价涵盖人类生活、人类认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人们并不是弄清了评价的内在机制才开始评价的。但弄清了评价的内在机制,无疑将有益于减少评价的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有

  • 标签: 评价活动 评价参照系统 评价对象 评价合理性 评价者 评价客体
  • 简介:<正>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能。各部门、各企业的领导者,在从事现代化建设和开放、改革的管理活动中,都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决策是否科学化,这不仅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而且是直接关系到他所在单位事业成败的关键。

  • 标签: 领导者 系统观 决策科学化 可行性研究 三个阶段 动态系统
  • 简介:《法义》的开篇既展现了这部著作的艺术特性,也大致揭示了柏拉图的写作意图:哲人如何研讨神法。《王制》中哲人上升到洞穴之外的路向不同,《法义》中“戏仿”立法者的三位老人,尽可能切近人事,他们沿途寻找高大柏树下的阴影乘凉,宛若在建立足以庇护众人的最佳洞穴,这一最佳洞穴是人们的安居之所。在这一居所中,一般人的谋生追求少数人对德性的追求足以相容,后者良性地引导、包容前者。与此相应,雅典无名氏从哲学下降到对法律的探讨,以此引导两位多利安老人重新审视他们城邦的法律,进而使两位老人从守法上升到对德性的追求。

  • 标签: 柏拉图 《法义》 神法 德性
  • 简介: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的“无我”立场,在《观念I》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的“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的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的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的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的位置。

  • 标签: 纯粹自我 形而上学 剩余
  • 简介:白沙心学是宋明儒学史上的重要环节.从白沙门人的数量、地理分布、举业职业情况、传播白沙心学的方式、传播动力以及学派的组织化程度等角度,可以管窥白沙门人传播白沙心学的基本情况.

  • 标签: 白沙门人 白沙心学 传播
  • 简介:1857年,马克思应邀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关于玻利瓦尔的词条。在该词条中,马克思基本否定了玻利瓦尔所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讨论为什么马克思会如此贬低拉丁美洲。通常的解释是:在马克思写作的时候,关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接触到的都是贬低拉丁美洲的资料,马克思不自觉地接受了对拉丁美洲的偏见。但这个解释具有很大的缺陷,不符合以批判表象为基本职责的马克思的思想。其原因可能在于,在马克思那里还残留着来自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马克思认为拉丁美洲独立进程没有发挥释放革命潜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职能。

  • 标签: 马克思 玻利瓦尔 拉丁美洲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在《存在时间》中,海德格尔将人的自由称为“能在”(dasSenkornnn),而人的生存在他看来就是自由的能在.海德格尔的自由理论是奠基于他的基础存在论的;传统的自由理论相比,这种理论具有非形而上学的特点.非本真性本真性被他视为自由(能在)的两种形态,在本文中将被论证的是:康德的他律自律概念对于理解这两种形态来说是必要的.

  • 标签: 自由 他律 自律 非本真性 本真性
  • 简介: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中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的经典表述之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的混用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自己的文法疏忽引起的翻译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中的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上的一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的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一尚未被辨明的区别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的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阶段”之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的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 标签: 社会历史演进 形态 FORM 阶段 Stufe 翻译
  • 简介:该文考察了海德格尔德里达对阿那克西曼德的一条箴言的两种不同解读。海氏从其存在论视野出发,认为该箴言所传达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在场在场者的基本经验。海氏的解读赋予了“聚集”、“嵌合”、“一”以优先性,认为开端处的“裂缝”是消极的、派生的,必须要被克服。但德里达认为海氏的解读错失了另一种本源意义上的“裂缝”。这种“裂缝”不仅不应当被克服,反而应当在开端处就予以保持,如此才能给他者、未来和正义的到来保有一线机会。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实质上反映了关于开端、历史未来的两种不同思想。

  • 标签: 海德格尔 德里达 开端 裂缝 未来
  • 简介:<正>当前,学术界开展了要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的讨论,这一讨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即随着科学技术和哲学的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和应用哲学群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坚持马克思

  • 标签: 应用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哲学 现代科学技术 哲学性质 系统哲学
  • 简介:慈湖象山,固有师生之谊。然慈湖之学,并非主要得力于象山,而是在其父亲的教诲下研《易》、并深造自得的结果。慈湖对象山学之贡献,更多体现为对陆门声势的壮大。考察慈湖、象山师弟之授受关系,可知后世以慈湖最得象山之真传,不啻为儒家心学史一大误会。

  • 标签: 陆象山 杨慈湖 师弟关系 心学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