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食管错构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例食管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6.4岁。临床表现为呕吐2例,吞咽困难伴食管异物感1例。食管造影、胸部增强CT和食管镜可见食管狭窄或食管占位,病变段以上食管扩张。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例,食管下段2例。3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顺利出院。3例随访10~74个月,平均37个月,复查造影存在胃食管反流1例。所有患儿复查CT或造影均未见狭窄和复发,目前均能正常饮食。结论儿童食管错构瘤以呕吐和喘憋为主要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性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
简介: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10-35kV输电线路杆塔拉线制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配电网拉线制作工具组合套装,拉线制作万用钳为一种配电工在电力架空导地线施工抢修日常工具。包括钢绞线嵌入线夹压紧装置,钢绞线嵌入线夹压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组件,用于将钢绞线嵌入线夹并压紧,拉线麻箍缠线装置,拉线麻箍缠线装置包括麻箍缠绕器(3),用于进行拉线麻箍缠线操作。如果能有一种拉线制作万用钳工具套装,那就实现拉线制作钢绞线嵌入线夹(契型、UT线夹)快速、省力,钢绞线嵌入线夹(契型、UT线夹)的舌板与钢绞线无缝隙,钢绞线麻箍绑扎紧密、均匀,镀锌材料不受损等现象,提高工艺质量达,方便拉线制作特殊工况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