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低温热塑板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3~2021-3.从我院选取取外伤导致踝关节僵硬患者一共84例展开分析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42,实施传统康复治疗)和观察组(n=42,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温热塑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以及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Kofoed)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Kofoed评分两组患者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9.05%,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应用低温热塑板的效果突出,缩短了治疗时间,改善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家族性多发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家系中CCM1基因新发突变情况。方法长期跟踪观察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一家族性多发CCM家系,并对家系中部分患者、健康成员的血液和(或)病理组织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筛选出该家系可能的致病基因,然后对致病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其蛋白产物三维结构预测。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均存在一种CCM1基因缺失-移码突变(c.1635delA),该突变导致参考碱基"T"的缺失且该突变目前尚未被报道,而健康成员未存在上述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显示,CCM1基因第15号外显子1635处碱基"A"缺失,引起CCM1基因阅读框架改变,导致1652~1654位的核苷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AG。蛋白产物三维结构预测显示该新发突变可能导致KRIT1蛋白功能区(C-末端)的Ferm-3结构域部分缺失。结论一种CCM1基因新发缺失-移码突变(c.1635delA)致使该家系中家族性多发CCM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种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对抗体效价的影响。方法将献血浆者按照基础免疫剂量分成两组,第1组初次免疫2剂,第2次、第3次各免疫1剂;第2组初次、第2次、第3次均免疫1剂;两组间隔时间一致。在初次免疫后第14、28、42、56、70、84天,检测献血浆者血浆中的狂犬病抗体效价,考察是否符合单人份生产用原料血浆抗体效价标准(≥8 IU/ml)。结果初次免疫后第14、28、42天,第1组献血浆者抗体阳转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5、8.69、4.11,P<0.05);仅在初次免疫后14 d内,第1组抗体效价≥8 IU/ml的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 P<0.05);距初次免疫第56、70、84天两组血浆抗体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免疫程序期间,大剂量的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能取得较好的免疫应答效果,但长期抗体水平与小剂量免疫程序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 对盐酸氨溴索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与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阿莫西林治疗,研究组应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患者肺功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FEV1/FVC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肺功能,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肩关节半关节置换用于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8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行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治疗,B组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A组术后Neer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B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是否存在过早衰老。方法收集大骨节病、骨性关节炎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样本各5例,样本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取膝关节软骨样本DNA,采用Illumina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450 BeadChip芯片技术对其进行DNA甲基化分析。同时,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利用线上DNA甲基化衰老时钟计算器(https://dnamage.genetics.ucla.edu/home)计算样本的DNA甲基化年龄,并与实际年龄进行比较。结果在大骨节病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1 212个差异甲基化CpG位点,包括497个高甲基化CpG位点和715个低甲基化CpG位点,分别对应264个高甲基化基因和368个低甲基化基因;在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656个差异甲基化CpG位点,包括343个高甲基化CpG位点和313个低甲基化CpG位点,分别对应177个高甲基化基因和174个低甲基化基因。在上述比较中,检测到367个重叠CpG位点(对应182个基因),这些位点在大骨节病组与对照组以及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均存在差异甲基化表达。DNA甲基化衰老时钟结果表明,大骨节病、骨性关节炎以及对照组DNA甲基化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平均年龄加速度差异分别为2.549、0.017、- 5.364岁,大骨节病组和骨性关节炎组DNA甲基化年龄均大于实际年龄。结论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均存在过早衰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80例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比较患者实质外形特征及团块型边界特征,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分析超声检查误诊情况。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80例患者共发现椭圆形实质21例,不规则形实质46例,圆盘形实质10例,类圆形实质3例,不同实质外形特征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8.670、3.521、3.143,均P<0.05)。8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超声影像诊断共误诊4例,误诊率为5.00%(4/80),其中1例1型单纯导管扩张型,2例2型囊肿型,1例3型团块型。结论超声影像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能获得明确的病灶实质外形特征及团块型边界特征,且误诊率较低,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Z=-2.622,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2=15.311,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Z=-4.3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P<0.001、P=0.002、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P<0.001)。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手术治疗的10 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的计算,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选取2009—2019年随访数据更详尽的2 884例肝细胞癌病例纳入长期生存分析,其中接受肝切除患者2 549例,男性2 107例,女性442例,年龄(56.6±11.1)岁(范围:20~86岁);接受肝移植患者335例,男性292例,女性43例,年龄(51.0±9.7)岁(范围:21~73岁)。比较肝切除与肝移植的效果、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效果等。结果10 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0 331例行肝切除,635例行肝移植。根据收治时间,将10 331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3组:1986—1995年组(712例)、1996—2008年组(3 988例)、2009—2019年组(5 631例)。1986—1995年组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2.9%。2009—2019年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51.7%,其中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4%、26.6%和50.6%。进一步分析行首次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2 549例),其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1%、71.9%、60.0%、41.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行一期肝移植的肝细胞癌患者247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0%、64.8%、61.9%、57.6%,行补救性肝移植88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8%、65.2%、52.5%、52.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549例接受首次肝切除和247例接受一期肝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符合米兰标准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3%、87.1%、76.9%、54.7%和95.4%、79.4%、77.4%、71.7%(P=0.754),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6.3%、35.9%、47.6%和8.1%、11.7%、13.9%(P<0.01);超米兰标准无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2%、65.9%、53.0%、33.0%和87.6%、71.8%、71.8%、69.3%(P=0.003),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9.2%、57.8%、69.7%和29.7%、36.7%、36.7%(P<0.01);超米兰标准有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1%、36.1%、22.2%、15.0%和62.9%、31.8%、19.9%、0(P=0.387),1、3、5年复发率分别为61.5%、74.7%、80.8%和59.7%、82.9%、87.2%(P=0.909)。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性别、术前辅助治疗、症状、AST、术中或术后输血、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肝硬化、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分化(P值均<0.0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患者资料,得到443对病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与解剖性肝切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但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高于解剖性肝切除(P=0.035)。结论近十年,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较之前明显升高。对于肝功能储备较好的肝细胞癌患者可以先行切除手术,复发后再行补救性肝移植,补救性肝移植的效果与一期肝移植相当。在确保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保留更多肝脏组织的非解剖性肝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严重度分级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PA-HSO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9月间危重或药物治疗无效,行TIPS治疗的PA-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PA-HSOS患者的严重程度分级参考欧洲血液及骨髓移植协作组成人可疑肝窦阻塞综合征新严重度分级标准并做适当修改和定义,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TIPS治疗后生存时间、分流道失功能发生率及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的差别。采用单因素Cox或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个变量对于结局的影响,将P < 0.1的变量作为对于结局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协变量引入Cox或二项logistic回归分层回归分析后予以控制,将PA-HSOS严重度分级作为哑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02例患者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14.52个月。不同严重度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3),中度患者的死亡风险是轻度患者的1.575倍(95%CI:0.216~11.457,P = 0.654);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死亡风险是轻度患者的7.424倍(95%CI:1.612~34.197,P = 0.010),术后肝性脑病再发率、分流道失功能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PA-HSOS严重度分级对TIPS术治疗的PA-HSOS患者结局有预测价值,可以作为指导TIPS干预时机的一个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Kinki分期在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BCLC B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2例,女20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21~86岁。患者均行肝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3)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复查甲胎蛋白(AFP)、肝功能、超声、增强CT或MRI扫描。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9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寿命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12例患者中,BCLC Kinki B1期38例,BCLC Kinki B2期74例。BCLC Kinki B1期和BCLC Kinki B2期患者术前AFP(≤20 μg/L,>20 μg/L)、微血管侵犯(无,有)、肿瘤复发(无,有)分别为20、18例,25、13例,25、13例和22、49例,30、41例,22、52例,两期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97、5.485、13.405,P<0.05)。(2)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1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4个月。BCLC Kinki B1期和Kinki B2期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86%、74%和78%、61%、4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53%、43%和35%、23%、20%,两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1、15.115,P<0.05)。(3)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CLC Kinki分期、年龄、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985、1.930、3.520、3.406,95%可信区间为1.318~6.763、1.023~3.642、1.714~7.230、1.571~7.385,P<0.05);患者BCLC Kinki分期、术前AFP、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情况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806、2.122、2.826、2.914,95%可信区间为1.632~4.823、1.266~3.556、1.743~4.580、1.601~5.30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CLC Kinki分期、年龄、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587、2.568、2.280、4.328,95%可信区间为1.036~6.462、1.215~5.429、1.011~5.141、1.677~11.171,P<0.05);患者BCLC Kinki分期、术前AFP、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579、1.942、2.572、2.750,95%可信区间为1.426~4.662、1.109~3.400、1.505~4.397、1.436~5.269,P<0.05)。进一步分析BCLC Kinki分期和微血管侵犯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其结果显示:BCLC Kinki B1期无微血管侵犯和有微血管侵犯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91%和85%、75%、4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63%、48%和62%、21%、2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7.447,P<0.05)。结论BCLC Kinki分期可判断肝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BCLC Kinki B1期患者行根治术预后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PR-957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4只7日龄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HIBD组)和PR-957治疗组(PR-957组)。按照改良Rice法制备HIBD大鼠模型,PR-957组于造模后腹腔注射PR-957(20 mg/kg),HIBD组于造模后予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造模后72 h,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皮质炎症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左侧脑皮质白细胞介素(IL)-17、IL-10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左侧脑组织中(LMP7)、叉头样蛋白3(FOXP3)、维A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例。结果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HIBD组大鼠左侧脑皮质炎症明显,PR-957组病理改变较HIBD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IBD组大鼠左侧脑皮质IL-10阳性细胞数[(12.11±3.73)%]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29.12±3.95)%]及PR-957组[(22.61±6.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组左侧脑皮质IL-17阳性细胞数[(35.55±4.85)%]均高于假手术组[(8.48±2.58)%]及PR-957组[(19.16±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HIBD组左侧脑组织LMP7、RORγt蛋白表达(1.01±0.12、0.71±0.10)均高于假手术组(0.50±0.10、0.34±0.07)及PR-957组(0.65±0.13、0.5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组左侧脑组织FOXP3蛋白表达(0.44±0.10)均低于假手术组(0.93±0.07)及PR-957组(0.6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流式细胞术:HIBD组Th17/Treg比例(0.66±0.24)均高于假手术组(0.20±0.09)及PR-957组(0.45±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957可能通过调控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炎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夹闭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效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SAH患者6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每组34例。介入组接受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夹闭组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脑积水、再出血、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早期降颅压治疗不同分组间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手术时机预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和是否接受早期颅内降压治疗是影响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aSAH近期治疗效果较好,能促进预后,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Hunt-HESS分级和早期颅内降压治疗是影响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效果与价值,以不断提高治疗有效性。方法 随机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心血管内科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每周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结果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5.67±5.11)分、每周发作次数为(1.23±0.33)次、症状持续时间为(2.05±0.26)min,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过程中,联合应用常规治疗与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法,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复律汤对中老年室性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B型钠尿肽(BNP)、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98例中老年室性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复律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BNP、NO、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vs.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电图PR间期及QRS时限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NO、cTnI水平均有降低,且观察组BNP、NO、c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律汤治疗中老年室性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