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爱滋病感染者合并烧伤时的治疗方法及其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性。方法爱滋病感染者合并烧伤时,在创面处理上,因创面暴露时间越长,血液、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的机会也就越多,对医务人员威胁越大,所以强调早期深度创面切痂自体皮移植术,早期封闭创面,减少污染机会。同时要做好医务人员及病人的思想工作。结果接收爱滋病感染者合并烧伤四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医务人员无艾滋病传染病例发生。结论对爱滋病感染者合并烧伤时,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在治愈患者的同时,可以避免医务人员传染情况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科的职业感染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影像科在医务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感染风险,总结防范职业感染风险的经验、做好预防及管理措施。结果加强超声影像科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防护措施,确保超声影像科的职业安全。结论超声影像科的工作越来越广泛,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消除各种感染风险,减少职业感染是必要的。

  • 标签: 超声影像科 职业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科针刺伤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我市10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针刺伤原因、危害及处理方式。结果合计共发生针刺伤1430次,针头处理过程405次(28.32%),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291次(20.34%),医疗废物处理环节305次(21.33%)。针刺伤多发生于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本组接受调查且发生针刺伤的护士中,感染乙型肝炎(HBV)357次(24.97%)、感染丙型肝炎(HCV)114次(7.97%)、感染艾滋病(HIV)5次(0.35%),发生其他感染11次(0.77%),共因针刺伤发生感染487例,综合感染发生率34.06%。结论感染科护士应在积极接受培训、提高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等环节感染预防认识的同时,规范日常护理操作,将针刺伤发生率降到最低。

  • 标签: 感染科 针刺伤 危害与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001年2月—2002年2月来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761例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粪便做细菌学的鉴定,了解导致引起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结果761例腹泻患者经过粪便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共检出病原菌312例,检出率为41%。其中变形杆菌居首位,构成比为44.55%;其次为志贺菌属,构成比为27.24%;弧菌科构成比为8.97%;大肠埃希菌属7.05%;金黄色葡萄球菌2.88%;沙门菌属构成比为5.77%;厌氧芽孢杆菌属3.54%。结论细菌感染性腹泻因病原菌不同而引起传染源的种类不同、型别也不同,全年均可发病,可侵犯各个年龄段,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轻重不一,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还可引起死亡。

  • 标签: 细菌感染性腹泻 病因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对60例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09年3月-2012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患者120例,并将60例院内感染者作为研究组,60例未感染者作为对照组,从一般资料分析、感染情况、感染部位、住院时间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患者的年龄存在差异(P<0.05),男女性比例无差异(P>0.05),60例感染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例数最多,有25例(占41.67%),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胃肠道感染。总共分离出72株病原菌,将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具有的差异性(P<0.05)。结论重视日常护理工作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消化内科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1111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13%,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等。结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的结果准确的反映了医院感染情况,根据医院的薄弱环节更好的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 标签: 医院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的住院患者300例中,切口感染11例的情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对策。结果腹部术后切口感染与病人全身健康状况、手术环境、医务人员素质及应用抗生素等方面有着重要关系。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应用抗生素,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切口护理,充分做好肠道准备,加强病人的营养支持,从而降低腹部术后切口的感染

  • 标签: 腹部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3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对其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临床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肝胆外科术后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切口类别、切口分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是否碘伏冲洗等几个因素关系密切。结论手术医师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及时的减少或纠正措施因素,可以有效的减少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手术的整体质量。

  • 标签: 肝胆外科 术后感染 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肺部感染目标治疗与全程经验用药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比较全程经验治疗组(无病原学检查阳性结果)与目标治疗组(有病原学检查阳性结果)在感染控制率和合理用药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目标治疗组对肺部感染控制率较高,用药较合理。结论目标治疗对提高肺部感染疾病治疗成功率具有明显指导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肾表竭尿毒症期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关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298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0.47%,以肺部感染多见。65岁以上、中心静脉置管、贫血、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长、长期联合使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茵以真菌为多见,革兰氏阳性茵、革兰氏阴性茵呈现多重耐药。结论慢性肾表竭尿毒症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室内消毒、严格感染控制,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尿毒症医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医院感染 临床分析 预防 尿毒症患者 医院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炎穿孔术后伤口感染的对策,为治疗此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于2006年3月——2013年7月收治了30例阑尾炎穿孔术后伤口感染,将这些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并且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生理盐水,对照组使用甲硝锉。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治疗以后,患者的肛门排气后可以进食,而且体温也正常,没有发现其他的并发症。实验组有15例患者,甲级愈合11例,占73.3%,乙级愈合3例,占20%,丙级愈合3例,占4.3%。对照组15例患者,甲级愈合7例,占46.7%,乙级愈合有6例,占33.3%,丙级愈合有2例,占2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生理盐水来处理切口,效果好于甲硝锉药物。只有及时的对切口进行处理,才能减少切口的感染率。

  • 标签: 阑尾炎 穿孔术 伤口感染 对策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简化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及各类登记本,促进医院感染资料逐步步入档案化、规范化管理。方法重新规范设计一种表格式的监测登记本,可同时登记和记录科室一年医院感染资料。结果规范的表格式监测登记本一目了然,既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又有利于科室保管保存,有利于医院资料档案化管理。

  • 标签: 医院感染 登记本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8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骨科创伤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3例患者接受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组3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创面痊愈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SD技术对患者实施骨科创伤感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骨科创伤感染 VSD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