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急诊创伤外科工作特点和医患矛盾的预防 。 方法 以 100 例急诊创伤外科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 50 例实施常规护理,视为参照组, 50 例实施预防性护理,视为研究组,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医患矛盾是 1 例( 2.00% ),参照组是 6 例( 12.00%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急诊创伤外科 患者实施 预防性护理,有助于预防医患矛盾,促进疾病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急诊创伤外科 工作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技术于创伤骨科临床诊治中应用成效展开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创伤骨科诊治病患中选取40例为本研究对象,分至观察、对照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诊治,观察组于常规诊治基础上行微创诊治,对两组病患临床诊治有效率及术后各项观察指标予以比对。结果经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临床诊治有效率及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结论将微创技术应用至创伤骨科病症诊治中,可获得良好诊治成效,伤口愈合时间大幅缩短。

  • 标签: 微创技术创伤骨科常规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开展全面护理的效果。 方法: 本研究分析对象选择于 2019.1~2019.12 期间在我院急诊就诊的 80 例严重创伤患者,以不同护理方案为依据实施分组分析, 40 例开展全面临床护理方案的患者纳入实验组, 40 例开展传统临床护理方案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 2 种临床护理方案的开展效果。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提升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 P<0.05 )。 结论: 全面临床护理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中可获得满意的急诊抢救效果,建议推广。

  • 标签: 急诊 严重创伤 全面临床护理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创伤性凝血病(TIC)是创伤早期内源性因素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具有病理机制复杂、表型多样、多因素参与、时间敏感和死亡风险高的特点。在传统凝血筛查基础上,联合粘弹性凝血检测和输血评分可促进对TIC的早期识别。对于TIC的发病机制、检测技术、诊断标准和预测评分的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和不一致,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 标签: 创伤性凝血病,创伤 粘弹性凝血实验 大量输血预测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伤疗法治疗肺结核病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接受微创伤疗法的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切口或者电视胸腔镜下的肺结核肺切除术及脓胸廓清术患者10例(A组),小切口开胸下的肺结核空洞、结核球、曲菌球病灶清除术和不经胸局限性脓胸病灶清除术患者29例(B组)。结果A组在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8例,其中1例术后肺膨胀不良,造成上胸腔残腔积液,其余7例肺复张满意;拔管时间最短3 d,最长10 d;术后第2天患者均可下床活动。电视胸腔镜下结核性脓胸廓清术2例,其中1例肺完全复张,1例复张不完全。B组29例患者全部治愈,无支气管胸膜瘘、结核播散、窦道形成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病例;住院时间较常规术式明显缩短;术后下床早,呼吸循环系统的恢复明显较肺切除患者快;术后引流量少,拔管时间平均2~4 d;术前局限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合并痰菌阳性的6例患者,术后5例转阴、空洞消失;其中1例痰菌量明显减少;2例合并曲菌球的患者术后咯血停止。6例不经胸局限性脓胸病灶清除术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患者随访4个月~12年,平均6.2年,未见复发及播散。结论微创伤疗法就切口而言,是介于传统开胸切口与微创切口之间的一种切口;就手术而言,比传统手术方式和微创手术方式损伤更小。肺结核病的外科治疗应择机选择微创伤疗法,其方法可行且效果良好。

  • 标签: 肺结核病 外科 微创伤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部严重创伤的急诊急救方法和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接诊的胸部严重创伤患者50例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观察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经过抢救,仅有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8%。结论:对胸部严重创伤患者需进行及时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预后。

  • 标签: 胸部严重创伤 急诊急救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非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包括特发性臂丛神经炎、原发肿瘤直接侵犯或转移癌、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胸廓出口综合征、医源性损伤等,临床表型复杂,可累及臂丛的任何神经。肌电图检查能帮助确定臂丛神经损伤的程度;核磁共振和超声可发现臂丛神经结构的异常,辅助诊断。

  • 标签: 臂丛神经病 非创伤性诊断 臂丛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乡镇卫生院外科创伤采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乡镇卫生院近两年收治的外科创伤患者92例,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把这些患者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分配,每组为4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辅助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变化比较明显,两组数据比较得出P<0.05的差异。结论 心理护理在乡镇卫生院外科创伤患者中的有效应用,对患者负面情绪的缓解,生活质量和家属满意度的提升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乡镇卫生院 外科创伤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临床中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需承受巨大痛苦,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通过VSD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措施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患者人数相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创伤面、感染面的恢复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治疗措施干预后,对比患者的临床效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患者的创伤面及感染面恢复愈合时间可以发现明显观察组更短,两组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应用VSD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愈合时间和恢复时间,对其预后进行改善,使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让患者的换药次数减少。

  • 标签: 感染创面 骨科创伤 VSD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骨创伤科患者疼痛,接着分析了护理干预对骨创伤科患者疼痛的应用,最后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护理干预 创伤 骨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创患者在急诊临床护理中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基线资料选取68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患者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患者护理效果,指标选取救治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救治效果对比有差异(P<0.05),且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有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创伤性肾动脉栓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创伤性肾动脉栓塞的临床病例资料,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合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术中探查见腹膜大量血肿及肾脏断裂伤,并行肾脏切除术。结论对于创伤性肾动脉栓塞,如果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出现肾性高血压,应及时行肾脏切除术。

  • 标签: 肾动脉梗阻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血清IL-18、IL-1β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索创伤血清IL-18、IL-1β变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创伤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对80例创伤亚组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创伤患者血清中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80±2.0) pg/mL、(27±3.0)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β和IL-18于创伤第3 d仍呈现上升趋势。创伤组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创伤后患者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升高,说明机体创伤早期外周血细胞中有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加剧炎症反应。AIS-ISS评分与血清中IL-18、IL-1β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说明创伤越严重,炎症反应越剧烈。

  • 标签: 创伤 炎症因子 IL-1β IL-18 NLRP3 炎症小体 Caspase-1 炎症瀑布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创伤救治护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本院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中抽取 108例,选取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数表法随机分成 2组: 5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 54例试验组采用创伤救治护理,评定 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平均救治时间( 42.65±11.40) h,比对照组的( 77.63±19.80) h短,差异显著( P< 0.05);试验组控制率为 96.3%,比对照组的 81.5%高。并发症发生率为 7.5%,比对照组的 22.2%低,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于急诊外科护理中实施创伤救治护理,能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创伤救治 急诊 外科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卫生领域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导致患者遭受到包括身体、精神、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在内的多重损害,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评估患者的预后对于评价患者的长期损害和病情恢复、预测患者和家属的医疗需求、比较多个医学中心的治疗结果、评估常规治疗和新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治疗效果都显得十分必要。TBI因致伤因子、损伤机制、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个体异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预后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TBI评估领域涉及包括整体预后、意识恢复、生理功能、认知水平、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在内的多个方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任何单一的指标不足以显示临床工作中的治疗效果,并使全面、多维的评估充满挑战。所以,在TBI预后转归评估方面采取整体的多层面标准化的多维预后评估极具挑战性。在TBI预后预测方面,将早期的损伤严重程度、受伤的机制、病理解剖的特征与TBI的多种预后因素、预测因子结合起来,建立出良好的动态的预后预测模型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二者均是TBI预后评估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目前TBI预后评估领域较为常用的转归评估工具和预测工具进行了例举,并分别介绍了这些方法的运用价值。同时对当前TBI预后评估领域的发展及不足进行了讨论,进而对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评估 预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运用改良式非创伤性填充技术治疗小儿龋齿,探究安全可靠且可操作性强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创伤所致主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治疗的34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交通肇事伤31例、坠落伤2例、物体砸伤1例)。男23例,女11例。患有高血压病10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胸主动脉离断6例,主动脉夹层共19例。开放手术5例,年龄(44.80±20.57)岁;2例A型主动脉夹层行Bentall+孙氏手术,1例B型夹层及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9例,年龄(45.93±11.01)岁。结果开放手术时间(403.20±30.30)min,患者住院(19.00±6.04)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105.72±27.76)min,患者住院(5.76±3.08)天。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5.09±23.10)个月,两组均无死亡,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因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未开通而出现左上肢乏力麻木。结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损伤等级、损伤累及部位及解剖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但远期预后仍有待确定。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创伤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安全护理在骨科创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观察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为11.67%,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安全护理应用于骨科创伤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骨科临床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主要以创伤骨科患者为主,患者在2018年5月到2019年7月在本月创伤骨科接受相关治疗,共有106人,按照统计学方法来对患者进行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在治疗中采用常规负压引流,后者采用的是负压封闭引流,然后从引流管更换次数、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情况几方面来对比两种不同物流技术的效果。结果:在治疗中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引流管更换次数平均值分别为(4.53±1.06)次和(2.45±0.75)次,试验组引流管更换次数较少;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45.35±5.37)d和(30.15±4.79)d,实验组患者创面愈合速度快;对照组住院平均时间为(25.75±4.76)d,试验组的住院平均时间为(17.75±3.63)d,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11.32%,共有6例,试验组感染发生率为3.77%,共有2例,试验组感染发生率更低。且上述各项观察指标所对应的P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创伤骨科 感染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