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疼痛对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急性创伤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患者,排除年龄<18周岁、严重眼外伤、严重颅脑损伤及其他病情危重者,在入院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VAS评分评估创伤后疼痛,ISS评分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入院24 h内行APACHE Ⅱ评分评估病情。在伤后1个月,排除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1年内有重大精神创伤史及毒品或药物成瘾者,对最终符合条件的64例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使用PCL-5量表评估PTSD症状。依据PCL-5评分是否≥38分将患者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比较两组创伤后VAS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入院时VAS评分与伤后1个月时PCL-5得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创伤疼痛程度对PTSD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纳入标准者64例,PTSD组19例、非PTSD组45例。两组相比,PTSD组入院时VAS评分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06);两组间1个月时VAS评分及1个月VAS变化值(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ISS评分以及入院24 h内APACHE Ⅱ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疼痛是PTS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入院时VAS评分与伤后1个月时PCL-5得分呈正相关(r=0.355,P=0.004)。另外,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VAS评分>8时,对PTSD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33%,P=0.000 2)。结论创伤后严重疼痛是PTS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85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调查TBI患者的PTG水平、PTSD情况,并进一步分析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结果TBI患者PTGI总分为(58.41±23.05)分,处于低水平。PCL-C得分为(36.18±16.52)分,PCL-C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社会支持、警觉性增高、创伤再体验是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TBI患者文化水平低、外向型性格、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PTG水平越高。TBI事件后警觉性反应低者,PTG水平较高,创伤再体验症状促进PTG的发生。结论TBI患者创伤后早期同时出现PTG及PTSD,通过调动患者个体内部因素及外在社会联系等方面积极因素,可能提高患者PTG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外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综合干预效果及其与手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手外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综合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采用临床医师使用的PDST量表(CAP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患者PTSD心理状态、抑郁及焦虑状态,并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干预治疗后,CAPS、SDS、HAMA评分对照组分别为(24.51±8.43)分、(50.61±7.59)分、(10.63±2.11)分,观察组分别为(16.53±7.62)分、(40.26±4.18)分、(8.24±1.86)分,两组CAPS、SDS、HAMA评分均较干预治疗前显著改善(t=4.11、5.04、3.98,5.18、3.86、4.72,均P<0.05),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5.61、5.59、4.73,均P<0.05);干预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上肢功能量表(DASH)评分分别为(89.27±6.08)分、(82.11±7.92)分,两组DASH评分均较干预治疗前显著提高(t=6.14、5.28,均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3.96,P<0.05)。手外伤患者DASH评分与CAPS评分、SDS评分呈负相关(r=-0.362、-0.425,P=0.012、0.008)。结论对手外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给予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 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将 2017年 7月 -2019年 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历综合 ICU的机械通气患者 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受到创伤后由科室专业心理医生以 DSM-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准则)为标准,借助 PTSD症状检查量表( PCL-17)作为创伤应激障碍测量及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症表现将入选患者分成 PTSD组及非 PTSD组,对导致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单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 PTSD组人数 39例( 21.67%),非 PTSD组人数 141例( 78.33%);单因素分析,年龄> 45岁占比明显高于年龄< 45岁( 26.92%: 14.86%),女性患者高于男性( 35.08%: 15.44%),既往或合并精神科病症者较高于无此类病症者( 93.10%: 7.94%),机械通气时间> 20d者较高于≤ 20d者( 30.99%: 15.60%),机械通气期间未施以有效镇痛较高于施以有效镇痛( 26.48%: 18.75%),以上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及民族均非导致 PTSD的危险因素,数据对比 P> 0.05。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 45岁 (OR=2.521, 95% CI: 1.042-5.101)、女性 (OR=2.422, 95% CI: 1.142-5.106)、既往或合并精神科病症 (OR=132.673, 95% CI: 29.084-665.905)、机械通气时间大于 20d(OR=2.543, 95% CI: 1.212-5.308)、机械通气期间未施以有效镇痛 (OR=0.545, 95% CI: 0.216-0.802)为 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导致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p< 0.05)。结论:患者年龄大于 45周岁、女性、既往或合并精神科病症、机械通气时间大于 20d及机械通气期间未施以有效镇痛干预均为 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导致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上述因素对 ICU机械通气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以降低 PTSD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后,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根据PTSD的诊断标准,PTSD发生的外在因素(诱因),首要条件是有创伤性事件经历,即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对PTSD的发生至关重要。特殊环境如高原、爆炸、地震、烧伤及其他灾害环境,包括海难、矿难及泥石流,都会增加PTSD的发生风险。近年来,随着意外创伤性事件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PTS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病程长,治愈率低,已受到高度关注。PTSD不仅可导致个体生活质量下降、社会职业功能受损,而且还经常与物质滥用、抑郁、焦虑、恐惧等共病,并且在缺少社会支持的情况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探讨特殊环境下PTSD的发生规律,以便对PTSD进行早期预警,笔者回顾了特殊环境下PTS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可采取的干预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主导下同伴支持对初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4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同伴支持。干预前后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和修订版事件影响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评价初产妇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结果干预前2组初产妇EPDS和IES-R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EPDS总分为(5.41 ± 0.49)分,IES-R总分为(16.56 ± 1.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4 ± 0.74)分和(19.01 ± 1.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9.466、6.038,均P<0.05)。结论护士主导下同伴支持可降低初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水平,对促进产妇产后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重大车祸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并探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儿童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因车祸伤住院的患儿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均实施相同的心理护理,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观察组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表(PCL-C)、儿童版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创伤后成长评分高于对照组;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维度、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大车祸儿童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患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促进患儿创伤后成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与血浆皮质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十堰市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58只)和PTSD组(62只),利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 & S)制作PTS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僵立行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及血皮质醇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EL)对照组与PTSD组大鼠EL分别为(13.78±1.82) s和(71.16±5.42) s,PTS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53,P<0.05);两组大鼠僵立行为百分比结果显示,PTSD组大鼠再次放入电击设备箱后(重新面临恐惧情景时),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僵立行为,活动明显减少,主要为刻板的蹲伏行为,仅头部有轻微的转动,背部拱起。对照组大鼠表现为自由运动。对照组大鼠僵立行为百分比为(11.3±3.2)%,PTSD组大鼠为(61.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1,P<0.05);PTSD组与对照组间血清各IL及皮质醇含量比较,创伤后应激障碍组大鼠血清中IL-2、IL-6、IL-8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SD组大鼠血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2,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血浆皮质醇浓度呈负相关,IL-2、IL-6、IL-8及血浆皮质醇可能在PTS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MEF2A的变化及其潜在功能。方法C57BL/6N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PTSD模型,对照组小鼠在造模过程中断食断水,无其他应激处理。造模后14 d取2组小鼠各10只,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mPFC神经元形态、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造模后1 d、4 d、7 d、14 d每组取5只小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mPFC中Arc及SynGA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mPFC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P38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运动总距离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开臂区域的次数、在开臂区域的时间占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PFC中神经元的树突总长度较短、树突棘密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1 d、4 d、7 d、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磷酸化MEF2A、P3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 d及7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高于造模后1 d、14 d,,造模后4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MEF2A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7 d,造模后7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SD小鼠模型中,MEF2A的转录激活参与了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的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龟鹿二仙胶(Guilu Erxian Jiao,GEJ)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负反馈功能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一延长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的方法制备PTSD大鼠模型。96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SPS)、龟鹿二仙胶组(GEJ)和帕罗西汀组(paroxetine,PRX),每组2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进行造模。造模后第8天开始,龟鹿二仙胶组(3.6 g/kg)和帕罗西汀组(10 mg/ kg)大鼠分别灌胃给药,连续21 d;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则给予等量纯水灌胃,1次/d。连续灌胃21 d后,每组随机选取12只大鼠用于地塞米松抑制实验(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DST),6只大鼠用于RT-PCR实验,6只大鼠用于免疫组化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含量,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和杏仁核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Ⅰ型受体(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1 receptor,CRF1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Ⅱ型受体(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2 receptor,CRF2R)的表达。结果(1)在DST中,模型组血浆ACTH含量较正常组明显下降[(145.89±19.41)μg/L,(203.59±35.78)μg/L,t=3.16,P<0.01];帕罗西汀组和龟鹿二仙胶组较模型组则显著升高[(218.47±37.55)μg/L,t=3.98,P<0.01;(205.33±66.54)μg/L,t=3.26,P<0.01]。(2)在RT-PCR实验中,模型组海马GR mRNA、MR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1.29±0.02),(1.00±0.06); t=6.88,P<0.01; (1.38±0.02),(1.00±0.05),t=7.97,P<0.01];龟鹿二仙胶组较模型组则显著下降[(0.96±0.07),t=7.87,P<0.01; (0.86±0.13),t=11.03,P<0.01]。(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GR、MR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84.33±12.82),(69.33±8.19),t=2.50,P<0.05; (77.33±6.65),(56.33±11.79),t=2.25,P<0.05];龟鹿二仙胶组较模型组则显著下降[(68.33±4.55),t=2.67,P<0.05; (59.50±4.18 ),t=2.25,P<0.05]。杏仁核中,模型组GR、MR和CRF1R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62.67±6.89),(77.17±10.70),t=3.10,P<0.05; (60.50±11.66),(91.83±15.63),t=3.43,P<0.05;(54.50±19.96),(88.17±22.43),t=2.31,P<0.05],龟鹿二仙胶组较模型组则显著上升[(74.33±5.85),t=2.11,P<0.05; (83.67±12.55 ),t=2.53,P<0.05; (88.67±16.28),t=2.35,P<0.05]。结论龟鹿二仙胶能抑制SPS引起的HPA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和龟鹿二仙胶调节海马和杏仁核中GR、MR和CRF1R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胃癌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以及其与自我怜悯的关系;探讨身体快感与社会快感缺失在胃癌患者术后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中介效应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2所医院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251例进行一般资料、身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分析身体快感与社会快感缺失在胃癌患者术后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本次调查的胃癌患者身体快感缺失得分为(44.35 ± 3.15)分、社会快感缺失得分为(28.62 ± 3.14)分、自我怜悯得分为(84.24 ± 6.25)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60.54 ± 6.09)分,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胃癌患者自我怜悯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439,总效应为-0.590,间接效应为-0.151,占总效应的25.59%,身体快感缺失中介效应为-0.082,占总效应的13.89%;社会快感缺失的中介效应为-0.069,占总效应的11.69%。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存在自我怜悯缺失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象,自我怜悯缺失会加重其创伤后应激障碍,身体快感缺失以及社会快感缺失是胃癌患者术后自我怜悯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介变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及自尊评价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性并分析PTS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ES-R)、社会支持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对来自24省/直辖市的717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01名,女616名,年龄(30±5)岁。以IES-R≥35定义为PTSD阳性,IES-R<35为阴性将被调查人员分为2组,比较组间差异以进一步探讨PTSD相关影响因素。结果717名调查对象中,414名(57.7%)PTSD阳性,303名PTSD阴性。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IES-R评分与SSRS、CD-RISC及SE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75、-0.202、-0.709,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ICU工作年限是PTSD阳性独立危险因素,SES评分、SSRS评分和健康状况是保护因素。SES自尊评分在SSRS支持评分与IES-R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1.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SSRS、CD-RISC、SES评分及PTSD危险得分Logit(P)评估PTSD阳性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629、0.604、0.831、0.848。结论社会支持、身体健康和自尊水平是PTSD保护性因素,而ICU工作年限是危险因素。SES评分在SSRS支持评分与IES-R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爆炸性眼外伤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进一步降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控制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6 月~ 20 19 年 12 月 收治的爆炸性眼外伤患者 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患者选取中可采用数字随机 分 组法,并对 146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心理护理,分析护理效果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分别 为( 46 .4±2.7)分 和( 42.2±2.8)分 ,对照组为( 51.2±2.6)分 和( 49.5±2.9) 分,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护理后生活质量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 心理护理方案对于爆炸性眼外伤患者具有良好的情绪疏导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治疗压力,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