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症中运用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8月-2021年7月,将此间100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最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50例患儿归为一组,该组采取甲泼尼龙治疗,将其研究数据命名为参考组;将余下50例患儿归为一组,该组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将其研究数据命名为研究组。对比分析组间临床指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较为明显,可缩短住院时间,血小板计数提升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更低,用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泼尼龙 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小板,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50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院进行体检且检查结果健康的50例对象为对照组,均对其进行血小板,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结果:联合检测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方法检测(P<0.05); 观察组hs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RDW、PLT、M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依据其水平高低评估病程变化情况,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疗效的评估均有指导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血小板 心肌肌钙蛋白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所接收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为76例,占96.20%;对照组总有效为64例,占81.01%;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观察组6酮前列素Fla低于对照组,P选择素、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血小板活化,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减少其他并发症出现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实践1。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小板活化指标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22例为阴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血液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20例为阳性组。对比两组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液效果的关系。结果 2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65.00%高于22例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PTR发生率22.73%,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研究发现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液无效与血小板抗体有直接关系,及时检出血小板抗体数值可提前对血小板输液无效的情况预防,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液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0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泼尼松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者给予泼尼松联合升血小板胶囊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红肿、局部出血等不良状况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在用药后的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等临床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泼尼松联合升血小板胶囊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以明显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泼尼松 升血小板胶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前与产品的血小板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改进措施,保障单采血小板的含量符合要求。方法统计2007-2014年经质检血小板含量<2.5×10^11/袋24例,≥2.5×10^11/袋344例。按血小板含量2.5×10^11/袋为分界线分成2组,研究组间献血前MPV、PDW与产品的MPV、PDW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血小板采集量≥2.5×10^11/袋组与<2.5×10^10/袋组的献血前MPV、PDW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产品的MPV、PDW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前血小板形态变异,影响血小板采集量。对于献血前MPV>9.0855fl或PDW>12.5756%的献血者考虑采集效率降低,应适当增加处理全血量或暂缓献血。

  • 标签: 血小板形态 参考值 单采血小板
  • 简介:血清TPO水平在AA、肝硬化、肝癌、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PO与1min血小板聚集功能呈正相关(r=0.59,肝癌、化疗后患者血清1min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对照组显著增强

  • 标签: 例血小板 减少症 患者血小板
  • 简介:摘要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抗凝剂,在临床上获得认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临床有报道称EDTA可诱导血小板PLT聚集,使PLT的计数假性减低,即临床所诊断的EDTA依赖性假性减少症(EDTA-PTCP),严重影响PLT计数的准确性。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病例在平时检验工作中时有碰到,如果检验工作者镜检意识淡薄,或是由于经验不足,此种PLT假性减低很容易被认为PLT减少症,造成临床的误诊,给患者诊断带来严重影响。随着分析仪的推广和普及,血液分析仪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血常规分析中。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捷、高效、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因为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和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特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经常会出现假性减少现象,临床也经常反映的问题,因此会影响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断。

  • 标签: 血小板 抗凝剂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应用rhTPO组(TPO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按照脓毒症Sepsis-3推荐方法给予综合治疗,TPO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TPO 1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治疗前及治疗第1、3、5、7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心肌酶〔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及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血液成分输注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28 d结局;根据PLT是否小于50×109/L将TPO组患者分为TPO A组(PLT≥50×109/L,16例)和TPO B组(PLT<50×109/L,34例),比较两组PLT升高绝对值、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结局。结果① TPO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比例、APACHEⅡ评分及治疗前PLT、凝血功能、心肌酶、肝肾功能和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 TPO组在治疗第5天、第7天PLT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09/L:第5天63.94±44.01比49.85±29.26,第7天125.85±112.31比76.81±50.87,均P<0.05),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5、7天PT、PTA、Tn、CK、AST、TBil、Cr、PCT、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TPO组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U:0(0,0)比0(0,2.00),P=0.001〕。④ TPO组与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 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长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131.00(0,311.00)比50.00(0,192.00),ICU住院时间(d):14.44±8.57比11.73±9.24,总住院时间(d):15.00(6.00,23.50)比18.00(8.00,31.00),均P>0.05〕;TPO A组PLT升高绝对值高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L:65.00(16.50,131.50)比36.00(18.00,130.00),P>0.05〕。结论rhTPO可升高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PLT,从而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但不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不能减少住院费用,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2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血小板正常的冠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病情更加复杂,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效果较差,术后更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冠心病 血运重建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输注效果 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测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我院84例脓毒症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根据DIC评分系统将38例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设为研究组,将46例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两组CRP、FIB、PT、D-D、APTT及FIB/CPR情况。结果研究组PT、APTT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FIB与FIB/CRP比值对照组低(P<0.05);经ROC分析得出FIB/CRP预测价值最高,其次为FIB、APTT、PT,CRP最低。结论FIB/CRP比值可作为脓毒症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与预后有效评价指标,从而为脓毒症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脓毒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FIB四分位数分为Q1组(<2.42 g/L)、Q2组(2.42~2.89 g/L)、Q3组(2.90~3.61 g/L)、Q4组(≥3.62 g/L),分析FIB与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结果随着FIB水平升高,UACR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FIB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肌酐和UACR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B是UA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吸烟史和饮酒史因素后,Q4组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危险性分别是Q1组的4.536倍(95%CI 2.516~8.175,P<0.01)和13.314倍(95%CI 2.925~60.612,P<0.01),Q3组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危险性分别是Q1组的2.177倍(95%CI 1.273~3.724,P<0.01)和4.098倍(95%CI 1.101~19.226,P<0.05)。以UACR 30 mg/g和300 mg/g为分界值,分别行FIB与UACR的ROC曲线所得FIB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18 g/L和3.22 g/L。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FIB与UMA密切相关,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预测指标之一。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糖尿病,2型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4月间收治的疑似细菌性肺炎的患者 210例,对其采取血清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联合检测,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本次研究的 220例受检人员中,经过病理诊断出细菌性肺炎者 192例。血清纤维蛋白原检测阳性率为 69.52%( 146/210)、 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为 64.76%( 136/210)、血常规检测阳性率为 63.81%( 134/210)、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 87.62%( 184/210);血清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与联合检测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 血清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联合可有效检测出细菌性肺炎,并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血清纤维蛋白原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细菌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区分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效果,总结诊断经验。方法本次研究试以2011年1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确诊并采用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良恶性肿瘤患者PT、APPT、FIB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182例、良性肿瘤92例;恶性肿瘤FIB、PLT、CA125、HE4水平高于良性囊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并非恶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恶性肿瘤者FIB水平高于<55岁者,Ⅰ期FIB水平低于Ⅱ期、Ⅲ期,Ⅱ期、Ⅲ期低于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与CA125相比、HE与FIB诊断阴性与阳性分布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CA125+FIB敏感度最高为93.96%,CA125+FIB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低于HE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无法取代HE4成为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指标,但联合CA125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用,FIB水平影响因素较多,并不能单独反映肿瘤良恶性,FIB水平受年龄影响较大,可反映肿瘤分期。

  • 标签: 卵巢肿瘤 血浆纤维蛋白原 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