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其中饮食、药物、相关疾病及血小板假性减少与血小板数量密切相关,本文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于2011年12月-2014年01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其血清进行调查分析,并检测其相关抗体与类型。结果60例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共49例,占无效输注的81.67%(49/60),血小板相关抗体阴性患者有11例,占无效输注的18.33%(11/60);HLA抗体阳性者有31例,占无效输注的51.67%,HPA抗体阳性患者11例及HLA、HPA抗体阳性者9例的无效输注率均为100.00%。结论HLA与HPA类血小板抗体是导致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血液病患者中进行相关抗体的筛查有利于及时发现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高危患者,并采取配合性输注,对于有效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血小板制剂在临床各科室患者中输注的效果。方法将173例输注血小板患者分为4组。组1为22例手术科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制剂、组2为34例非手术科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制剂、组3为67例手术科室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组4为50例非手术科室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在输注后24小时后计算患者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和血小板回升率(PPR)对输注无效率进行评估。结果组1与组3比较CCI和PPR无差异,组2和组4差异明显。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四组均有不同差异。结论机采血小板制剂在临床各科患者输注上有明显的疗效,而浓缩血小板在非手术科室的患者输注效果上要差一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申请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2 860例,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型、疾病种类等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结果2 860例患者中男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0.19%(164/1 610),低于女性的16.32%(204/1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ABO血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45岁年龄段患者阳性率较高(18.01%,106/588)。常见疾病中免疫风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27%(21/77),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为20.51%(8/39)、血液系统疾病为15.66%(257/1 641)。结论性别、年龄、血型、不同疾病类型与血小板抗体产生有一定关系,有临床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V/PLC)与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的关系。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经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室性早搏(观察组),余110例未发生室性早搏者纳入对照组A,另抽取同期匹配且动态心电图检查正常的健康人群45例为对照组B。另将发生室性早搏者依据室性早搏负荷分为高负荷组(室性早搏负荷>20%)、中负荷组(室性早搏负荷10%~20%)、低负荷组(室性早搏负荷<10%);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总数分为Ⅰ组(<1 000个)、Ⅱ组(1 000~10 000个)、Ⅲ组(>10 000个),比较不同亚组MPV、PLC及MPV/PLC,分析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冠心病室性早搏者室性早搏负荷、室性早搏总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PV、MPV/PLC大于对照组A及对照组B(P<0.05);三组PLC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负荷组MPV、MPV/PLC大于中负荷组及低负荷组(P<0.05);中、低负荷组MPV、MPV/P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MPV、MPV/PLC大于Ⅰ组、Ⅱ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MPV/PLC与室性早搏负荷、室性早搏总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MPV/PLC与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存在一定关系,随着MPV/PLC比值增加,其室性早搏负荷与室性早搏总数增加,监测MPV/PLC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