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s)来源类外泌体纳米囊泡(NVs)和外泌体(EXO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通过水动力抽脂方式,从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10例女性大腿获取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通过酶解分离提取第4代hADMSCs,对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蛋白标志物。(2)制备hADMSCs-NVs和hADMSCs-EXOs并电镜观察其形态,以粒径分析仪分析其表面蛋白标志物,通过纳米颗粒跟踪仪分析颗粒大小,通过蛋白定量和纳米颗粒跟踪仪分别检测1×106个hADMSCs产生的NVs和EXOs总蛋白含量和颗粒数。(3)设置对照组(加入等量基础培养基)、40、60、80 μg/ml NVs组和20、40、60 μg/ml EXOs组,分别通过CCK-8增殖实验、细胞划痕试验、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UVECs增殖、迁移、血管再生能力。采用Graphpad Prism 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应用Tukey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第4代hADMSCs形态呈细长纺锤状;成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透明的脂滴被染成红色;成骨诱导14 d后,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可见大量棕黑色着色区;hADMSCs表面蛋白标志物CD90、CD29为阳性。(2)透射电镜下可见hADMSCs-NVs和EXOs结构相似,都呈盘状囊泡;NVs和EXOs表面蛋白标志物CD9、CD81、IgG表达量相似;NVs和EXOs两者的粒径大小大致相同,分别为(72.00±21.51)nm和(81.27±22.37)nm;1×106个hADMSCs产生的NVs总蛋白含量为(140.7±5.1) μg,是EXOs的[(1.3±0.3) μg] 100倍左右;NVs颗粒数[(644.5±17.1)×108个/ml]是EXOs[(7.1±0.1)×108个/ml]的90倍左右。(3)CCK-8增殖实验中,培养12、24、48 h各组HUVECs生长趋势较为一致,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48 h,60 μg/ml NVs、40 μg/ml EXOs组吸光度值均大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后8、24 h,各组划痕宽度改变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后24 h,60 μg/ml NVs、40 μg/ml EXOs组划痕宽度改变均大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形成实验中,各组血管分支点数量与血管长度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 μg/ml NVs、40 μg/ml EXOs组HUVECs形成的毛细血管分支点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 μg/ml NVs、40μg/ml EXOs组毛细血管长度均长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DMSCs-NVs的形态、大小与EXOs相似,而总蛋白量却是EXOs的100倍左右;hADMSCs-NVs和EXOs对HUVECs生物学功能的作用相近,两者最适宜的浓度分别为60 μg/ml和40 μg/ml。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常规综合治疗有效率低,转归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明显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得到缓解后应接受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目前auto-HSCT作为PTCL患者一线巩固治疗仍存在争议。对于复发难治PTCL,auto-HSCT疗效欠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文章对HSCT治疗PTCL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而结肠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则更为少见。该患者以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病程长达6个月,结肠存在多部位溃疡并狭窄,病因诊断不明。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核医学科、影像科、血液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讨论并行手术治疗,最终确诊为结肠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该病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现报告其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CAPH)和3例髓外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CAVH)的临床病理与MRI资料,以探讨脊椎髓外硬膜下血管临床病理及MR特点。8例髓外硬膜下血管瘤位于脊椎胸段4例,腰段2例,颈胸段、腰骶段各1例。瘤体呈结节状,5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分叶。CAPH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及显著强化为主,镜下为均质的毛细血管样血管结节;CAVH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混杂极低信号及异质性强化为主,镜下可见出血及血栓。5例可见瘤周血管征,其中CAVH 1例,CAPH 4例。5例可见脊髓水肿,其中CAVH 2例,CAPH 3例。总之,脊椎髓外硬膜下血管瘤MRI表现多样,CAVH较CAPH更易发生出血;瘤周血管征和脊髓水肿是脊椎髓外硬膜下血管瘤的特征性MRI征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后色素沉着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其内在中医理论基础,运用中药治疗缓解患者症状,为临床治疗化疗后色素沉着增加新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0-2021年因化疗后出现色素沉着的病例,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药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并常规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总结相关规律。结果经过中药治疗的化疗后色素沉着患者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列举一典型医案佐证。结论针对化疗后色素沉着患者,中医病机上多系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应用中药六味地黄丸随证加减“以内治外”论治,常可收获良效,可为临床中医治疗化疗后色素沉着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胆管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41例高龄患者(≥80岁)的临床资料。3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例行腹腔镜腹腔粘连松解、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前住院时间(5.4±1.5)d,总住院时间(14.6±2.1)d,手术时间(75±13)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4 d,术中出血(54.4±21.7)ml,胆瘘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胆道镜取石治愈。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12%(5/41)。本研究显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术中和术后管理下,腹腔镜胆管探查术治疗高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外泌体环状RNA(circRNA)hsa_circ_00224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胃癌初诊患者60例,慢性胃炎患者30例(疾病对照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外泌体中hsa_circ_0022417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CEA、CA19-9的表达。采用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胃癌效能。分析血浆外泌体hsa_circ_0022417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癌组血浆外泌体hsa_circ_0022417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慢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0.15)比(0.93±0.08)比(0.75±0.07),F=9.96,P<0.05]。胃癌组织中hsa_circ_0022417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0.24)比(1.18±0.11),t=6.08,P<0.05],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血浆外泌体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外泌体hsa_circ_0022417、血清CEA、CA19-9单指标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68和0.66,3种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6。血浆外泌体hsa_circ_0022417的相对表达量与肿瘤大小(χ2=6.42,P<0.05)、分化程度(χ2=5.83,P<0.05)、临床分期(χ2=7.14,P<0.01)及淋巴结转移(χ2=5.17,P<0.05)均有关。结论外泌体hsa_circ_0022417在胃癌患者血浆中高表达,对临床胃癌辅助诊断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