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并探究其在阳离子基因载体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利用柱[5]芳烃多化学修饰位点易于功能化、稳定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设计一种基于单侧低分子量PEI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用于DNA的负载,进一步引入靶向基团甘露糖构建新型的基因载体材料,并以此形成较为通用的模板。结果成功构建基于柱[5]芳烃的高效基因治疗载体系统。根据核磁氢谱结果分析,目标产物的合成符合预期。凝胶电泳实验中,从W/W比0.3开始,P5-PEI1.8K完全阻滞了DNA的迁移;从W/W比0.5开始,P5-PEI1.8K-M完全与DNA复合。在复合物的粒径和电势的表征中,不同重量比下粒径均在300 nm以内,复合物的最大电势在25 mV左右。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显示PEI,P5-PEI1.8K,P5-PEI1.8K-M的毒性依次降低。选取甘露糖受体高表达的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素酶的活性转染实验,P5-PEI1.8K-M的转染效率随重量比逐渐提高,在W/W为6~7时达到最高值,并接近PEI25K的水平;以W/W=7为最佳比例,通过荧光蛋白的表达来进一步定性考察载体的转染效率,证实甘露糖的引入确实加强了载体材料的转染效率。结论以柱芳烃类化合物作为模板,合理引入客体分子,通过主客体组装可得到形貌丰富、功能多样的载体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并恢复桡骨远端泪滴角在月骨窝关节面前侧塌陷的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2年收治的29例(31侧)泪滴角改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4.9±15.1)岁(范围20~78岁)。2例双桡骨远端骨折的双腕均出现泪滴角改变,均纳入本研究。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9±3.2) d(范围4~17 d)。除2例骨折单纯掌侧入路,余病例应用掌背侧联合入路。均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术前及术后测量泪滴角,比较手术恢复泪滴角的效果。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感染。29例随访时间(15.1±5.2)个月(范围7~31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3±2.9)周(范围8~16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再移位。31侧术前泪滴角33.4°±5.83°(范围20°~45°),术后58.9°±9.89°(范围35°~70°)︒至末次随访,29例(31侧)Gartland-Werley评分(4.7±4.6)分(范围0~17分),其中优10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3.9%。术后泪滴角恢复≥50°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96.2%,<50°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泪滴角明显减小的桡骨远端骨折需积极手术治疗,泪滴角的测量与恢复是影响月骨窝关节面前缘塌陷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结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泪滴角的恢复多需要背侧入路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在煤矿开采技术中,目前国内重点分为预留煤柱开采和无煤柱开采方式。我国无煤柱开采技术主要在顶底板条件较好的区域推广应用,小煤柱开采也是无煤柱开采技术的延伸。我矿针对二采区九煤层工作面具有采高大、倾角大(25°以上)、顶板坚硬特点,采用无煤柱沿空留巷难度较大,因此决定试用留设小煤柱(煤柱宽度4m)开采技术。该技术为了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回收率和采区回采率,增加矿井效益,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避开应力集中区域,减小巷道围岩受力等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高速铁路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高铁密度仍存较大增长空间。而伴随着铁路的建设,很多难题应运而生,接触网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网隧道外支柱及隧道内吊柱是接触网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接触网的平顺性及使用寿命。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钢结构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工业厂房工程中采用钢框排架结构形式的比例在逐渐上升,结合规范中相关的强连接弱构件的要求,柱与基础的连接计算成为设计的关键一环,杯口基础与外露式、包裹式、直埋式相比,对上部钢柱形式和截面更具适应性,便于满足上述抗震要求,且其施工能与上部结构的加工同步开展,有利于压缩工期和节省工程费用。目前杯口基础的设计理论有固端理论、撬杠理论及斜截面破坏理论,但规范对杯口基础的设计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本文综合现有文献及试验成果,梳理出一套钢柱杯口基础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供结构设计人员讨论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作用,分为将其用于临床输血检验的成效。方法:从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之间来我院接受输血检验的患者中选出100人,根据随意抽签将他们分为各50人的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分别接受传统盐水凝集法检验和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之后对两个小组正定、反定检验符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接受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小组的检验符合率均优于另一个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另一个接受传统盐水凝集法检验的小组。结论:对临床输血检验患者实施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可以获得更好的检验符合率,而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比较低,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有着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比较。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纳入1542例输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观察组,n=771)与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对照组,n=771),对不同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进行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结果,(p<0.05)。结论: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比较,前者比后者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结果直观,扫描后可长期保存,适合手工操作、半自动和全自动,灵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