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2型糖尿病足(DF)初期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影响。方法将38例D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介入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营养神经药物及局部换药等保守治疗,介入组同时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ABI及VEGF、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介入组总有效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52.6%(χ2=4.38,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冷感、麻木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对照组间歇性跛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介入组ABI及VEGF、TGF-β水平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F患者初期周围血管病变及时行介入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同时提高VEGF、TGF-β水平,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采用经皮心导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B组患儿采用经胸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A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显著低于A组患儿(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显著,但经胸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更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3.33%,3.33%vs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134例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配合溶栓治疗,观察组配合急诊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1.19%,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心力衰竭、休克、出血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方法效果更显著,见效更快.可以缩短治疗时间且具有更好的预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急诊介入治疗;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13-01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老年慢性中量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4例老年慢性中量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钻孔引流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月与6月分别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随访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血肿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内残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全部患者(32例)血肿消失,对照组仅有5例患者血肿消失,并且有1例患者出现血肿增大。结论对于老年慢性中量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应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相比较与保守治疗,能够显著增加血肿消失率并减少颅内积液残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展开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在基础常规康复治疗上,结合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并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汇总,通过科学依据为临床提供更大康复治疗的手段。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的住院患者240例,随机的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120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情况下都有好转,对照组的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评分,相对于治疗前提高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指数评分不仅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而且治疗后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指数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使用综合康复疗法改善生活质量显著,对比常规的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具有深远的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咽炎患者中医体质及治疗特点,为慢性咽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48例慢性咽炎患者,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通过转化分数判定患者个体体质特征,分析慢性咽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观察548例患者的体质分布情况、各年龄段患者体质分布情况、不同体质患者伴随疾病情况、不同体质患者既往治疗用药情况。结果548例慢性咽炎患者中,气虚质者最多,共191例,占34.85%。伴随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最多,占40.51%。各年龄段患者的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体质患者伴随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曾使用过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患者分别占72.63%和79.74%,各体质患者治疗用药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虚质及伴有消化疾病的慢性咽炎患者比例较高,治疗中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类中药使用率最高。提示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慢性咽炎的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37-01摘要目的探讨跟骨牵引、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与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较优者14例,良好8例,差3例,优良率88.00%;对照组患者恢复较优者10例,良好7例,差8例,优良率68.00%,观察组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疗法可提高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效果,通过有效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