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含有不同大小乘客结构域的Ag43表面展示载体,观察其将外源蛋白HPV16L1展示在细菌细胞表面的效率。方法(1)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不同长度的Ag43基因序列连接到pET22b载体,获得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Ag43/138、Ag43/551、Ag43/552、Ag43/700;(2)克隆HPV16L1编码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其分别连接到上述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获得4种重组蛋白表达载体;(3)HPV16L1-Ag43融合蛋白表达及SDS-PAGE分析;(4)利用胰蛋白酶消化验证HPV16L1蛋白在大肠埃希菌的表面展示。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的Ag43和HPV16L1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表面展示载体和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基因序列均通过基因测序验证无误。经IPTG诱导后,构建的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均能表达HPV16L1蛋白。胰蛋白酶消化后,4种重组蛋白条带均减弱,且Ag43/700-HPV16L1条带减弱最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自转运蛋白Ag43的细菌表面展示载体,HPV16L1蛋白可通过构建的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表达并展示在大肠埃希菌表面,且仅保留α-螺旋和β-桶状结构域部分的Ag43表达载体即Ag43/700的表面展示效果最优。

  • 标签: 自转运蛋白 细菌表面展示 HPV16L1 Ag4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SBM)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致痫灶的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治疗,且术后>6个月的Engel分级均为Ⅰ级。使用SBM后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头颅MRI三维T1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应用SBM方法对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整体检出情况以及SBM各特征值[包括大脑的褶皱指数(GI)、沟回深度(SQ)以及皮质厚度(TH)]对于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结果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范围,51例患者可分为磁共振成像阴性(MN)组(13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吻合(PCS)组(27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包含手术部位(PIS)组(4例)以及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不一致(PNS)组(7例)。其中,PCS组患者又可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型(13例)、皮质发育不良型(5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9例)。应用SBM方法,MN组、PCS组、PIS组以及PNS组的病灶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3/13、21/27、2/4以及1/7。PCS组中,内侧颞叶癫痫型、皮质发育不良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的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8/13、4/5和9/9。GI对PIS组(4/4)和PCS组(22/27)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SQ(分别为2/4和18/27)和TH(分别为1/4和21/27);SQ对MN组(5/13)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TH或GI(均为3/13),TH对PNS组的检测阳性比例(3/7)高于GI和SQ(分别为2/7和1/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针对有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GI定位不仅检测阳性率高,还能较好地显示致痫灶的边界。而对于无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SQ可能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对于MRI显示致痫灶部位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不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TH进行辅助判断可能更为准确。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优缺点。方法我院检验科收集的200例患者血液标本(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两种方法进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1.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呈阳性13份,阳性率为6.63%;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呈阳性14份,阳性率为6.65%。两种检测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2.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共有4份标本结果不一致,经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复测之后,其结果与酶联免疫法一致,胶体金法检测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0.25%、0.68%.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高于胶体金法((P<0.05)。讨论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可靠方法主要包括有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两种,临床检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便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二者均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乙肝表面抗原 优缺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方法选择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90例患儿。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比患儿用药前和用药后2h、8h、24h以及48h肺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患儿机械通气的参数。结果治疗总的有效概率是96.67%。治疗后,肺功能都出现明显的改善,使用呼吸机的参数出现明显的下降。治疗之后PIP、FiO2、PEEP同治疗之前相比降低。结论PS应用在新生儿NRDS的治疗中能够改善肺泡的充气程度以及肺功能,降低机械通气的时间,而且临床的疗效显著。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固尔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HBsAg进行检测,探讨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今后临床选择检测乙型肝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2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258例各项检查指标排除乙型肝炎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分别用化学发光分析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完成后,对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合三种方法的试剂成本,检测时间及操作过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三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三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分析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且灵敏度、特异度高,是临床术前、有创检查前、血透前及孕产妇筛查的首选。。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检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胶体金法
  • 简介:我们曾对连续204例使用表面多孔金属髋臼杯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进行了7~10年的随访报告。本文对这些关节置换的15~l8年远期结果进行评估。研究中入选的142例髋关节中,136例(96%)仍然使用原来的髋臼。142例中的3例因为无菌性松动而失败。10例(7%)因为过度磨损或治疗骨溶解而需更换组配型髋臼内衬。将因松动而需翻修或有松动的放射学证据者定为失败,髋臼金属杯的l5年生存率为99%。尽管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骨溶解和再次手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非骨水泥髋臼重建的l5年生存率是优异的。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与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有关。

  • 标签: 表面多孔髋臼假体 全髋关节置换 聚乙烯内衬 磨损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构建表达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50A杂交瘤细胞的单链抗体(SeFv)。方法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技术,从50A杂交瘤细胞中分离、构建单链抗体基因,并将其克隆入噬粒pCANTAB5E中,转化E.coliXL-Blue,辅助噬菌体援救构建50A噬菌体单链抗体库;采用完整红细胞亲和富集法淘选阳性重组噬菌体,鉴定重组噬菌体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免疫印迹试验检测重组单链抗体的特异性抗原活动。结果用M13KO7援救XL—Blue转化菌中的pCANTABSE重组噬菌体,得到滴度为4×10^9pfu/ml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免疫印迹试验证实表达产物保留了亲本单抗对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的特异性亲和力。结论成功构建50AMcAb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为进一步研制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基因工程原核血型检定抗体试剂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红细胞 血型 单链抗体 噬菌体表面呈现 免疫印迹试验 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给37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行气管插管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后拔出插管,连接NCPAP装置,给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结果30例患儿在固尔苏给药后呼吸窘迫明显缓解。其中16例经NCPAP给氧1h后,改用面罩给氧,14例NCPAP给氧2h后,改用面罩给氧,并逐步撤氧。7例仍有缺氧症状的患儿改为呼吸机辅助通气(其中2例呼吸功能改善,成功撤机,3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家长放弃治疗)。结论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迅速有效地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成活率,缩短了早产儿吸氧时间,可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另外,正确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透明膜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 NCPAP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和状态以及肺实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24、48 h,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48 h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分压比值(a/APO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别为(8.16±0.82)分和(8.20±0.78)分,治疗7 d后分别为(4.36±0.81)分和(6.23±0.78)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抗凝酶Ⅲ(AT-Ⅲ)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水平升高,DD-二聚体(D-D)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AT-Ⅲ、SP-B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氧和状态及AT-Ⅲ、SP-B、D-D的表达水平,降低肺部感染程度,促进胸片吸收。

  • 标签: 新生儿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感染性肺炎
  • 简介:目的对照分析在临床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所具有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于本院产科出生后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及临床治疗指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且研究组各临床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利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对患儿血气指标起到较好改善效果,并可有效缩短患儿治疗及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临床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MicroLabStar)定性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以电化学发光仪E170制备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定期监控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性能,如加样体积误差、洗板机液体残留量、孵育器温度、灵敏度等。结果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弱阳性质控品;孵育过程液体损失率达11.83%,加样体积(50μL)误差为-0.23%,洗板后平均每孔残留液量为2.73μL,污物残留量小于1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7.2%,孵育器温度变异系数(CV)值为0.74%,HBsAg浓度在1~300COI时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r=0.985,P〈0.01)。结论质控品的制备和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性能的鉴定是准确定性HBsAg的有效保障。

  • 标签: 酶免分析系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为100mg/kg。结果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时段机械通气参数FiO2、VEI、MAP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SBM)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致痫灶的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治疗,且术后>6个月的Engel分级均为Ⅰ级。使用SBM后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头颅MRI三维T1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应用SBM方法对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整体检出情况以及SBM各特征值[包括大脑的褶皱指数(GI)、沟回深度(SQ)以及皮质厚度(TH)]对于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结果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范围,51例患者可分为磁共振成像阴性(MN)组(13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吻合(PCS)组(27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包含手术部位(PIS)组(4例)以及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不一致(PNS)组(7例)。其中,PCS组患者又可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型(13例)、皮质发育不良型(5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9例)。应用SBM方法,MN组、PCS组、PIS组以及PNS组的病灶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3/13、21/27、2/4以及1/7。PCS组中,内侧颞叶癫痫型、皮质发育不良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的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8/13、4/5和9/9。GI对PIS组(4/4)和PCS组(22/27)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SQ(分别为2/4和18/27)和TH(分别为1/4和21/27);SQ对MN组(5/13)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TH或GI(均为3/13),TH对PNS组的检测阳性比例(3/7)高于GI和SQ(分别为2/7和1/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针对有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GI定位不仅检测阳性率高,还能较好地显示致痫灶的边界。而对于无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SQ可能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对于MRI显示致痫灶部位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不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TH进行辅助判断可能更为准确。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 术前评估
  • 作者: 刘怡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云南 663099)  【摘  要】目的:分析于鼻内镜检查(NBI)前应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所具有的价值。方法:2016.1~2018.12期间,以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从我院挑选150例需实施鼻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组、2组以及3组,各50例,1组应用表面麻醉剂与收缩剂、2组应用收缩剂、3组不应用表面麻醉剂与收缩剂,对比三组患者的检查时间与疼痛评分。结果:与1组作比较,2组与3组患者的检查时间与疼痛评分均较长,1组与2组与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应用于鼻内镜检查前的效果显著,缩短了检查时间,且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
  • 简介:摘要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注入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呼吸,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及金标法对86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本检测。结果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6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含量符合率为95.34%,两种方法无差异性(p>0.05,X2=0.095)。化学发光法与金标法符合率为70.93%,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X2=7.69)。结论化学发光法作为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首选方法,但试剂成本昂贵,需要特定的的仪器,不宜在基层医院开展。酶联免疫法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院普查,但操作过程繁琐、时间长,不宜作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急诊筛查试验方法。而金标法操作简单、快捷及方便,适合急诊筛查实验,但容易漏诊,不宜作为普查试验方法。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乙肝表面抗原
  • 简介: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脑脊液 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SCNS)的临床和磁振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2例SSCNS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例1出现进行性感应神经性耳聋、小脑性共济失调及脊髓病变,MRI见中脑、桥脑、小脑蚓部、小脑半球、双侧岛叶、颞叶及脊髓表面线状短T2低信号影;病例2出现痴呆合并进行性记忆力减退,MR检查见双侧额、顶叶线状T2低信号影。结论SSCNS是一种少见的综合征,磁共振T2WI(尤其是梯度回波序列)有利于显示病变,加深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并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 标签: 表面铁沉积症 中枢神经系统 蛛网膜下腔出血 含铁血黄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不同孔径的固定表面生物型假体植入兔体内的骨长人情况,为人工膝关节生物学固定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制作兔部分限制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假体固定表面用激光焊接两层不锈钢网,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相同,网孔均为(2×2)mm,称大孔假体(实验组假体)。另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不同,大网孔大小为(2×2)mm,小网孔大小为(1.5×1.5)mm,大网孔钢网焊接在紧贴假体固定表面,小网孔叠放在其外面,称小孔假体(对照组假体)。两组假体两层钢网均错开焊接。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只,分别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各5只,进行硬组织切片染色,计算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结果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固定表面孔径不同影响假体与骨界面的骨长人,大孔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及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要优于小孔假体。

  • 标签: 膝关节 假体 内固定器 骨长入 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