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聚胺技术使用在临床输血中的优势和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于2019年1月正式开始,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选择此时间段内在我院检验科接受输血治疗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配血方式,实验组则使用凝聚胺技术进行配血,对比两组患者交叉配血相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配血相合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使用在检验科临床输血中的效果较好,其在输血和交叉配血中的灵敏度较高,且患者的配血相合率更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总结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我院在2018年月份至今一共出现150例不合格标本,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思考标本不合格的发生原因、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并计算不合格标本所占的比例。结果在这些不合格标本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痰标本82例(54.60%),20例尿标本(13.30%),12例血标本(8.00%),21例分泌物(14.00%),9例粪便(6.00%),6例无菌体液(4.00%)。其中,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取样的过程不够规范、送检过程不规范、检验过程中标本受到污染。结论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包括不规范的采集方式,送检不够及时、样本污染等,同时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加强检验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微生物标本的不合格率。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应对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接收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500份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7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4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并分析导致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探究防范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对策。结果:在对500份样本进行全面研究后发现,送检样本中涵盖不合格样本40份,占比8.0%;导致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依次为采集不规范、送检不及时、未使用无菌容器等。结论:导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具有多重性,为了不断提高检验科标本检验质量,相关科室应当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从本质上降低不合格标本出现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是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观察病原菌质量和耐药性,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主要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微生物检测的104例患者,了解并确认患者自身情况与本研究目的一致。另外,为了保障患者及家属的权益,会在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的情况下,与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并报告研究结果,必须予以公布。在对患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影响微生物检测质量、病原菌耐药性、病原菌分布、检测准确性等因素,为后续跟进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以供研究。结果:对104例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10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不正确,错误原因为操作者错误和样本因素。检测结果表明,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提取的菌株数量来看,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说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结论:在微生物质量检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病原体的耐药性有一定差异。应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是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观察病原菌质量和耐药性,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主要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微生物检测的104例患者,了解并确认患者自身情况与本研究目的一致。另外,为了保障患者及家属的权益,会在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的情况下,与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并报告研究结果,必须予以公布。在对患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影响微生物检测质量、病原菌耐药性、病原菌分布、检测准确性等因素,为后续跟进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以供研究。结果:对104例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10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不正确,错误原因为操作者错误和样本因素。检测结果表明,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提取的菌株数量来看,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说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结论:在微生物质量检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病原体的耐药性有一定差异。应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讨,分析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病原菌耐药性,本次研究以检验科内腹泻儿童为例。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人员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340名腹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录入儿童的一般资料后,医务人员常规收集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和药物敏感实验检测,对最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340名儿童的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沙门菌、白假丝酵母菌,不同病原菌的感染比例在进行研究时发现基本一致,其中感染占比最高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以及沙门菌进行用药,能够获得较高的用药敏感度。而针对传统的阿莫西林,头孢塞肟以及红霉素,药物的敏感度相对来说较低。结论:腹泻儿童在发病后,病原菌感染类型相对来说较为复杂,而在针对儿童进行实际治疗时,研究人员需要关注儿童的病原菌感染类型,同时在进行检验科的管理时,需要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策略,积极开展有效的病原菌药敏实验,保障患者的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保障儿童的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讨,分析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病原菌耐药性,本次研究以检验科内腹泻儿童为例。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人员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340名腹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录入儿童的一般资料后,医务人员常规收集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和药物敏感实验检测,对最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340名儿童的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沙门菌、白假丝酵母菌,不同病原菌的感染比例在进行研究时发现基本一致,其中感染占比最高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以及沙门菌进行用药,能够获得较高的用药敏感度。而针对传统的阿莫西林,头孢塞肟以及红霉素,药物的敏感度相对来说较低。结论:腹泻儿童在发病后,病原菌感染类型相对来说较为复杂,而在针对儿童进行实际治疗时,研究人员需要关注儿童的病原菌感染类型,同时在进行检验科的管理时,需要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策略,积极开展有效的病原菌药敏实验,保障患者的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保障儿童的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门诊检验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12月本院门诊检验科抽血室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医护安全防范知识掌握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感染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安全防范掌握程度及安全防范认知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感染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检验科抽血室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效果较好,可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措施掌握程度、安全防范认知度,减少医患纠纷、不良时间、感染事件的发生次数,形成高效、科学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门诊检验科抽血室整体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检验科静脉采血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具体分析研究。方法:该文以2022.01.01--2022.12.31日做为研究年限,以此间本科收治的703例内分泌病人为例,根据盲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对其开展常规护理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实验毕,两组患者在静脉采血标本合格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指标呈现上,B组显优A组。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的开展实施,充分体现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检验科静脉采血中的显著作用和价值,不仅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还极大提高静脉采血标本的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