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气腹下有创动脉收缩压变异度(systolic pressure variation, SPV)监测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年龄50~70岁,BMI 19~25 kg/m2,ASA分级Ⅱ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建立人工气腹,3 min后行容量负荷试验,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7 ml/kg,输注时间15 min。记录气腹前(T0)、气腹后3 min (T1)、容量负荷试验后3 min (T2)、手术2 h (T3)的心率、MA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 SVI)、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 SVV),并将有创动脉压更改标名后计算SPV。以容量负荷试验后SVI增加的百分比(∆SVI)将患者分为2组:容量反应阳性组(R组,29例,∆SVI≥10%),容量反应阴性组(N组,31例,∆SVI<10% )。绘制SPV和SVV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及95%CI,确定气腹下SPV和SVV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和诊断阈值。结果与T0比较,T1时两组患者心率、MAP、SVI、CO、CI升高(P<0.05),SPV、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时两组患者SPV、SVV降低(P<0.05),R组患者SVI、CO、CI升高(P<0.05);与T2比较,T3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R组T0时SVI较低,SPV、SVV较高,T1时SPV、SVV较高,T2时SVI、CO、CI较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V和SVV的AUC及其95%CI分别为0.88 (0.77~0.98)及0.93 (0.87~1.00)。以SPV6.5%为临界值监测容量反应性,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和87.1%;以SVV10.5%为临界值监测容量反应性,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1%和80.6%。结论气腹下SPV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容量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策略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六家医学合作中心3 5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MINOCA组204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阻塞性MI)组3 299例,比较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药物治疗策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他汀类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与MINOCA及其亚组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阻塞性MI组相比,MINOCA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8.5±8.3)岁比(62.5±10.7)岁,t=5.242,P<0.01]、糖尿病比例较少(27.0%比45.1%,χ2=25.580,P<0.01)、DAPT使用率较低(46.1%比83.1%,χ2=169.54,P<0.01)。对于MINOCA亚组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类(HR=0.70,95%CI:0.46~0.85,P=0.002)、β受体阻滞剂(HR=0.89,95%CI:0.50~0.97,P=0.023)、DAPT(HR=0.67,95%CI:0.40~0.84,P=0.002)能够降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MINOCA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而ACEI/ARB与1年内MACE发生无独立相关性;并且上述药物均无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趋势。结论MINOCA患者药物治疗策略需个体化,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和DAPT对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的MINOCA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远端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梗死灶之间匹配性是否可以判断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材料与方法对3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常规颅脑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DWI扫描,依据FVH和DWI之间的关系分为FVH-DWI匹配组和FVH-DWI不匹配组,并随访患者进行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FVH-DWI匹配和FVH-DWI不匹配两组患者在90 d mRS评分及90 d mRS≤2(预后良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VH-DWI是否匹配不能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d临床预后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糖尿病性 和非 糖尿病性动脉硬化 下肢血管造影特点比较 、 临床意义 及 思路 。 方法: 纳入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组和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组患者各 29 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两组画着 均采用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法检查。 结果: 糖尿病性动脉硬化组患者下肢(膝下动脉)血管阳性 16 例,下肢(膝下动脉)血管狭窄阳性率为 55.17 % ,明显高于 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组 ( P <0.05)。 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腓动脉血管狭窄阳性率 为 31.25% ,明显低于 胫动脉血管狭窄阳性率 ( P <0.05)。 结论: 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下肢血管造影特点存在明显不同,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双下肢对称发展,且在腓动脉的血管狭窄发生概率较低,可供临床参考。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以肺血管内机化性血栓阻塞、继发管腔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虽然近年来CTEPH的诊治技术进展迅速,但诊治仍旧相对复杂,故而本次青年呼吸学者沙龙围绕CTEPH的鉴别诊断,针对影像学表现以及相关病例展开讨论,为临床医生提供CTEPH诊治思维知识,以及鉴别诊断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联合心脏外科同期行CEA+CABG的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例。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脑干梗死1例(3.3%),因手术牵拉喉返神经引起声嘶1例(3.3%),MRI显示3例(10.0%)有新发梗死灶(均为无症状者,术后1~3个月梗死灶消失)。术后1~3个月头颈部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均行检查者21例,均未见颈动脉再狭窄和冠状动脉桥血管狭窄、闭塞。3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4.7(6.0~67.2)个月,1例(3.3%)因肺部感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9例存活者中,术后随访满1年者26例,其中25例行影像学随访,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满2年者22例,其中1例术前为支架内重度狭窄者,手术剥离了斑块和支架,术后18个月复查发现无症状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术,术后2年复查未见明显狭窄;满5年者1例。至随访末期均未出现新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心功能分级Ⅰ级者9例,Ⅱ级者19例,因呼吸功能衰竭及脑干梗死无法评价者2例。结论同期行CEA+CABG手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头颈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935例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统计标本的有304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内血流代偿较差的患者。术中行转流管转流的患者为转流管组(98例),术中未行转流管转流的患者为对照组(206例),通过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对术中转流管的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转流管组和对照组的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0.6)min和(13.6±8.2)min,术后出现颅脑过度灌注发生率分别为1.02%(1/98)和7.28%(15/206),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内血管代偿较差的患者,CEA中转流管的熟练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共52个动脉瘤)患者均采取血管内治疗,其中使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7例、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其即刻栓塞程度均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随访,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52例患者的52个动脉瘤中,1个动脉瘤术中破裂后转为开颅手术夹闭,余51个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治疗。51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33个、Ⅱ级15个、Ⅲ级3个。其中术中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对症治疗后,效果良好,无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4±3.1)个月(2~48个月),其中预后良好46例(88.5%)(mRS 0~2分),预后不良6例(11.5%)(其中mRS 3分3例、4分2例、5分1例)。共有4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3例复发,1例原动脉瘤囊部分再通,遂行二次栓塞术,其即刻栓塞程度达到RaymondⅠ级;1例二次栓塞因微导管无法到位,观察1年后动脉瘤愈合;1例瘤颈部残留和首次栓塞后无变化,继续随访观察。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良好,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HR=1.125,95% CI:1.050~1.205,P<0.01)。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踝臂指数(ABI)、中心动脉压(CAP)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水平差异,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心内科所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5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病变程度将其分为A组(轻度,单支病变)、B组(双支病变)、C组(3支及以上、主干病变),另选取正常人32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对象的ABI、中心动脉压(CAP)和baPWV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观察组ABI[(1.01±0.14)和(1.12±0.15),t=-3.403,P=0.001]低于对照组,CAP[(63.9±11.8)mmHg和(56.3±10.5)mmHg,t=2.987,P=0.002]、baPWV[(1675.9±259.5)cm/s和(1517.2±283.4)cm/s,t=2.628,P=0.005]高于对照组。A组、B组、C组和对照组ABI分别为[1.07±0.13、0.95±0.14、0.92±0.17和1.12±0.15,F=12.118,P=0.085];baPWV分别为(1685.2±276.8)cm/s、(1680.8±255.4)cm/s、(1667.4±232.6)cm/s和(1517.2±283.4)cm/s(F=0.573,P=0.061);CAP分别为(62.7±12.3)mmHg、(64.2±11.5)mmHg、(69.1±10.6)mmHg和(56.3±11.8)mmHg,(F=1.212,P=0.053)。ABI水平B组、C组高于对照组(t=3.938,P=0.000;t=-5.534,P=0.000);A组患者baPWV水平高于对照组(t=2.628,P=0.005)。A组(t=2.349,P=0.011)、B组(t=2.293,P=0.013)、C组(t=3.697,P=0.000)患者C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A组、B组、C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F=1.212,P=0.053)。结论CAP、baPWV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依据,对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鉴别特异性较差;ABI在不同病变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刺激因子147(CD14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及观察组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硬化程度、动脉斑块超声分级患者的血清CysC、hs-CRP、CD147水平。结果观察组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CysC、hs-CRP、CD14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清CysC、hs-CRP、CD147水平最高,其次为中度狭窄、轻度狭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硬化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CysC、hs-CRP、CD14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斑块超声分级1、2、3级患者血清CysC、hs-CRP、CD14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D147、hs-CRP、CysC联合检测能指导临床判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及硬化程度,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颅内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分析患者血管内治疗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27例次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20例次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74.1%;3例次(11.1%)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次为导丝穿破动脉导致出血,1例次为动脉夹层出血,1例次为穿支闭塞;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25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1~3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或稳定者23例(92.0%)。1例(4.0%)出院后2个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1例(4.0%)因卧床相关并发症死亡。20例再通成功的患者获得影像学检查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范围:2 d~9个月),5例(25.0%)患者出现再闭塞。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的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是一种技术可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术前需进行充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