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激发起小学生古诗学习的浓厚兴趣十分重要,古诗具有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古诗之美能够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古诗学习的兴趣。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引导诵读感悟,体验古诗语言美;引导对比阅读,感受古诗意境美;借助拓展链接,品味古诗情感美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古诗学习的高效化。
简介: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能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另外还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语文识字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单纯地记忆和书写为主的固定模式,充分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汉字的特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方面进行综合学习。
简介:摘要: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程,它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发现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能增加学生知识积累,快速了解外在的世界;是承袭优秀文化、塑造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也能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探究语文教学有效途径。
简介:摘要三晋民居即山西民居,现存民居主要遗存是明清时期的民居,其中晋商民居最为著名,故本文围绕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展开讨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进行研究。民居是华夏所有建筑之源,比如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无不源于民居,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山西有着丰富的保存,而晋中地区晋商民居,更具代表性。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遗留下来的新石器时期的穴居等建筑形式,说明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天然材料建造住居,比如用草拌泥抹墙面,用火烧做成白灰面铺地等等。古代文献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新石器时期民居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易·辞下》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而在《墨子辞过》中,墨子认为“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穴居建筑,则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石楼岔沟遗址,这一窑洞式民居,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黄土地带人们的住居形式,这是利用黄土特性制作的建筑,是人类建筑形式的一大创举,而位于平原和盆地,则采用砖石草木为主的土木混合建筑形式。本文所述的晋商民居就属于土木混合建筑形式。
简介:教育信息化正促进教学方式的剧变,虚拟教学平台建设将是一种重要而必然的途径,但须警惕其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远生命”的问题。该文意在从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情感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富含人文意义的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所。该文运用文献法,描述了虚拟教学平台之文化空间的概念及特征,论述了其结构及要素,并通过七要素的设计突显了虚拟教学平台的要素职能:(1)核心象征的设计,要继承与创新所在学校的传统精神与理念,突显教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2)符号的设计,充分利用文字、图案、音乐与拟像等感性特征,传达核心象征蕴含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彰显教学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蕴;(3)“记忆”的设计,在于寻求个体的和集体的记忆、历史、经验、乡情和传统之根,以体现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4)行为的设计,从师生主体需要与动机展开,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反思性与对话性;(5)愿景的设计,建立在历史的根基之上,绵延深沉之教育信念,凝聚清晰之教育理想,体现教育现实与未来的一致性;(6)“活力”的设计,在激发主体自觉与正向动机的基石上,使学生主动研阅、思考、怀疑、创造与合作;(7)秩序的设计,在于明确有规律的任务,提供适当的练习,促进成果的欣赏、表现、创造与发布,并施以科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