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疾病有了治愈的可能,对于骨科治疗工作而言,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大部分临床医师会选择手术的方式来治疗患者的疾病部位,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骨科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患者出现感染症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关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临床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为了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就需要借助一些措施来完成医院医疗过程的经济学控制,药物经济学是医院药物治疗工作进一步改善的基础。本次研究将对目前骨科抗感染预防用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为骨科疾病的治疗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 82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对感染进行控制,观察组患者使用微生物检验与监测方式对感染进行控制。比较 2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检验及监测的实验组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检验及监测的实验组感染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将临床微生物检验及监测应用在医院住院患者中患者的感染率显著下降,在患者感染控制中效果显著。关键词医院感染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控制效果满意度。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除了会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外,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在住院过程中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容易导致各种医患纠纷事件发生,可见医院感染属于十分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医院内存在较大的危害性,同时耐药风险较高,因此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积极有效控制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内容。在医院感染防控过程中,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监测是一项十分关键的环节,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种感染防控活动,例如病原微生物密度、环境清洁质量评价工作等,同时有利于明确医院感染病原菌,促进疾病用药准确性和诊断准确性得到全面提升。遂本文主要探究在医院感染中运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从医学上来说,最普遍的先天性感染就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感染最容易在怀孕的早期感染,这种病毒的感染导致小孩的残疾率或者畸形率特别高,这种结果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社会也带来了负担,一旦小孩生下来,小孩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负担。本文详细的分析了 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唑啉用于选择性剖宫产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产科收治选择性剖宫产病例120例,依照不同给药方案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头孢唑啉预防感染,观察组术后断脐即刻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一次,术后不再使用,对照组患者用药至术后48小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0.15±0.01)d显著短于对照组(1.16±0.37)d(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产褥病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孕妇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预防性使用头孢唑啉预防感染(的效果)与使用时间无明显关系,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并不会降低术后产褥病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治疗组术后即刻给灌胃胃肠术后1号。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模型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SO)于术后6、12h取回肠黏膜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利用辣根过氧化酶作为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示踪剂)观察。结果:对照组6及12h时相点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制膜12h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有高密度电子物质沉着。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假手术组和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细胞间隙尢示踪剂沉着。结论: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通透性增加是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胃肠术后1号能够减轻肠黏膜屏障损害。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1月进行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1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护理1个月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疗效、护理依从性。结果经早期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切口感染率、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分别为71.43%以及66.07%,均低于对照组的94.64%以及85.71%(P<0.05)。观察组定期复查、按时用药、饮食依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早期护理干预用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护理中,能降低石膏折断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泌尿系结石合并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泌尿系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住院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将其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276株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结石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9.1%,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占12.0%,铜绿假单胞菌占10.9%,肺炎克雷伯菌占8.7%,屎肠球菌占7.6%,奇异变形菌占3.3%,真菌占1.1%。结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临床医生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简介:目的探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发生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7~2018年之间来我院需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重症患儿共12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患儿治疗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回顾分析患儿病例,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预防感染的对策。结果所有患儿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发生感染患儿为5.83%。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起感染的因素主要在于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结论造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医护人员要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情况。
简介: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紫癜性肾炎的相关性及抗Hp治疗对紫癜性肾炎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7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行Hp检测;对观察组Hp呈阳性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抗Hp治疗。比较两组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碳13呼气试验阳性49例,Hp感染率为62.82%;对照组患者Hp感染22例,感染率为28.21%,观察组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经抗Hp治疗转阴后,肾脏损害减轻。结论紫癜性肾炎与Hp存在明显相关性,抗Hp治疗有助于提高紫癜性肾炎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相关效果。方法:从2017.1月~2018.1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行护理质量控制,将这个时间段作为研究组,有护理人员30例;从2016.1月~2017.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未实行护理质量控制,将这个时间段作为对照组,有护理人员30例。对比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结果:通过对比发现,研究组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中使用护理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该种护理控制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我们自1981~1992年应用纤维胃镜共检查27384例,经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消化性溃疡并霉菌感染34例,胃溃疡(GU)24例,十二指肠溃疡(DU)10例,其中24例GU内镜肉眼观察全部误诊为恶性溃疡或可疑胃癌。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6例,女8例,男:女=3.2:1。年龄.17~74岁,平均47岁。本组病人均有2月至25年的胃病史,多数近期内加重,失去原来的规律性。反酸24例(70%)。呕吐或黑便15例(44%)。食欲减退:8例(24%)。本组15例曾反复黑便上腹痛,按消化性溃疡连续治疗二个月或间断服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本组X钡餐检查24例,均发现阳性病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