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腹泻患者开展一系列常规临床检测,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腹泻患者进行排泄物的常规检测,分析导致患者腹泻的致病因素的类型及占比。结果:在本次100例腹泻患者当中,共有52份样本检测出致病因子,检出率为52%,其中检出致病菌27份,占比54%,包括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及大肠埃希菌等,根据细菌不同特性可分为:致病性、产毒性、侵袭性、粘附性及出血性。病毒共检出20份,检出率为38.5%,其中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结论:通过给患者进行粪便常规检验能够有效了解腹泻患者的致病因子,有利于开展后期的临床治疗,值得推广与实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共计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等,并进行相关检验指标的检测,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结果:经过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以女性居多,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常见的病史包括贫血、感染等。部分患者有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史。血小板计数普遍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炎症指标升高。平时工作中我单位在地域环境特殊,大部分血小板减少患者(回族)有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即在饭食中必需饮用浓茶。此外,还发现一些患者有其他疾病史、药物使用史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回族聚居地区,饮用浓茶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关联。对于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物的患者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以患者为中心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在门诊分诊护理中的疗效。方法:在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期间,研究人员收集这一阶段在我院诊治的100例门诊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分组法,分成研究组50例,参照组50例。研究组给予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参照组的就诊时间高于研究组,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急性期脑梗死为临床神经内科多见疾病,发病后存在高致残率及致死率,可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率的一半以上,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发病后患者颅脑内原本急性闭塞的血管组织需迅速开通,帮助闭塞血管血液再次流通,能有效改善患者脑梗死状况,减轻患者头晕、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近年来,循证导向护理逐渐成为一种优化护理质量的重要模式,通过整合最佳的临床证据、护理实践经验与患者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探讨以循证导向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通过比较循证护理与传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其在降低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恢复率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季节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56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发生下肢DVT114例,发病率为2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体重指数、麻醉方式和发病季节、是否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史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38、5.03、6.96、8.77、9.53、5.15,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5kg/m2、全身麻醉、合并静脉曲张、合并静脉血栓史和秋冬季节是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分别=3.31、1.17、2.54、3.61、2.20、2.37,P均〈0.05)。12月至2月份是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较高的月份。结论不同季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不同,其中秋冬季发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在医院应用的意义和积极性。方法:本研究在2022年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在2023年引入新型模式(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前者作为对比组,后者作为试验组,探究并对比两年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究新模式的干预意义和积极性。结果:比对比组,试验组的病原学送检率更高,其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引入新型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临床用药风险因素,也可有效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可以显著提高送检率,也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和感染发生率,其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肝纤维化相关差异表达mRNA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构建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化动物模型,分为胆管结扎模型组、只开腹不结扎对照组以及胆管结扎并且赖氨大黄酸(RHL)治疗的赖氨大黄酸组。2应用芯片技术分别检测模型组组与对照差异表达的mRNA、赖氨大黄酸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的mRNA。3对差异表达mRNA进行整合分析,确定对肝纤维化有影响的差异表达的mRNA。4应用MoleculeAnnotationSystem(MAS)软件对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1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635个基因表达上调,366个基因表达下;赖氨大黄酸组与模型组相比,59个基因表达上调,43个基因表达下调。2重合分析共43个差异表达的mRNA。3GO分析显示43个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器参与结合、分子调节器、代谢调节过程等功能。4KEGG分析显示43个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PPAR信号通路、代谢途径、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信号传导通路。结论差异表达的mRNA可能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简介:目的骨肉瘤是一类发生于骨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当前其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环状RNA(circRNA)已被证实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以通过分子海绵机制吸附miRNA进而调控关键基因表达。本研究拟通过查找骨肉瘤circRNA表达谱芯片,并分析差异表达circRNA及其潜在调控机制,预测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查找circRNA芯片表达谱,通过GEO2R对芯片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对筛选出的上调和下调表达最明显的circRNA各5个做内源竞争性RNA调控网络图,预测出潜在靶mR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靶mRNA的功能富集情况。结果在骨肉瘤circRNA表达谱芯片(GSE96964)结果中,有11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circRNA,包括8个明显上调和102个明显下调的circRNA,通过位点预测网站,在5个上调最明显的circRNA下游预测出127个mRNA,5个下调最明显circRNA下游预测出158个mRNA。OMICSbean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所富集的通路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110个明显差异表达circRNA不仅可以作为骨肉瘤诊断与治疗的分子标志物,而且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潜在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