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西武宣县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疫情及其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该县1998~2012年50岁及以上所有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县2004年出现首例50岁及以上病例,截止2012年共报告133例,占总病例数的36.74%;2004年开始,病例数及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为59.28%;病人平均年龄(63.35±9.42)岁,最大94岁;男性占74.44%;职业以农民、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91.59%;所有病例均为异性性传播感染,传播途径以非婚异性性接触为主,占87.22%;55.64%的病例在报告时的疾病状态为AIDS病人。结论艾滋病对该县50岁及以上人群的影响日益严重,急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艾滋病对农村老年人群的危害。
简介:摘要强迫症与半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都是临床上较常遇到的病症,也是临床上精神疾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但同时两者的病症和临床特征是存在差异的,如何治疗的过程也是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首先要对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成因进行比较,再进一步深入地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特征,再探讨这两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最后做出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正常影像表现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像学(MSCT和MRI)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腹股沟疝修补术后1月内因各种原因行腹部影像检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24例,其中无术后并发症组4例,术后早期并发症组20例,分析并对比两组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①无术后并发症组术区结构层次清晰,无明显水肿,置入物周围及残留疝囊内少量积液。②术后早期并发症组中切口感染2例,影像表现为腹壁软组织肿胀,增强不均匀强化;腹股沟感染4例,影像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腹股沟内环增厚,残留疝囊水肿、积液或积气。结论MSCT和MRI能够显示腹股沟区的深层解剖信息,有助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孕11-13周+6胎儿超声脑部特点运用到给开放脊柱裂胎儿予以诊断期间的成效。方法抽取2015年1月到2017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胎儿68例,这之中,正常胎儿有60例,开放脊柱裂胎儿有8例,对比这些胎儿的颅部透明层、间脑同中脑的形态构造。结果全部胎儿颅部透明层可以明晰表示,间脑同中脑表现为“8”字这一形态;而开放脊柱裂胎儿颅部透明层消除,“8”字这一形态出现相应的变形同弯曲。早阶段孕期开放脊柱裂胎儿本身的大脑由于颅部负压发生细小构造变化。结论对早孕11~13周+6胎儿本身的颅部透明层、间脑同中脑大脑特点加以观测即早阶段孕期开放脊柱裂胎儿具备价值的诊断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磷酸酶基因(PTEN)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70例NSCLC患者的肺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磷酸酶基因(PTEN)蛋白,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分析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相比,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PTEN阳性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TEN在NSCLC患者中表达减少,在晚期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中PTEN表达显著减少且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容县2000~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3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0/10万;呈现春夏季高发的特点;2-15岁组为主要发病年龄对象。结论容县应全面加强流行性腮腺炎预防和控制,提高腮腺炎疫苗接种覆盖率,提高易感人群免疫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房性早搏(PAC)前PR段和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ECG)特征分析,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房性早搏患者102例,把102例患者中的51例房性早搏患者的前RP段和ST段低压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归纳为观察组,把其中51例房性早搏患者无前RP段和ST段低压的患者归纳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和RP段以及ST段低压的临床表现,并对其结果做出相关的探讨与分析。结果观察组对房性早搏前RP段和ST段低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均呈现提前指数(PI)小、联律间期(CI)短但固定、P波时限长且多呈高尖或切迹、多数PonT现象,绝大多数的PR段和ST段也压低;在病发前心动周期多不稳定,且房性早搏成对及连续发生或阵发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均较多,窦性P波电压较高房内阻滞同样较多;而对照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均呈现提前指数(PI)大、联律间期(CI)长、P波时限短且多呈矮低或弧型,绝大多数的PR段和ST段也较高;在病发前心动周期多为稳定,窦性P波电压较低房内阻滞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段和ST段压低是心房心电图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对含有该特征的房性早搏患者均具有较高房性早搏危险,患者均常伴有其他更为严重的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含有较高的危险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特征,探讨生殖道感染及其干预措施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孕6~36周妇女进行生殖道病原体检查。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孕次、流产次数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203,1.138,1.210,P>0.05);孕早期感染以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及支原体感染为主,细菌性阴道病在各孕期感染中占比最高(205/785例,26.11%)。结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可发生在各个孕期,各孕期生殖道感染的类型有所不同,合并感染者发生不良结局的机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将显著改善妊娠不良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兵团八家血站过去6年的献血情况,探讨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和分布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献血者招募策略,为今后开展无偿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从采供血信息采集软件(血站部分)管理版数据库中调取2012年—2017年期间献血者数据,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以及献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2017年共有128233人参加献血,其中男、女性比例为1.951;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占32.05%,其次是36~45岁段,占25.77%;文化程度主要以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和初中为主,占献血者人数的91.74%;献血者职业中其他职业29.30%,学生17.06%,工人15.24%,农民14.77%;献全血量以400mL和300mL为主,合计占85.97%,献机采单份占53.89%,双份占46.11%。结论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人群结构特征对无偿献血有影响。就兵团采供血机构而言,无偿献血者年龄以18~45岁为主,其他职业、大学生、农民、工人是献血的主体人群。制定针对女性、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的招募策略,使这部分人群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对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提升捐献400毫升献血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本地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5年间182例HAP患者病历资料,了解HAP常见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HAP的发病率与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与年龄、住院时间、季节有显著差异(P<0.05)。HAP主要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56株,23.14%)、铜绿假单胞菌(38株,15.70%)、大肠埃希菌(42株,17.36%)、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6.61%)、白色念珠菌(31株,12.81%)。结论HAP患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应当针对合并高危因素患者加强病房管理及防范措施,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乳腺癌病理样本为研究对象,另取120例健康样本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癌症组织与健康组织内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因素。结果病例组Viment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病例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病例组患者组织内Vimentin蛋白阳性和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225,P<0.05;r=0.251,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和病例组患者肿瘤规格,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现负相关。Vimentin阳性表达情况越强,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也就越长。结论对于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者,上皮间质转化蛋白相关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疾病发展,全面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乳腺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增殖抑制基因(HSG)的表达与临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对正常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组织以及乳腺组织内部EGFR与HSG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进行检测。结果与乳腺正常组织以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相比,HSG在乳腺癌组织内部阳性表达率更低;HSG在乳腺正常组织与其纤维腺瘤组织内部的阳性表达率并无显著差异;与乳腺正常组织以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相比,EGFR在乳腺癌组织内部阳性表达率更低。结论对HSG与EGFR两者的蛋白表达行联合检测有利于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进行判定,有力支持了乳腺癌治疗,并对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HIVAID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皮肤性病特征,以为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管理的85例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判定流行病学、皮肤性病特征。结果通过对85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得知,腹泻、高烧等为主要特征;其中,男性患者60例,占比70.6%;女性患者25例,占比29.4%;且患者年龄均处于20~50岁之间,从感染途径上来看,以性传播为主,占比71.8%(61/85),其中,异性间的性传播51例,占比60.0%;同性间的性传播10例,占比11.8%。结论对于HIVAIDS病例来说,男性病发率高于女性,且大多为青壮年,该病症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这就需要加强艾滋病筛查、知识宣传,便于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预防病情蔓延,延长生存期限。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四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孕期胎儿室间隔缺损(VSD)诊断的效能分析评估。方法抽调2015年11月~2017年3月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筛查的3012例孕期胎儿VSD影像学资料,将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诊断孕期胎儿VSD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作以比较。结果四维超声STIC技术孕期胎儿VSD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77.70%、50.0%、76.26%明显低于STIC技术97.25%、100%、97.41%(χ2=14.103,χ2=24.107,χ2=17.308,P<0.05)。结论四维超声STIC技术是诊断VSD胎儿的有效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从本市三处医院查体中心的体检资料中选择456例,经超声诊断为脂肪肝者,为NAFL组;并随机抽取467例经超声检查无脂肪肝者,为对照组。结果NAFC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r-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醇(LDL-C)、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1)。NAFL组合并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是76.7%,58.7%,34.8%,59.0%,43.3%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遗传学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常规染色体,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我院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30例MDS中13例患者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占43.3%;19例MDS—RAEB和MDS—RAEBT患者中12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占63.2%;11例MDS—RA患者中1例患者有异常染色体核型,占9.1%;可见MDS—RAEB和MDS—RAEBT患者比MDS—RA有较高异常核型检出率(p<0.05)。在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22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占73.3%。MDS—RAEB和MDS—RAEBT患者总异常核型检出率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临床追踪调查可见核型异常者有较高的几率发展成白血病,预后较差。结论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利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并能较正确的估计MDS的分型预后,判断MDS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联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