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感染致病菌种并且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相关病症的治疗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共计90例。对上述患者采用无菌方式进行标本采集,同时进行致病菌培养,观察检验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共分离118株菌,具体如下大肠埃希菌37株、克雷伯杆菌21株、肠杆菌属17株、铜绿假单胞菌13株、不动杆菌10株、粪肠球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膀胱炎棒状杆菌3株、解脲棒状杆菌2株;真菌4株。统计发现培养获得的菌株中,对临床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红霉素耐药性最强,达到99.2%。对万古霉素耐药性最弱,只有15.3%。结论临床在针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原菌培养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并且尽可能使用窄谱抗生素,避免耐药性进一步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发病年龄3至16岁,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居多,患儿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结果经及时治疗,患儿恢复良好。结论提示扁桃体脓性分泌物覆盖是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体征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四联EB病毒(EBV)特异抗体检测在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法(EIA)检测5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症患儿及63例普通发热患儿血清中的EBV特异性抗体,包括VCA-IgM、VCA-IgG、EA-IgM及ENBA-IgG。结果IM患儿中EBV-VCA-IgM及EA-IgM双阳性的患者有40例(40/44,90.9%),高于单纯EBV-VCA-IgM阳性患者(45/52,86.5%),联合检测多项抗体诊断IM的特异度亦升高(真阴性率50/56,89.3%vs53/63,84.1%)。结论四联检查EBV特异性抗体可提高EBV所致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其中对照组51例患儿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3例患儿接受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较有差异(Z=﹣4.676,P=0.000)。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咽峡炎改善(7.21±2.10)、淋巴结缩小(6.48±2.14)、肝脏缩小(9.24±1.14)、脾脏缩(10.27±2.04)短于对照组患儿咽峡炎改善(9.59±2.14)、淋巴结缩小(9.35±2.64)、肝脏缩小(11.29±1.84)、脾脏缩(12.59±2.47)(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优佳,能快速改善患儿病症表现,减少不良事件,值得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异型淋巴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值。结果两组儿童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异型淋巴≥10%组患儿CD3、CD8值明显高于异型淋巴<10%组,CD4、CD4/CD8值明显低于异型淋巴<10%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患儿不同程度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异型淋巴细胞可作为标志免疫功能缺陷的特异性指标来应用。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使糖尿病患病人数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而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常常引发各类并发症,严重的会致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简介:摘要高脂血症是指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血脂症通常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发病率高,我国约有9000万人患有高血脂。高血脂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揭开高血脂的面纱,加强对它的监测,定期检查,早期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全世界每年将至少减少600多万的死亡人数,这是预防、减少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本之举。下面就最近几年高血脂的危害与治疗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