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口腔种植中微创环切术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我院牙科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牙缺失患者划分为常规组(采取常规翻瓣种植方案进行治疗,n=40)和微创组(开展微创环切术进行治疗,n=40)。对治疗后两组牙缺失患者的牙龈乳头高度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后的美容效果以PES粉红美学记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疼痛和肿胀持续时间发现,微创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牙龈乳头整体增生高度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牙术后的牙槽骨突度、软组织情况及种植体的牙龈乳头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微创组均显著较优(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安全教育的价值,分析强化安全教育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界定在2020年2月-2020年11月,研究对象是本院神经内科在研究时间内收治的患者共70例,对研究对象实施对照试验,分组原则:数字随机分组。两组组名依次设定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会护理安全管理和强化安全教育的护理安全管理两种方法,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实施对比,以此来判定常规护理安全管理以及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结果: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以对照组更高,研究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强化安全教育的护理安全管理者在神经内科患者中有积极的影响,能降低安全事件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安全知识掌握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急性小儿肠炎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2月,观察对象:该院诊治78例急性小儿肠炎患儿,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各39例。甲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乙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调查两组患儿止吐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纠正脱水时间;同时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乙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甲组(P<0.05)。乙组健康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甲组(P<0.05)。结论:对急性小儿肠炎患儿采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提升护理质量,增加家属对疾病了解度,加快康复进程。
简介:摘要:在创伤骨科中,多数创伤患者术后会出现局部持续疼痛情况,患者会因疼痛而导致生命体征出现轻微波动。术后的疼痛是一种身体知觉方面的保护机制,一些创伤骨科术后的患者会因剧烈的疼痛而表现出面色苍白,脉搏明显加快的状态。且在实际治疗中,患者可能会应术后剧烈的疼痛,心理或生理上出现明显的焦虑以及新陈代谢功能下降的情况。患者身体或心理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时,在心理方面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会因疼痛的影响而导致后续治疗或恢复进展缓慢。笔者对多个临床研究资料进行仔细查阅后可以发现,患者术后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下,生命体征也会随之变化。本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气腔结构对两种放射治疗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纳入40名放射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均匀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完成容积旋转调强治疗与调强放射治疗,以气腔结构CT值,进行电子密度值后更换气腔结构,重新计算,对比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大剂量。结果:以气腔结构CT值,进行电子密度值后更换气腔结构,重新计算,对比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大剂量,容积旋转调强治疗与调强放射治疗指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盆腔放射治疗技术的影响因素上,气腔结构对两种放射治疗技术比较中,其影响主要集中在调强放射治疗中,其能够增强危机器官直肠的高剂量区,而对靶区以及其他危及器官的影响较小。针对盆腔或其他存在气腔结构组织的放射治疗技术,需要考虑气腔结构对治疗技术的影响,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药物研发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能够通过研发一系列药品,进而满足我国的临床需求。但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虽然药物研发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落后状态。导致该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未对药品研发给予足够关注,且实际投入难以满足药物研发实际需求,致使药品创新能力降低,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药物制剂稳定性欠佳是我国药物研发中的常见问题,其能够对药物临床使用产生直接影响,并阻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为有效解决该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对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为药物的临床使用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律失常治疗中优质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情绪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取83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收治时间2020.01-2021.08,行优质护理(n=42,观察组)和常规护理(n=41,常规组),比较SAS、SDS、SF-36评分,评价影响作用。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33.65±3.26)分,SDS(38.15±5.26)分,比常规组(39.82±6.15)、(43.74±4.28)分低,生理功能(74.83±5.71)分,活力(65.72±5.45)分,总体健康(73.15±6.36)分,情感功能(4.28±6.29)分,社会功能(68.48±6.33)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治疗中加强优质护理可使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有效安抚,可改善其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学检验技术中血液细胞检测的质量管理影响因素。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血液细胞检测的病人中选择血型一致的100例病人当做研究对象。全部取研究对象空腹下静脉血管血液开展抗凝处理,抗凝剂稀释液比例各自选用1∶5000.1∶10000处理,储放时间各自依照0.5h.3h.6h储放。观察不同抗凝剂稀释液占比.不同储放时间对血液细胞检测结论的危害。检验指标值包含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结果 稀释液占比为1∶10000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成分均高过稀释液占比为1∶50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储放时长不同,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成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储放时间6h,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成分均高过储放3h和储放0.5h(P<0.05),储放时间3h血液中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成分均高过储放时间0.5h(P<0.05)。结论:临床专业检测环节中,血液稀释液占比及血液标本采集储放时间会影响到血液细胞检测的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