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探讨电针(EA)联合白藜芦醇(Res)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的治疗效果。方法:取雄性SD健康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EIMD组(B组)、Res+EA+EIMD组(C组)、Res+EIMD组(D组)和EA+EIMD组(E组)。运动后7d,取腹主动脉血检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并通过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以及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腓肠肌中细胞膜骨架蛋白dystrophin以及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变化。结果:B组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发生损伤,且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和HSP-70表达量比A组升高,而dystrophin表达量降低。C组、D组和E组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较B组轻,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低于B组,HSP-70和dystrophin的表达量显著高于B组,且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D组和E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和电针具有促进EIMD修复的功效,两者相结合可使疗效更显著,具有明显协同增效作用。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探讨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13~15岁100m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运动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提高100m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和运动成绩具有更为优越的效果。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s,间歇15s和30s)和长间歇HIT(运动15s,间歇60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O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rate)在PR低于AR(P〈0.05)。2)30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mean)、EMR以及△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PR低于AR(P〈0.05)。3)60s长间歇HIT时:ET、VO2mean、HR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