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发前循环急性缺血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脑灌注水平的变化及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首发前循环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组36例,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34例。全部入选患者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MRI-DWI)确立诊断和明确病灶分布;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应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灌注成像技术,设置两个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 label delay,PLD)1.5、2.5 s检测脑血流量。结果(1)两组间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卒中后认知障碍组病灶侧存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1条或≥2条中重度狭窄/闭塞患者比例[91.67%(33/36)、33.33%(12/36)]高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23.53%(8/34)、8.82%(3/34)];卒中后认知障碍组病灶侧分别存在MCA、ICA中、重度狭窄/闭塞患者比例[69.44%(25/36)、44.44%(16/36)]高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14.71%(5/34)、11.76%(4/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3.455、6.239、21.394、9.150,P均<0.05)。⑶卒中后认知障碍组同时存在≥2个脑区梗死病灶患者比例[61.1%(22/36)]及额叶梗死病灶构成比[38.03%(27/71)]高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20.6%(7/34)与19.05%(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33、4.447,P均<0.05);PLD 2.5 s时,卒中后认知障碍组额叶梗死病灶CBF值[(31.516±8.333) mL/(100 g·min)]低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45.442±8.281) mL/(100 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PLD 2.5 s额叶梗死病灶CBF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738,P<0.05)。⑷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LD 1.5、2.5 s病灶侧存在≥1个或≥2个低灌注脑区(额叶、颞叶、顶叶)患者比例[88.89%(32/36)、88.89%(32/36)、77.78%(28/36)、66.67%(24/36)]高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67.65%(23/34)、8.82%(3/34)、29.41%(10/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86、44.837、16.483、34.493,P均<0.05);PLD 1.5 s时,卒中后认知障碍组病灶侧低灌注脑区额叶、顶叶CBF值[(20.260±5.266) mL/(100 g·min)、(17.664±3.947) mL/(100 g·min)]低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33.442±10.563) mL/(100 g·min)、(28.071±6.913) mL/(100 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6.225,P均<0.05);PLD 2.5 s时,卒中后认知障碍组病灶侧额叶、顶叶、颞叶低灌注代偿后CBF值[(37.732±8.355) mL/(100 g·min)、(32.942±6.459) mL/(100 g·min)、(39.282±7.443) mL/(100 g·min)]低于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57.189±9.965) mL/(100 g·min)、(52.415±7.017) mL/(100 g·min)、(49.258±8.912) mL/(100 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43、10.227、2.950,P均<0.05);相关性分析发现,PLD 1.5 s病灶侧低灌注脑区额叶、顶叶CBF值及PLD 2.5 s低灌注脑区额叶、顶叶、颞叶低灌注代偿后的CBF值均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3、0.675、0.823、0.799、0.545,P均<0.05)。结论首发前循环急性缺血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常合并病灶周围脑区广泛低灌注;首发前循环急性缺血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梗死病灶及病灶周围脑区灌注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动脉狭窄 卒中后认知障碍 病灶分布 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脑灌注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卒中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63例老年急性缺血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前瞻性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与血管内治疗组。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 d改良Rankin(m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组125例,血管内治疗组138例。(1)血管内治疗组优良率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7.8%和91.2%,χ2=5.713,P<0.05);(2)血管内治疗组NHISS评分[(2.3±0.3)分和(6.0±1.8)分,t=9.067,P<0.05]、mRS评分[(1.1±0.1)分和(2.3±0.3)分,t=16.970,P<0.05]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内治疗组和静脉溶栓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和8.0%,χ2=0.041,P>0.05)。结论多模式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卒中 多模式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AC心理弹性理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缺血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1月接受治疗的102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ADL量表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神经系统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64.0±14.9) vs. (49.1±13.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照组[(13.5±4.4) vs.(17.3±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效果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7.6±2.8) vs. (12.1±2.7)分]、抑郁症状评分[(6.8±2.5) vs. (11.3±2.6)分]均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AC心理弹性理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缺血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卒中 康复护理 PAC心理弹性理论 感觉统合训练
  • 简介:目的:观察在对老年缺血脑卒中患者护理时开展标准化护理流程对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共计纳入患者66例,时间段为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的方式,均分对照组(33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3例,标准化护理流程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对比患者恢复期间生活质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老年缺血脑卒中患者护理时将标准化护理流程进行运用,可以降低患者恢复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恢复期间生活质量。

  • 标签: 标准化护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HAR)与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卒中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HAR。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认知功能,MoCA总分<22分定义为PSCI。比较PSCI组与非PSCI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和列线图评估HAR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08例患者,年龄(68.79±9.96)岁,男性116例(55.8%)。HAR中位数为0.182×10-3,88例(42.3%)患者存在PSCI。PSCI组年龄(P=0.001)、高半胱氨酸水平(P=0.007)、HAR(P=0.001)以及高血压(P=0.001)和糖尿(P=0.018)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PSCI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以HAR第1四分位数组为参考,HAR第4四分位数组是缺血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8.805,95%可信区间3.215~24.11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AR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为0.734(95%可信区间0.668~0.793;P<0.001),最佳截断值为0.284×10-3,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23%和84.17%。列线图分析同样提示HAR是PSCI的独立预测因素(一致性指数0.802,95%可信区间0.749~0.853;P<0.001)。结论基线HAR较高可用于预测缺血卒中患者的PSCI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认知障碍 C反应蛋白 白蛋白类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 LCN-2)水平与缺血卒中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至住院时间<14 d的缺血卒中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CN-2。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脑室周围和皮质下WMHs严重程度,总WMHs评分≥3分定义为严重WMHs。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LCN-2水平与WMHs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79例患者,男性122例(68.2%),年龄(64.7±11.6)岁。中位血清LCN-2水平为387.1 g/L,86例(48.0%)伴有严重WMHs。严重WMHs组血清LCN-2显著高于无严重WMHs组[(505.3±342.4)g/L对(367.8±224.5)g/L;t=3.110,P= 0.00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血清LCN-2较高与严重WMHs(优势比2.32,95%置信区间1.17~4.63;P=0.017)及WMHs总分较高(优势比1.62,95%置信区间1.12~2.35;P=0.011)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LCN-2水平较高与缺血卒中患者的严重WMHs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白质 脂质运载蛋白-2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喀什地区缺血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卒中患者。根据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分为无动脉狭窄组、仅颅内动脉狭窄组、仅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组。比较各组之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054例缺血卒中患者,年龄(60.73±11.36)岁,男性1 213例(59.1%);无动脉狭窄组973例(47.4%),仅颅内动脉狭窄组493例(24.0%),仅颅外动脉狭窄组367例(17.9%),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组221例(10.8%)。组间比较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冠心病、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钠、血镁、果糖胺、空腹血糖、白蛋白、球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动脉狭窄相比,年龄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 OR)1.0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3~1.02;P=0.011]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OR 1.11,95% CI 1.06~1.16;P <0.001)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较大(OR 1.04,95% CI 1.02~1.05;P<0.001)、合并冠心病(OR 1.43,95% CI 1.00~2.04;P=0.04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1.22,95% CI 1.05~1.42;P=0.011)和纤维蛋白原(OR 1.26,95% CI 1.07~1.47;P=0.004)较高是发生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较大(OR 1.06,95% CI 1.05~1.08;P<0.001)、合并高血压(OR 1.85,95% CI 1.27~2.69;P=0.001)和糖尿(OR 1.80,95% CI 1.22~2.66;P=0.003)、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OR 1.10,95% CI 1.02~1.17;P=0.008)、果糖胺(OR 1.36,95% CI 1.05~1.78;P=0.02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1.24,95% CI 1.02~1.51;P=0.034)较高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喀什地区缺血卒中患者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显示的不对称突出静脉征(asymmetrically prominent veins sign, APVS)可无创性反映急性缺血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脑组织的动态变化,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提供血流和代谢信息,有助于评估AIS患者的临床病情及转归。文章就AIS患者SWI出现APVS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MRI进行质子交换速率(exchange rate, kex)定量分析,评估该指标用于缺血脑卒中病灶区域检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Bruker 7 T动物MR扫描仪上进行扫描,得到不同MRI模态的脑卒中大鼠成像,其中,设置B1饱和脉冲强度分别为0.7、1、2 μT来采集3次CEST影像。在图像后处理中,基于Bloch-McConnell方程建立饱和脉冲振幅(ω1)、kex和CEST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通过不同B1下的CEST信号进行kex定量,根据此方法对CEST影像进行逐像素计算以获得相应的kex成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检测出的病灶区域及正常组织的kex进行组间对比,以及使用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指标对kex成像和原始CEST成像进行量化对比。结果相对于对侧正常组织,kex成像在病灶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低信号;相较于横向弛豫加权成像(transverse relaxation-weighted, 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对于再灌注后短期内的情形,kex成像表现出更强的病灶区域对比度;通过kex成像检测出的病灶区域中的kex值相比其余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组大鼠的对比实验中,对比原始CEST成像,kex成像均表现出了更高的CNR值。结论质子kex成像能够检测到缺血卒中后组织的酸性病变,具有作为内源性定量成像生物标志物的潜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交换速率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病灶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缺血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卒中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软胶囊模拟剂联合阿司匹林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塞通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溶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活化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EuroQol健康指数量表(EQ5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16%,59/62)高于对照组(83.87%,52/62),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PT、APTT较治疗前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FIB、D-D水平及EQ5d、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1%,1/62)低于对照组(12.90%,8/62),P<0.05。结论血塞通软胶囊可改善缺血卒中患者凝血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且疗效确切。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塞通软胶囊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行脑CTP检查和头颈CTA检查。比较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诊断早期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价值。结果单独脑CTP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2.83%(67/92),单独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55.43%(51/92),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84.78%(78/92)。单独脑CTP检查和单独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低于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脑CTP检查和单独头颈CTA检查的准确性、灵敏性、阴性预测值均低于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也低于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脑CTP检查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高于头颈CTA检查(P<0.05),但两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可显著提高早期急性缺血脑卒中的阳性检测率,减少漏诊和误诊,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为临床急性缺血脑卒中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尤瑞克林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抽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4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联组和二联组,每组52例。二联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阿加曲班治疗,三联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联组总有效率(96.15%,50/52)高于二联组(78.84%,41/52),P<0.05;治疗后,三联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二联组(P<0.05),脑血流动力学水平高于二联组(P<0.05);治疗后,三联组NIHSS评分低于二联组、Barthel指数高于二联组(P<0.05);三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2%,1/52)低于二联组(15.38%,8/52),P<0.05。结论采用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阿加曲班治疗AIS,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和脑血流动力学,缓解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促进机体康复,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 丁苯酞 尤瑞克林 阿加曲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顺序对急性缺血卒中(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因前循环串联病变导致AIS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39~78岁。根据不同的再通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A组26例,采用球囊扩张-取栓-颈动脉支架方法;B组14例,采用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取栓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发病到穿刺时间、穿刺到靶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情况、联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例数、闭塞部位、症状性颅内出血等,术后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短期预后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入院时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的发病到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情况、联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例数、闭塞部位、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穿刺到靶血管再通时间较B组更短,分别为43.7(43.75,59)和66.5(38,68.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4, P<0.01)。术后90天A组mRS评分0~4分,预后良好15例(57.7%,15/26),B组mRS评分1~5分,预后良好9例(9/14),两组术后短期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165, P>0.05)。结论球囊扩张-取栓-颈动脉支架与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取栓两种不同的再通顺序,对AIS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只是前者穿刺到靶血管再通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 标签: 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串联病变 再通顺序 前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大面积核心梗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39例伴大面积核心梗死(梗死核心区体积≥70 mm³)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行EVT分为EVT组(78例)和非EVT组(6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预后的差异;同时依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EVT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伴大面积核心梗死的AIS患者EVT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VT组相比,EVT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明显较高(11.48% vs. 42.31%),神经功能缺损、脑疝、死亡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中合并房颤史者比例明显较低,意识清醒者比例明显较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明显较高,梗死核心区体积明显较低,侧支循环等级2~4级者比例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PECT评分(OR=4.164,95%CI:2.081~8.332,P=0.000)、梗死核心区体积(OR=0.917,95%CI:0.855~0.984,P=0.016)、侧支循环等级(OR=5.113,95%CI:1.104~23.683,P=0.037)是伴大面积核心梗死的AIS患者EV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伴大面积核心梗死的AIS患者行EVT可有效提高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中高ASPECT评分、低梗死核心区体积、高侧支循环等级患者的获益可能性更大。

  • 标签: 大面积核心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实用的基于三维质量模式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科学地评价溶栓期护理质量。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基础,阅读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相关文献,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构建出缺血脑卒中患者溶栓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程度第1轮0.881、第2轮0.879。10项二级指标及51项三级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15,第2轮协调系数分别为一级指标0.504、二级指标0.509、三级指标0.541,χ2检验均为P<0.001。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89、0.601、0.210。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及51项三级指标的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咨询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并为管理者提供标准的、实用性的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质量评价工具。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连续病程不同阶段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20年1~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29例2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为(53.62±6.67)岁。所有患眼均行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以及整体视盘血流密度(wiVD)、视盘内血流密度(diVD)、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将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4~12周定义为亚急性期;>12周定义为慢性期。观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程(12~24、>24周)时患眼视野MD值、视盘RPC血流密度、pRNFL厚度和黄斑GCC厚度变化。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程视野MD值、RPC血流密度及黄斑GCC、pRNFL厚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RNFL厚度、黄斑GCC厚度、视野MD值变化与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wiVD分别为(44.96±2.76)%、(41.50±3.49)%、(39.08± 5.43)%、(38.56±6.48)%。不同病程患眼wi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9,P<0.001)。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wiVD平均值差值为-0.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di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9,P=0.365)。患眼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外,鼻侧、颞侧、上方象限血流密度均随病程进展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6、6.069、8.943,P<0.05)。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鼻侧、颞侧、上方血流密度的平均值差值为-0.984、-0.230、-0.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7,P=0.842);整体pRNFL厚度、黄斑GCC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22、14.954,P<0.001、<0.001),均随病程进展明显变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iVD、视盘周围颞侧象限RPC血流密度与视野MD值(r=-0.225、-0.268,P<0.05)、黄斑GCC厚度(r=0.480、0.436,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NAION患眼全视盘和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象限)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病程12周后趋于稳定。

  • 标签: 视神经病变,缺血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高龄患者在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卒中3种疾病并存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抗栓治疗如何有效又安全,是临床实践面临的挑战。文章通过患者的初诊、转诊、随访的过程,展示了全科医生通过全科诊疗思维全面评估和个性化处理,开展连续性照顾、提高管理效果的能力。

  • 标签: 高龄 冠心病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全科医学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络定眩针法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PCIV)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PCIV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络定眩针法。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血流速度包括左椎动脉(LVA)血流速度、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5%(50/52)高于对照组的84.62%(44/52),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耳鸣、头目胀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定眩针法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眩晕障碍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 通络定眩针法 银杏达莫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