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Kelch样蛋白11(KLHL11)抗体相关脑炎是一种与睾丸精原细胞瘤相关的副肿瘤性菱脑炎,少数可出现边缘脑炎症状。眩晕、听力损失、耳鸣是该病患者常见而独特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治疗、对症治疗以及针对合并肿瘤患者的抗肿瘤治疗。为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笔者现围绕KLHL11抗体相关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等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Kelch样蛋白11 脑炎 精原细胞瘤
  • 简介:摘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以导致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RPL)和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为特征。研究表明,NK细胞数量、功能的异常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可能是病理妊娠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NK细胞在APS引起的免疫紊乱与不良妊娠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NK细胞及其与APS进行综述。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自然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 复发性流产 血栓
  • 简介:摘要2018年GLOBOCAN数据显示,肝癌发病例数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例数位居第2位。中晚期肝癌患者推荐中医中药辅助肝癌的治疗。人参皂苷Rg3是一种四环三萜达玛烷型稀有人参皂苷,存在20(R)和20(S)两种对映异构体。以人参皂苷Rg3单体为主要成分的抗癌新药参一胶囊于2003年上市,主要应用于肺癌、肝癌的辅助治疗。人参皂苷Rg3体内外研究均证实其有良好的肝癌活性。人参皂苷Rg3肝癌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调控自噬逆转耐药、抑制细胞侵袭及转移、抑制血管生成。本文就人参皂苷Rg3治疗肝癌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参皂苷Rg3 原发性肝癌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AS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抑制AS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或可成为延缓AS的关键。诸多研究已证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延缓AS的发展,且作用机制复杂。本文就PEDF炎作用的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抗炎作用 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CV及HCV RNA检测在静脉吸毒人群中HCV感染的诊断价值,为静脉吸毒人群HCV感染诊断提供一种准确、高效的检测策略。方法收集527例静脉吸毒者的血浆样本,先进行-HCV筛查试验(ELISA),对结果呈反应性样本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进行抗体确证;并对所有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然后分析-HCV筛查试验、RIBA及HCV RNA检测(NAT)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结果527例静脉吸毒者样本的-HCV ELISA结果中有386例呈反应性,141例为-HCV阴性;经RIBA检测386例抗体反应性样本中有370例-HCV阳性、6例-HCV不确定和10例-HCV阴性。-HCV ELISA与RIBA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5.85% (370/386),静脉吸毒人群中-HCV阳性率为70.21%(370/527)。10例-HCV RIBA阴性样本经HCV RNA检测,均为阴性。376例-HCV RIBA阳性和不确定样本经HCV RNA检测,有56.93%(300/527)为HCV现症感染,14.42%(76/527)为HCV既往感染。对141例-HCV ELISA结果呈阴性的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HCV ELISA筛查残余风险度为1.52%(8/527)。静脉吸毒人群中HCV病毒载量分布显示,高载量值(>107 IU/ml)和低载量值(<102 IU/ml)分别占1.95%和2.27%,而载量值在1×102~1×107 IU/ml的样本占95.78% (295/308),且主要分布于1×105~1×106 IU/ml(37.99%)。"ELISA+RIBA+NAT"的检测策略能区分300例HCV现症感染、76例HCV既往感染及10例-HCV假阳性结果,而"ELISA+NAT"检测策略能检测出300例HCV现症感染者,但不能区分出386例抗体筛查阳性者中存在的10例抗体筛查假阳性(2.59%)。结论静脉吸毒人群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有很高的现症感染率,这些HC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值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静脉吸毒人群-HCV筛查将有一定的残余风险度,因此,对静脉吸毒人群用-HCV ELISA筛查加核酸检测策略能准确诊断现症感染者,但不能区分出抗体筛查假阳性。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静脉吸毒人群 重组免疫印迹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薄荷不同提取方法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体外抑制作用及有效部位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细胞体外病毒感染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法检测薄荷的体外抗RSV作用。以体外抗RSV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为指标,对薄荷提取方法及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法,并以最佳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用不同浓度的洗脱液进行洗脱,确定薄荷RSV的有效部位。以不同给药方式进行干预,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结果薄荷水提醇沉后的上清液对RSV的抑制作用最强,TI值为37.58;HPD100树脂对上清液的分离纯化效果最佳,其中25%乙醇洗脱部位效果最佳,TI值为57.8。理化鉴别反应确定其有效物质为多酚类物质;有效部位与病毒混合后,再进行抗病毒实验效果最佳。结论薄荷水提醇沉上清液经HPD100吸附后,25%乙醇洗脱液的RSV作用最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 标签: 薄荷 抗病毒药(中药) 提取法 大孔吸附树脂 治疗指数
  • 简介: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急性移植物宿主病(aGVHD)严重影响移植成功率,是患者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最佳的aGVHD预防方案尚未达成共识。随着对aGVHD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为allo-HSCT后aGVHD的预防提供更多的新药及联合用药选择。笔者拟就allo-HSCT后发生aGVHD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及预防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更有效地预防aGVHD,提高allo-HSCT成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环磷酰胺
  • 简介:摘要目前,尚无有效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仍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虽然2019-nCoV药物的临床研究众多,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尽快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至关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阿比多尔作为2019-nCoV的临床指导用药。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也在临床中被用于治疗COVID-19。现将上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抗病毒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由于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opathy,APLN)缺乏特异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其临床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血肌酐缓慢升高伴血压升高,少量尿蛋白,溶血性贫血,失蛋白肠病,辅助检查提示低补体血症,核抗体(ANA)阳性,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L)、β2糖蛋白-1抗体、狼疮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高滴度阳性。肾穿刺活检光镜及电镜均提示缺血性肾损害,且发现相对特征性的甲状腺样肾小管萎缩,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故综合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ythematosus,SLE)、继发性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APLN可能性大。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体,抗磷脂 β2糖蛋白Ⅰ 狼疮凝固抑制物 诊断 抗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K-1抗体和KLHL12抗体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应答的价值。方法分析经UDCA治疗12个月以上并且资料相对完整的112例PBC患者,收集其血清,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线粒体抗体(AMA)、HK-1抗体和KLHL12抗体表达。UDCA应答采用Paris标准,根据新型抗体阳性与否,将患者分为新型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PBC相关基线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抗体表达与其相关性。结果HK-1抗体和KLHL12抗体在AMA阳性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4.7%(38/85)和41.2%(35/85)。HK-1抗体和KLHL12抗体在AMA阴性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33.3%(9/27)和22.2%(6/27)。HK-1抗体阳性组患者ALP、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高于HK-1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血清ALP、AST、γ-GT、TBIL水平和HK-1抗体表达存在正相关(r=0.735,P<0.05;r=0.332,P<0.05;r=0.491,P<0.05;r=0.466,P<0.05)。HK-1抗体阳性组患者对UDCA应答率低于阴性组患者(36.2%和60.0%;P<0.05)。结论HK-1抗体和KLHL12抗体有助于PBC诊断,且HK-1抗体和PBC严重程度相关,可以预测PBC患者对UDCA的应答。

  • 标签: 抗HK-1抗体 抗KLHL12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 简介:摘要介绍1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双抗体阳性的边缘叶脑炎患者。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史,本次发病主要症状为颞叶癫痫、面臂肌张力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右侧海马长T2信号、无强化、灌注正常;脑电图示发作间期阵发性慢波、尖慢波;血MOG抗体、血和脑脊液LGI1抗体双阳性,主要诊断为边缘叶脑炎,给予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双抗体均转阴。该LGI1/MOG双阳性病例较罕见,且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并非与单一抗体阳性患者完全一致,有其不同特点。文中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报道以期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边缘叶脑炎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及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双阳性伴膜性肾病的罕见病例。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患者,其临床表现符合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GBM抗体均阳性。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ANCA相关性新月体肾炎合并GBM抗体阳性和Ⅰ~Ⅱ期膜性肾病(MN),给予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治疗后随访观察31个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球肾炎,膜性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类以小血管坏死性炎症和存在循环ANCA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肾脏和肺部等多个脏器。儿童发病罕见,但其肾脏受累较成人更严重。肾脏受累是小儿AAV长期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报道1例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用于AAV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儿的诱导和维持治疗,并借助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成功案例。

  • 标签: 霉酚酸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肾功能不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的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TEG检测将患者分为标准组(58例)与调整组(182例)。标准组术后采用标准双联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调整组的患者采用基于TEG参数调整的血小板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以及调整组中发生缺血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者TEG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unt-Hess分级、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是否为破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是否为多发动脉瘤以及置入支架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0.5%(1/182),低于标准组的6.9%(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调整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3.6%(43/182),与标准组的20.7%(1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GOS均为Ⅴ级。调整组中,发生缺血事件的患者与未发生者比较,花生四烯酸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途径的抑制率、ADP途径血凝块最大强度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观察发现,TEG参数可能有助于识别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而个体化地指导抗血小板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手术后并发症 支架辅助栓塞术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分布于皮肤、黏膜、眼部和神经系统,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预后较差。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的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资料,应用重组全人源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PD-1)抑制剂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复发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多发性硬化及相关疾病患者数据登记系统中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5年及以上的AQP4-IgG阳性NMOSD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期间有复发患者和无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复发因素差异。结果共纳入AQP4-IgG阳性NMOSD患者112例,其中女性105例(93.8%);发病年龄(34.9±11.3)岁;发病年龄≥50岁(晚发型)患者13例(11.6%);病程为8.1(6.6,11.4)年。64例(57.1%)患者出现复发。与无复发组相比,复发组中晚发型患者比例较低[分别为4/64(6.3%)和9/48(18.8%),χ²=4.18,P=0.041]。复发组治疗前年复发率[分别为1.07(0.36,2.25)次/年和0.34(0,1.11)次/年,Z=2.92,P=0.003]、复发患者比例[分别为54/64(84.4%)和33/48(68.8%),χ²=3.86,P=0.049]均显著高于无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晚发型患者相较于早发型患者复发风险下降(HR=0.26,95%CI 0.10~0.73,P=0.010),治疗前年复发率高者治疗期间的复发风险显著升高(HR=1.55,95%CI 1.26~1.91,P<0.001)。结论发病年龄<50岁或开始治疗前复发频繁的AQP4-IgG阳性NMOSD患者接受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的复发风险较高,可能需要启动高效治疗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 免疫抑制剂 复发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延长双联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后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置入DES,且1年内无心血管事件和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患者1 661例。根据患者1年后是否继续接受DAPT(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将患者分为DAPT>1年组(n=1 193)和DAPT ≤1年组(n=468),并进行远期随访。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和出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定义的2、3或5型出血。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5年。相对于DAPT≤1年组,DAPT>1年组MACCE风险更低(1.4%比3.2%;HR 0.412,95%CI 0.205~0.827),这一结果主要由DAPT>1年组全因死亡率更低所致(0.1%比2.6%;HR 0.031,95%CI 0.004~0.236)。此外,DAPT>1年组2.5年的心原性死亡(0.1%比1.5%;HR 0.051,95%CI 0.006~0.416)和明确的/很可能的支架内血栓(0.3%比1.1%;HR 0.218,95%CI 0.052~0.917)风险也更低,而两组间的BARC 2、3或5型出血风险(5.3%比4.1%;HR 1.088,95%CI 0.650~1.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和逆概率加权法回归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置入DES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DAPT持续1年以上可减少患者的缺血事件风险,而不增加临床相关出血风险。但研究结果需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稳定性冠心病 糖尿病 临床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解痉方壮灸神阙穴治疗痰热内阻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观察其疗效及对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NMDA受体脑炎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2.1±9.4)岁;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6.8±11.9)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解痉方壮灸神阙穴疗法,每日1次,共治疗3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周、2周、3周、4周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分。记录治疗中及治疗后与壮灸相关的烫伤、烧伤或其他过敏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病程、脑脊液抗体滴度及入组时MMSE、AIM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3周、4周,观察组MMSE评分分别为(19.8±2.4)分、(20.8±2.3)分、(22.1±1.9)分,均高于对照组(18.3±2.9)分、(19.3±2.0)分、(20.8±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MDA受体脑炎患者治疗后1周AIM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ADL评分分别为(58.1±7.9)分、(69.2±9.9)分,均高于对照组(54.0±7.6)分、(62.3±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无一例与壮灸相关的烫伤、烧伤或其他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解痉方壮灸神阙穴治疗痰热内阻型NMDA受体脑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痰热内阻 解痉方 神阙穴 壮灸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的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TEG检测将患者分为标准组(58例)与调整组(182例)。标准组术后采用标准双联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调整组的患者采用基于TEG参数调整的血小板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以及调整组中发生缺血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者TEG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unt-Hess分级、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是否为破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是否为多发动脉瘤以及置入支架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0.5%(1/182),低于标准组的6.9%(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调整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3.6%(43/182),与标准组的20.7%(1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GOS均为Ⅴ级。调整组中,发生缺血事件的患者与未发生者比较,花生四烯酸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途径的抑制率、ADP途径血凝块最大强度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观察发现,TEG参数可能有助于识别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而个体化地指导抗血小板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手术后并发症 支架辅助栓塞术 血栓弹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