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肝癌患者的应用有效性及在疼痛方面影响。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9月,为本次研究对象抽取的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全部患者均于本院就诊治疗,行分组处理后,组别类型为:对照组、实验组,选取分组指导为:随机抽签法;经调查统计发现,研究患者具体构成为:罹患肝癌的患者,病例数总计54,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将常规护理用于27例肝癌患者(对照组),综合护理用于另外27例肝癌患者(实验组),比对2组肝癌患者最终效果,内容包括:护理有效性(显著有效、好转、无效),护理指标(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关于总有效率水平,常规护理数据、综合护理数据有意义,即:(77.78%)、(96.30%),对比发现,实验组肝癌患者居更高水平,P<0.05;(2)评测实验组肝癌患者,其满意度评分(93.48±1.57)、生活质量评分(93.05±1.41)相比对照组肝癌患者(81.26±3.44、82.09±3.18),实验组有更高显示,P<0.05。结论:介入治疗中的综合护理,不仅在其疼痛程度、不良反应方面,有较好缓解作用,而且能够提高肝癌患者总有效率、满意度、生活质量水平,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在减轻肛瘘患者术后疼痛与尿潴留中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肛瘘患者,共98例。根据护理方式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及尿潴留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后,观察组各时间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疼痛逐渐减轻,P<0.05。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达22.45%,P<0.05。结论:在肛瘘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使用综合性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与尿潴留发生率,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护理模式在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20年8月于本院就诊并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更低(P<0.05),住院时间更短(P<0.05),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护理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30)、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评估与对比两组的静脉血流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研究组的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改善静脉血流,维持静脉通畅方面作用明显,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管理愈加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首先梳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以及影响因素,随后在文献和实际护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药物预防、早期下床活动、机械预防等。研究发现,药物如去氧核糖核酸酶抑制剂、低分子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可以有效预防DVT,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以降低出血风险。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提高术后患者肢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如间歇气压泵、下肢弹性带及足踝泵等机器辅助预防措施也能显著降低DVT发生率。总之,本研究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提供了全面的策略,有助于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症高血压患者采用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90例急症高血压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20年6月到2022年1月,根据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的为参照组,联合卡托普利舌下含服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血压控制效果对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急症高血压患者采用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的效果极为确切,能够有效控制其血液,控制其病情进展,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术后老年患者护理中采用活动性疼痛评估护理对患者睡眠、疼痛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 1 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骨科手术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活动性疼痛评估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活动性疼痛评估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d、15d、1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研究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性疼痛评估护理对骨科手术后老年患者疼痛感及睡眠具有积极影响,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性疼痛管理在肝脏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估介入性疼痛管理减轻肝脏肿瘤患者的术后及化疗期间的疼痛程度,进一步探索其在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收治的1000例肝脏肿瘤患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各500例。观察组接受介入性疼痛管理,包括神经阻滞、射频消融及药物注射等技术;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疼痛管理。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治疗依从性等指标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VAS评分用于衡量患者的疼痛程度,QOL评分反映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及化疗期间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下降幅度为4.8分(从7.6±1.2降至2.8±0.9),而对照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仅为2.1分(从7.4±1.3降至5.3±1.0)。观察组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率达85%,较对照组提高了4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依从率达92%,而对照组为75%。结论:介入性疼痛管理在肝脏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该管理模式为肝脏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疼痛缓解途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介入性疼痛管理,以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后活动性疼痛护理评估对疼痛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1年9月笔者医院手术治疗120例术后活动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疼痛护理评估方式,观察组实施术后活动性疼痛护理评估方式,将两组患者活动性疼痛评分、静息性疼痛评分、F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活动性疼痛评分、静息性疼痛评分、FAS疼痛评分分别为(4.14±0.54)分、(0.61±0.44)分、(72.11±4.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是10.3241、9.6878、9.6489;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X2=6.3178,(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治疗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的88例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4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患者实施综合治疗,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及再栓塞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4例患者的再栓塞发生率为11.36%,显著高于实验组(0.00%);且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治疗,能显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降低再栓塞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