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三维图割算法的肝脏分割方法,旨在解决肝脏CT图像分割的挑战。该方法首先利用三维图割算法对CT图像进行肝脏区域分割,通过定义能量函数和使用图割算法,将图像分割为肝脏和背景两个区域。然后,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对单张肝脏分割结果进行迭代,最终实现对整个肝脏的准确分割。该方法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利用三维图割算法进行分割,这种算法能够考虑图像中的三维信息,提高分割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同时,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能够快速完成肝脏的分割,减少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该方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且自动化的肝脏分割。与传统的分割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分割准确性。通过获取完整的肝脏图像信息,该方法为后续的重建和医学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辅助。
简介:【摘要】: 脑瘫儿童由于持续存在的中枢性神经系统损伤,造成有姿势和运动发育上的障碍,常常伴有肌肉骨骼问题,异常的肌肉骨骼容易导致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造成异常的步态,其中膝过伸步态就是脑瘫儿童的常见异常步态之一。随之科技发展,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软件开发的最新进展使人们能通过机器定量客观的用数据来表达生物力学的方法,甚至从关节方面到肌肉骨骼方面来对人体运动进行直观描述,所以,在医学上,三维步态分析是对异常步态进行评估的重要工具,并拥有多种优点。本文中就三维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的运用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介绍,为三维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评估治疗中的更完善运用提供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复杂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复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再现(VR)等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图像进行细致分析,以明确骨折类型、骨折线走向及骨折块移位情况。结果:74例患者中,CT三维重建技术成功诊断出所有复杂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32例为粉碎性骨折,占43.24%;24例为螺旋形骨折,占32.43%;18例为不规则骨折,占24.32%。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骨折线的走向、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骨折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的详细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该技术值得在复杂骨折的常规诊断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联合彩色3D打印技术辅助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手术治疗的128例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41.6岁。按术前评估不同分为观察组(n=62):采用CT三维重建联合彩色3D打印技术;对照组(n=66):采用传统影像学技术(彩超、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结石清除率96.8%(60/62),优于对照组86.4%(5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2/62),低于对照组18.2%(1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三维重建联合彩色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皮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术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术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皮瓣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降低了手术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维打印技术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关节外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关节外畸形者100例,将其中50例接受常规膝关节置换术者纳入对照组,另50例接受三维打印技术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47/50)高于对照组(70.0%,35/5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5/50)低于对照组(26.0%,13/50),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下肢机械轴线偏移以及KS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三维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能够提高膝骨关节炎伴关外畸形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区大小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进行分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面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从下颌平面向根方2 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 mm的水平面上沿POL线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结果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牙冠部的远移可用间隙均大于根部;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的可利用间隙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结论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地考虑下颌磨牙后舌侧骨皮质的影响,而参考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外,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也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不需要太多感情投入的通信设计行业的女性工作者职业倦怠程度、三维人格特征与婚姻状况的关系,为女性通信设计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和预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0位未婚和50位已婚女性通信设计师被试,进行三维人格问卷(TPQ)和修订版MBI-GS职业倦怠量表调查,采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结果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上1.两组在MBI情绪衰竭(EE)、成就感低落(PA)有统计学差异;玩世不恭(CY)表现出较低的t值,无明显差异。2.TPQ三个分量表,猎奇性分量表NS无差异,躲避伤害性分量表HA和奖赏依赖性分量表RD略有统计学上的少量差异,在奖赏依赖性分量表中两组都显示了较高的t值,已婚比未婚者略高。结论1.婚姻在女性通信设计师职业倦怠显示统计学的差异,两组被试都呈现较明显的倦怠倾向。2.已婚女性通信设计师与未婚女性通信设计师的人格特征相比,虽无统计学上差异,但在奖赏依恋性方面似乎已婚者比未婚者略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使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修复治疗的100例患者展开探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修复,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进行修复,对两组患者修复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修复后取得的效果显然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诊断鉴别子宫腔内病变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检查的不同价值进行比较。方法从2014-10至2015-10我院收治的存在子宫腔内病变并行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检查的病例中抽取72例,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作为参照组,将经阴道三维超声作为探究组,对比两者临床诊断与鉴别价值。结果此次研究中,经病理检查确诊,72例患者中31例为子宫内膜息肉,22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为子宫内膜增生,9例为子宫内膜恶变。探究组将30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96.77%),将20例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90.91%),9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90.00%),7例为子宫内膜恶变(77.78%),与病理结果一致率为66例(91.67%),出现漏诊误诊6例(8.33%),参照组将26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83.87%),将18例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81.82%),7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70.00%),5例为子宫内膜恶变(55.56%),与病理结果一致率为56例(77.78%),出现漏诊误诊16例(22.22%),在三维超声上各种病变均有其形态、子宫内膜受累情况、病变位置以及血流信号的特异性,两组的病变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相比于二维超声,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减少漏诊与误诊的发生,推荐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