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20μg/mL、35μg/mL、50μg/mL)臭氧关节腔注射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临床应用的最佳浓度,为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更加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20μg/mL、35μg/mL和50μg/mL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每周1次,总疗程为5周。结果35μg/mL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5μg/mL和50μg/mL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后的KOA患者关节腔滑液中IL-1和IL-6含量明显低于20μg/mL浓度臭氧注射组(P〈0.05),且35μg/mL较50μg/mL的降低幅度更大;不同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后,KOA患者血清IL-1和IL-6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结果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对膝骨性关节炎均具有治疗作用,但35μg/mL在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的作用更佳,且安全性较高,适合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通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65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0例,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和治疗Ⅱ组(35例,用补肾通督方治疗),并设正常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测量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MD降低,血清TNF—α、CTX水平升高,TGF-β1、BGP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Ⅱ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且TNF—α、CTX和骨密度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方可通过调节AS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治疗AS患者骨量丢失。
简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TEN)是药疹中最严重、少见的一种药疹[1]。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皮疹多在1-4天累及全身,皮疹开始为弥漫性鲜红或紫红色斑片,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Nikolsky征阳性;重者几乎全身表皮似腐肉外观,稍擦即破,眼、口腔、鼻及外生殖器等黏膜常受累;均伴发热。2012年08月02日我院收治1例重症大疱性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经精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简介:患者,女,49岁,公务员,以“乏力、恶心呕吐7天”入院。入院7天前因家事繁劳自觉疲惫乏力而服单味中药锁阳(药量约100~150g左右,水煎两碗,喝一碗)后约半小时,出现恶心、呕吐4~6次,均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腹痛及腹泻,无头痛、发热,于某市级医院就诊,予以“胃复安、胃达喜”及补液处理,呕吐改善,其间无尿12小时,继之出现尿频尿痛,查尿常规:隐血(+),比重1.003,PH5.0,蛋白(-);尿相差显微镜示:红细胞数量〈3个/HP,大小均一;B超示: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未查肾功能),予以“肾舒冲剂”等冲服,尿痛逐渐缓解,但出现头晕,恶心欲呕,转诊我院,查肝功正常,肾功能:血肌酐194u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4mmol/L,而以“肾功能不全查因”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无皮疹,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对卵白蛋白(OVA)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模型小鼠中Th1/Th2细胞及其转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干预改善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作用机理。方法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OVA-DTH)、电针治疗组(DTH+EA)、假电针治疗组(DTH+Sham),每组8只。电针治疗组予电针“足三里”穴,连续刺激7d;假电针组在“足三里”穴下5mm处的非穴位施行电针,时间同前。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学检测CD4~+IFN-γ~+T细胞和CD4~+IL-4~+T细胞数量,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T-bet及GATA-3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足三里”减少T-bet(IFN-γ转录因子)蛋白表达,降低CD4~+IFN-γ~+T细胞比例,抑制Th细胞向Th1分化。结论电针干预通过抑制Th1分化,重建Th1/Th2平衡,改善Th1介导的过敏性皮肤炎症。电针足三里可作为过敏性炎症和Th1介导的炎症反应有效疗法。
简介:目的观察解毒祛瘀法干预脓毒症热毒炽盛证的疗效以及对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祛瘀中药,对照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安慰剂。比较2组临床疗效,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积分,血清HMGB1值。结果治疗组45例中,临床控制11例(24.4%),显效12例(26.7%),有效18例(40.0%),无效4例(8.9%),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45例中,临床控制4例(8.9%),显效12例(26.7%),有效20例(44.4%),无效9例(20.0%),总有效率80.0%。经秩和检验,Z=-2.232,P=0.026,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便秘的组别和观察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的交互作用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咳嗽、喘息、腹胀、便秘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MGB1治疗后治疗组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瘀法可以提高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的疗效,改善发热、咳嗽、喘息、腹胀和便秘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解毒祛瘀法降低脓毒症患者血清HMGB1水平有关。
简介:目的:从抗氧化应激、调节ERK1/2蛋白表达方面来探讨黄连素抗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胃黏膜损伤、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P相关性胃炎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正常+黄连素组、模型组和模型+黄连素组。正常+黄连素组与模型+黄连素组用黄连素配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成浓度为100mg/ml的混悬液,正常组和模型组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四组均按2ml/(kg·d)体积灌胃,连续给药4周。WesterBlot法检测NOX2、NOX4、SOD、iNOS、ERK1/2的蛋白含量。结果:黄连素能显著降低HP相关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NOX2、NOX4、iNOS、ERK1/2蛋白含量,增加SOD的含量。结论:黄连素可能是通过ROS/ERK1/2通路抗HP相关性胃炎胃黏膜损伤、保护胃黏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