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药学服务指导干预用于社区高血压病人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12月社区随访中选取的高血压病人10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临床药学服务指导干预法,对照组行常规用药指导。对比依从性等指标。结果:关于血压控制达标率,试验组数据60.0%,和对照组40.0%相比更高(P<0.05)。关于依从性,试验组的发生率96.0%,和对照组80.0%相比更高(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病人治疗中用临床药学服务指导干预,血压控制达标率更高,依从性改善更加明显。
简介:摘要:药品经营企业作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主体,在实施GSP过程中,要制订出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管控,保证管理体系的执行和经营环节的药品质量安全,达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队伍,并对其进行风险控制。方法:以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住院的糖尿病病人共计54例,采用27例常规组和27例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观察两组病人在治疗前、中、后的血糖控制状况,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常规组、 对照组组均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但对照组组较常规组更为显著(P<0.05),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07%、7.41%,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6.92%,96.29%。结论:护理团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发展中依托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在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方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设置前后分别选取880份处方,实施前为对照组,实施后为观察组,根据处方不合理用药事件和用药差错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处方中发生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占比和用药差错事件发生概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临床药师人员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差错事件,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利伐沙班在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对98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风险患者的预防效果,探讨其在减少VTE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VTE高风险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实验组给予利伐沙班预防性治疗,剂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通常为每日固定剂量;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预防措施。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接受定期随访,监测VTE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VTE事件发生率为4.08%(2/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事件方面,实验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4%(1/49),对照组为4.08%(2/4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整体预后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VTE事件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群体,利伐沙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选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然而,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并加强随访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利伐沙班在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对98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风险患者的预防效果,探讨其在减少VTE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VTE高风险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实验组给予利伐沙班预防性治疗,剂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通常为每日固定剂量;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预防措施。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接受定期随访,监测VTE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VTE事件发生率为4.08%(2/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事件方面,实验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4%(1/49),对照组为4.08%(2/4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整体预后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VTE事件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群体,利伐沙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选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然而,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并加强随访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进步与药品市场的不断壮大,药品的种类与数量迅速扩张,对于药品监管工作来说无疑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药品检验作为药品监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究药品检验在药品监管中的功能及其应用价值。通过深入剖析药品检验在确保药品质量与安全、监控制药企业合规性及促进药品检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并融入智能筛选系统、快速检测试剂以及区块链追溯技术等实施路径,本文阐明药品检验对于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研究结论指出,药品检验是药品监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技术创新与应用对于强化药品监管框架、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具有深远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参与式护理在小儿外科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疼痛管理策略,提升患儿术后疼痛控制质量及家属满意度。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我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通过疼痛评估量表(如FLACC量表)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疼痛评分,并调查家属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1±0.9)、(2.5±0.7)、(1.8±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1.2)、(3.9±1.0)、(3.1±0.8)(P<0.05)。此外,实验组家属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高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护理在小儿外科术后疼痛管理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提高家属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因此,建议临床推广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以优化小儿外科术后疼痛管理,促进患儿康复。
简介:目的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伏立康唑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PopPK)模型,探索影响伏立康唑体内处置的生理病理因素,为伏立康唑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治疗药物监测室监测的患者资料,从中挑选出55名患者,收集86个血药浓度数据点及其生理病理数据(包括人口学数据、实验室数据与合并用药情况),收集的数据使用Phoenix软件构建模型。结果PopPK研究最终得到的模型是:CL(mL·min^-1)=1.63×[1+(Age-47)×(-0.01)]×[(1+(ALT-42)×0.001]×exp(0.05),V(L)=6.93×exp(1.37×10^-7)。结论本研究得到的模型提示老年患者比年轻成年患者有着更低的伏立康唑清除率,丙氨酸转氨酶浓度较高的患者清除率较高,这一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接受CEA、NSE、CYFRA21-1、ProGRP联合检测内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0月内收治得的26例肺癌病患,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CEA、NSE、CYFRA21-1、ProGRP联合检测,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血清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无转移/无复发的人数为16例,转移/复发为10例,对比两组发现转移/复发高于无转移/无复发,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实施血清联合检测,能为医生提供更多参考数据,便于医生分析患者的病情,提高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儿童性早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5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50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孩,再选取同时段50例正常发育女孩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之间的IGF-1差异。结果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的IGF-1水平为(362.45±109.45)ng/mL、(231.58±81.63)ng/mL和(221.58±86.95)ng/mL,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的IGF-1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中具有较好的鉴别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就神经纤毛蛋白1、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定性检测60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NRP-1、2的表达情况,计数PCR值。结果NRP-1、NRP-2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7%、28.3%、0以及83.3%、16.7%、0,各组之间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计数分别为(35.67±5.27)、(14.28±3.35)、(6.85±1.6),各种间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P-1、2在大肠癌的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在治疗大肠癌患者时可以结合这点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