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入并实施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口服和雾化吸入解痉平喘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SD以及LVDD值进行比较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与LVDD值均升高,LVSD值均降低,将两组进行比较后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 标签: 慢性肺心病 多索茶碱 心功能
  • 简介: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F)是新型超短效μ-受体激动剂。因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酯酶代谢而具有起效快、清除快、半衰期短的特点,适于临床持续静脉输注。无论输注时间长短,其血浆浓度惯连敏感半时值(context-sensitivehalftime)均为3~5min,因而临床麻醉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减少手术刺激,

  • 标签: 用药剂量 瑞芬太尼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麻醉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加瑞舒伐他汀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抽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检测DC表型(CD86)、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症细胞因子(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a)增多,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0)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瑞舒伐他汀前CD86的表达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r=0.63,P〈0.01);瑞舒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hs-CRP水平;且CD86与hs—CRP水平正相关(r=O.59,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C功能亢进,瑞舒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DC的功能。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探索在AngII干预下ACE2基因表达增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构建、包装好的慢病毒重组ACE2基因表达载体(Lentiviral—ACE2)以感染复数为10(MOI=10)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感染72h后,以AnglI(终浓度为10。mol/L)干预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HUVEC的形态学变化,AlamarBlue试剂检测各组HUVEC增殖功能,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HUVEC的凋亡。结果AngⅡ组与AngII+Lentiviral—GFP组细胞生长状态差,生长缓慢,形态不规则并且有不同程度脱壁悬浮的细胞;而正常细胞对照组与AngII+Lentiviral—ACE2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圆形、卵圆形,饱满,形态正常呈“铺路石”样生长,紧密贴壁,悬浮细胞少。AngII组较正常细胞对照组、Ang1I+Lentiviral—ACE2组AlamarBlue被还原率明显降低(P〈O.05)。Ang11组的凋亡指数为(0.1165±0.0181),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凋亡指数(0.0373±0.0113)和AngⅡ+Lentiviral—ACE2组凋亡指数(0.0540±0.00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II组与AngⅡ+Lentiviral—GFP相比、正常细胞对照组与AngII+Lentiviral—ACE2组相比,AlamarBlue被还原率和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gⅡ具有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和凋亡增加的作用。ACE2表达增~IIII抑制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朐增殖活件降低和凋亡增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封堵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近期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2007-2009年80例PDA患者(男32例女48例),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以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平均为(4.6±2.1)mm,应用封堵器的直径平均为(6.4±3.6)mm,5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余均封堵完全。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36.6±5.5)mmHg降至(25.3±3.65)mmHg(P<0.05),术后3d超声心动图检查示除3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外,其余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左室舒张末径和E/A值分别由术前的(48.6±8.3)mm和96±25/63±16降为(39.6±6.3)mm和78±13/52±10,其中年龄较大者E/A变化较明显,左室缩短分数由术前的38.7%±6.5%降为28.3%±5.9%,术后射血分数平均下降18.6%。72例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无缺损,无肺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缩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血流速度、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年龄小者肺动脉内径改变明显。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PDA患者的封堵治疗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且早期治疗更佳。

  • 标签: 封堵器 心脏结构 动脉导管未闭 术后 患者 残余分流
  • 简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临床以来,图像质量一直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最重要因素。心率、心率变化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各种伪像,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对124例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研究,探讨心率及心率变化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心病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长疗程体外反搏及短疗程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短疗程反搏组)及Ⅲ组(长疗程反搏组),每组30例.Ⅰ组接受常规治疗,Ⅱ组接受常规治疗及15d体外反搏治疗,Ⅲ组接受常规治疗及35d体外反搏治疗.治疗35d后对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RP水平.结果Ⅰ组有效率55.2%,Ⅱ组有效率90.0%,Ⅲ组有效率93.1%.Ⅰ组治疗前后对比,CRP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对比,Ⅱ组、Ⅲ组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疗程体外反搏与短疗程体外反搏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疗效相近,均优于单药治疗.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疾病 炎症因子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状况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7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照基线时是否合并CKD,分为合并CKD组(n=228)与单纯CHD组(n=567),调查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以全因死亡作为研究终点,进行10年随访,分析合并CKD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KD发生率为28.7%,呈现出随年龄增加递增的趋势.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慢性心衰病史、血红蛋白水平、血尿酸水平.随访10年,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为32.8%,合并CKD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CHD组患者死亡率(41.7%vs.28.9%,P<0.05),合并CKD死亡风险是单纯CHD死亡风险的1.725倍(95%CI:25.6%~33.0%).10年全因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CKD是老年冠心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CKD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慢性肾脏病 老年 全因死亡
  • 简介: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周康复程序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在我院救治的AMI患者85例,接受2周康复程序治疗和“Missal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中-高分组(74.8~117.4分,51例)和低分组(32~74.7分,34例),并与同期就诊的4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CHD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不确定感量表各维度分及总分[总分(78.34±15.20)分比(60.61±12.42)分]均明显高于CHD对照组(P〈0.05~0.01)。AMI患者不确定感中-高分组的运动峰值心率明显大于低分组[(137.80±26.49)次/min比(126.12±20.51)次/rain,P〈0.01]。与低分组比较,中、高分组的ADL总分[(84.15±16.38)分比(73.92±14.21)分]、sF-36总分[(45.22±6.86)分比(37.95±6.43)分]均明显减少,而ScL-90总分[(188.35±36.47)分比(151.87±42.61)分]、平均CCU天数[(2.53±0.26)d比(2.77±0.29)d]、平均卧床天数[(4.46±0.25)d比(5.38±1.22)d]、平均住院天数[(20.48±3.16)d比(25.37±3.82)d]和平均住院费[(3.91±0.82)万元比(4.57±0.93)万元]均明显增加(P〈0.05~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使2周康复程序的疗效显著下降。

  • 标签: 心肌梗塞 康复 治疗结果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素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心钠素为内源性内皮素拮抗剂.我们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及心钠素含量的研究,探讨两种肽类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EH 氯沙坦 血浆内皮素 心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从PubMed、Cochra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2014年8月以前有关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纳入的12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随访至少3个月后各项指标与基础值比较,植入BMMSC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WMD=3.65%,95%CI:3.35%~3.95%,P<0.00001),但存在明显异质性(I2=86%,P<0.00001);进行亚组分析: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06%,95%CI:3.74%~4.37%,P<0.00001);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LVE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9%,95%CI:-1.94%~0.15%,P>0.05)。BMMSC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收缩期末容积较前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WMD=-6.28%,95%CI:-8.39%~-4.16%,P<0.00001)。BMMSC治疗组左室舒张期末容积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存在明显异质性(P=0.0005,I^2=70%);进行亚组分析:基础LVEF<40%亚组仍无法消除异质性(P<0.00001,I^2=89%),排除左室舒张期末容积较其他研究明显增大的研究后,异质性消除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4.29%,95%CI:-8.14%~-0.45%,P<0.05);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41%,95%CI:-6.04%~3.22%,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提高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抑制心室重塑,对基础LVEF<40%患者效果明显。

  • 标签: 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心功能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 标签: 心肌梗塞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缬沙坦
  • 简介:目的:探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病人P波离散度的影响,以评价P波离散度判断药物疗效的意义.方法:有阵发性心房纤颤病史的23名患者进入观察组,另选23名无心房纤颤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测量其P波离散度(PD),观察组在服用胺碘酮15到20天后复查P波最大间期(Pmax)和PD.观察治疗前后和组间PD和Pmax的变化和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与PD显著增加,P分别<0.05,0.01;观察组服用胺碘酮后Pmax与PD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但治疗后P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对预测心房纤颤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于胺碘酮抗房颤作用的疗效评价也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P波离散度 胺碘酮 心房纤颤
  • 简介:目的:观察调节血糖代谢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盐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急性盐水负荷试验,确定盐敏感性高血压(SSH)125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NSSH)65例,分别进行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同步释放试验。试验后所有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二甲双胍组(100例,予以二甲双胍口服,有SSH65例,NSSH35例),安慰剂对照组(90例,有SSH60例,NSSH30例),3个月后再次行盐敏感性试验、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同步释放试验。结果:1、两组的NSS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2、二甲双胍组治疗后:(1)SSH患者盐敏感性显著降低,有24例(19.2%)患者转为NSSH;(2)SSH患者平均动脉压较NSSH者明显下降[(104.05±9.30)mmHg比(119.21±13.73)mmHg,P〈0.05],且较安慰剂对照组SSH者明显下降[(104.05±9.30)mmHg比(116.87±10.05)mmHgP〈0.05];(3)SSH患者较治疗前,空腹血胰岛素(FINS)水平[(27.7±20.9)uIU/ml比(9.7±2.5)uIU/ml]显著降低,空腹胰岛素敏感指数OSI)[(0.0106±0.0090)比(0.0280±0.0086)]显著上升(P均〈0.05),且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SSH患者治疗后[空腹FINS(9.7±2.5)uIU/ml比(27.7±20.5)uIU/ml,空腹ISI(0.0280±0.0086)比(0.0110±0.0086)]。结论:改善血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能降低盐敏感高血压患者的盐敏感性及改善血压控制。

  • 标签: 血糖 胰岛素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期待疗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期待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肾功能指标α1-MG、BUN、C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项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改善更加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小动脉RI、PI、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期待疗法能够有效保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期待疗法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肾功能 肾小球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的影响及其在B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取16只SD大鼠的骨髓,体外培养BMSC,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并进行鉴定。按不同浓度给予G-CSF,分为四组(G0-3组),G0组不含G-CSF,设为阴性对照;G1~3组分别含G-CSF5、10、20ng/ml,按1×10^5/ml密度接种于平底96孔培养板中(每孔100μl)。MTT法测定各组加入G-CSF第1、3、5、7天吸光度(A值)的变化,观察G-CSF对BMSC增殖的影响。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后,按神经胶质细胞衍化营养因子(GDNF)和不同浓度G-CSF组合分组(B1-5)进一步诱导,B1不含GDNF、G-CSF,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神经细胞标记物GFR-α1的表达。结果①在给予G-CSF第1、3、5、7天,G0组A值呈下降趋势(F=23.5083,P〈0.05),G1~3组内A值呈上升趋势(F1=202.5940,F2=1301.8815,F3=1222.0091,均P〈0.05);同一时间点组间A值比较,G2、G3组较G1组增高(P〈0.05),G2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2~5组细胞逐渐变成圆形、多角形,伸出树突,并且均表达GFR-α1,而B1组无类似改变,也不表达GFR-α1。比较各诱导组在同一时间点(诱导第1、3、7天)组间灰度比值,B2-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F能促进大鼠BMSC的增殖,其适宜浓度为10ng/ml。联用GDNF和适宜浓度的G-CSF,比单用GDNF能更有效地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分化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运动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临床内科治疗相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训练。干预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和自我效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均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康复锻炼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康复训练 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 心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CFR)的变化及福辛普利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CFR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28例健康人(对照组),检测福辛普利治疗前的血压,空腹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FBG及P2hBG)、血脂、血清内皮素(ET-1)水平以及CFR的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将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后血糖与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ET-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福辛普利治疗6月后患者的SBP、DBP、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高血压病患者CFR低于对照组(P<0.05),福辛普利治疗6月后CFR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福辛普利治疗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CFR.

  • 标签: 高血压 冠脉血流储备 CFR 福辛普利 治疗 内皮素
  • 简介:目的分析非高血压人群中不同收缩压(SBP)水平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取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第-次健康体检,以及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第二、三、四次健康体检的相关数据.以第-次健康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为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依据基线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SBP〈120mmHg,25239例)、B组(120mmHg≤SBP〈130mmHg,19087例)和C组(130≤SBP〈140mmHg,10433例).结果共纳入54759例,其中男性41321例,女性13438例,基线平均年龄为(48.48±12.53)岁.A组、B组和C组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质指数(BMI)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6.97年,新发脑卒中825例,A组、B组、C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06%、1.67%、2.29%,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C组男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20%、1.85%、2.53%,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为0.76%、0.94%、1.1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吸烟、饮酒、教育程度后,C组和B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A组的1.26倍(95%CI:1.05~1.51)和1.24倍(95%CI:1.05~1.46,P均〈0.05);男性中分别为1.41倍(95%CI:1.15~1.72)、1.33倍(95%CI:1.11~1.60,P均〈0.05).结论男性非高血压人群中,随收缩压水平的升高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发病风险升高.

  • 标签: 收缩压 脑卒中 队列研究
  • 简介: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标签: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