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注射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急诊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性气管插管前的用药,分为两组,常规组插管前用地西泮静脉注射,丙泊酚组插管前用丙泊酚静脉注射。监测并比较两组插管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插管完成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例),插管后出现呛咳的例数。结果与常规组相比,丙泊酚组插管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标SBP、DBP、HR有明显变化(P<O.01),插管完成时间明显缩短,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插管后出现呛咳的例数很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O.01)。结论丙泊酚静脉注射可明显减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急诊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提高插管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的特点及变化;评价PICCO监测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2014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8~75岁,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O监测组(监测组)和普通监测(对照组),每组30例。监测组在PICOO监测指导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液体管理,而对照组则在CVP、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指导下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结果两组MAP和CVP均得以改善,但监测组MAP和CVP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CI及GEDI较治疗前改善(P<0.05),EVLWI及SVRI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监测组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肺水肿发生率降低(P<0.05),而预后良好率增高(P<0.05)。结论PICCO技术可有效进行重型颅脑损伤者液体管理,对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属照顾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作用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现依照护理方式,将病患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家属照顾模式,分析结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病患的HDRS评分、BI指数、FMA分数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后,患者上述指标明显改善,就改善程度来讲,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展实施家属照顾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能恢复肢体功能,改善不良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对颅脑损伤并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科就治的90例颅脑损伤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对于颅脑损伤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升了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以及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我急救中心出诊的颅脑损伤疾病患者88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院前急救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5.5%,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显著(P<0.05);院前急救期间仅有1例不良事件的发生,少于对照组7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可以缩短急救和急诊反应时间,减少不良事件,为入院接受治疗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项生化指标检查在肾功能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5例健康体检者、75例大量蛋白尿患者、75微量蛋白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受检者进行hs-CRP、Cys-C、NAG检测。结果大量蛋白尿组患者hs-CRP水平值(13.69±5.69)mg/L、Cys-C水平值(3.98±1.05)mg/L、NAG水平值(15.98±5.36)U/L均高于微量蛋白尿组和对照组受检者(P<0.05),同时三项生化指标在肾功能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50%、93.33%、2.50%、6.67%。结论三项生化指标检查在肾功能损伤中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膝半月板损伤采用关节镜和MRI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76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和MRI诊断,对比病理结果,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关节镜检查共检出72例,检出率为94.7%;MRI检查共检出71例,检出率92.1%,关节镜检查的检出率略高于MRI检查,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关节镜检查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分别为96.7%、86.7%,MRI检查分别为96.7%、73.3%;两组检查方法对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对比,关节镜检查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差异显著(P<0.05);关节镜检查与MRI检查对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对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膝半月板损伤采用关节镜和MRI诊断的效果均显著,且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膝关节损伤中核磁共振(MRI)的诊断效果。方法入选58例膝关节损伤患者。根据检查方法分组,为CT组(30例)和MRI组(28例)。分析两组的诊断正确情况。结果CT组诊断正确率86.7%,低于MRI组的100.0%。检验P<0.05。韧带损伤的患者T1WI信号表现为高低或低,T2WI表现为高信号。骨质改变的患者,T1WI显示低信号,而T2WI显示高低或高信号。软骨骨折患者T1WI显示短信号。半月板损伤的患者,损伤部位显示低信号。关节腔积液的患者,T1WI和T2WI信号为阶梯性表现。上、中、下的T1WI和T2WI为短、长、等信号。结论在膝关节损伤中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其图像具有明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