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脂肪酸组成对白念珠菌与光滑念珠菌的鉴别意义。方法:采用盐酸甲醇法提取5株白念珠菌和4株光滑念珠菌的脂肪酸,以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配以计算机分析各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结果:光滑念珠菌与白念珠菌在脂肪酸的成份与含量上明显不同,光滑念珠菌不含亚麻酸(C18:3),且不饱和脂肪棕榈油酸(C16:1)与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比值不同(白念珠菌皆小于1.3,光滑念珠菌除1例为1.2外,余皆大于3.9);C16:0与硬脂酸(C18:0)的比值(白念珠菌皆大于2.7,光滑念珠菌皆小于1.1);C16:1和油酸(C18:1)的比值(白念珠菌皆小于0.5,光滑念珠菌大于0.7)。结论:气相色谱法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白念球菌与光滑念珠菌化学分类鉴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IC)的临床及真菌学特点、治疗现状与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10年间依据真菌培养确诊为IC的老年住院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对其感染菌株进行鉴定及耐药性实验,分析老年IC患者的临床、真菌学、治疗与预后特点,并与非老年人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99例老年患者,中位年龄78(70~83)岁,男女比为2.1∶1.0,占成年患者62.7%(99/158例)。与非老年人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长期住院、重症监护室(ICU)、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伴发细菌感染、多点定植、接受机械通气及有氟康唑暴露史的患者更为多见(均P<0.05)。老年患者中血流相关感染最常见(71/99,71.7%),感染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47/99,47.5%),氟康唑与伏立康唑耐药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7/117,14.5%;15/117,12.8%)。老年人感染部位、感染菌种分布、对各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均与非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86例(86.9%)老年患者接受了系统性抗真菌治疗,氟康唑为最常用药(35/86,40.7%)。老年IC患者30 d全因病死率为32.6%(29/89),高于非老年组(P=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2;95%CI:1.06~1.20;P<0.001)、肾衰(OR=4.81;95%CI:1.65~14.03;P=0.004)、高念珠菌评分(OR=1.81;95%CI:1.06~3.11;P=0.031)可增加死亡风险。结论老年人为IC主要发病人群,且病死率随年龄增加不断升高,对于老年IC患者的治疗应积极且谨慎。
简介:目的探讨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菌株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加入0%、0.1%、0.15%硼酸(w/v)的Lee’sglucose培养基于25℃和37℃分别培养8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观察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结果25℃培养条件下,0.1%的硼酸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其中对HJ06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0.15%的硼酸进一步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并且SC5314、HJ058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随硼酸浓度增高而减弱。37℃培养条件下,硼酸对白念珠菌生长状态和菌丝生长能力的抑制效果较25℃更明显。相同培养条件下,硼酸对不同CAI重复数的白念珠菌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结论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菌株的差异性。其抑制作用与培养温度有关:表现为生理温度下抑制作用更明显。硼酸对8株白念珠菌抑制作用与CAI的重复数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诊断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情况时应用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4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10例确诊、17例临床拟诊及13例浅表定植白念珠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10例健康体检人员则将其作为阴性对比组,留存患者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磷酸丙酮酸水合酶的OD值及抗原含量。结果 确诊组、临床诊断组的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平均浓度较定植组、对比组P<0.05,当诊断阈值为0.35μg/m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各77%、100%。结论 将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检测以0.35μg/mL为诊断阈值,准确性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理想,可作为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依据,被临床运用与推广。
简介:目的用一种新制备的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鉴别生物学形态相近的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方法用小鼠体内诱导法制备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L—DMEM、H—DMEM、完全1640液、小牛血清诱导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芽管及菌丝形成,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都柏林念珠菌芽管或菌丝表面有无可与该单抗相结合的成分。收集临床口腔念珠菌病标本涂片,直接做IIF试验。结果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37℃,6h可同时最高效率地诱导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芽管或菌丝形成。单抗MAb03.2Cl-C2仅与白念珠菌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都柏林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结合。结论单抗MAh03.2Cl-C2可用于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实验室的速鉴别。
简介:摘要: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念珠菌阴道定植是念珠菌在女性阴道内以共生状态存在,没有或只有轻微的临床症状。念珠菌广泛存在于潮湿、酸性的环境中,它不仅是VVC与阴道念珠菌定植的病原菌,同时也存在于人体其他部位。随着医学与生物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对念珠菌的检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除了不遗余力的研究VVC的易感因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外,更是对病原菌来源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提高VVC的防治能力和减少VVC的复发率,文章对导致VVC及阴道念珠菌定植的病原菌来源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检测白念珠菌体外抗氧化及调节转录的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抗氧化机制在体外生长状态下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3株临床分离保存株及7例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分离株(白念珠菌),接种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后,分别将体外SDB振荡培养2h、6h、24h、72h、120d的菌液(含未培养0h),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各时间点抗氧化基因及抗氧化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t值比较法进行表达量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0h相比,体外6hSOD2表达增加7.47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基因2h及6h分别与0h相比P值均〉0.01,其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培养1d后各基因表达明显增加,CaHog1、CAP1、CAT及SOD5在第3天达最高,分别为24.23、3.34、33.64及14.72倍;SOD2在第1天达最高为68.95倍;CaSkn7在第5天达最高为7.21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SOD5第1天P值为0.013,其余基因表达P均〈0.0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外界营养逐渐耗竭时,白念珠菌会动态加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以抵抗机体内、外产生的氧化压力,其中SOD2可能是最早增加表达的抗氧化基因,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的转录调节基因均有增加表达,提示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在适应体外营养限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