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适形放射治疗中锁骨区域与胸部区域射野衔接问题,以保证患者放疗时上段锁骨区域与下段胸部区域的剂量均匀衔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脊髓等部位的照射剂量。方法采用Pinnacle V9.2计划系统、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数据、6MV-X射线为患者制作三维适形计划,并计算三维剂量分布。将拟进行锁胸联合照射的NSCLC患者的计划靶区分为上段锁骨区域和下段胸部区域。其中上段区域采用野中野技术,上下相邻靶区采用单中心上下半野技术照射。结果利用上下半野技术结合上段锁骨区域添加野中野技术照射后,在治疗计划系统上观察CT重建后的层面剂量分布,可以发现上下部分照射野衔接处剂量均匀,无冷热点出现,而且危及部位如脊髓也受到了一定的保护。结论半野技术结合野中野技术可有效解决NSCLC患者上下衔接野间的剂量遗漏及重叠,满足NSCLC侵犯至锁骨上区域患者的放疗需求,临床实际使用中建议使用验证手段来保证该技术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F-IMRT)与固定野逆向调强放疗(FFIO-IMRT)剂量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江苏省肿瘤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早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均设计FIF-IMRT与FFIO-IMRT两组放疗计划,乳腺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5次/周,2 Gy/次。在计划靶区满足处方剂量前提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TV)、危及器官、治疗跳数的剂量学差异。结果PTV方面,两种计划适形指数(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F-IMRT均匀性指数(HI)高于FFIO-IMRT(0.13±0.02比0.10±0.04,P<0.05);两种计划95%处方剂量曲线包括的体积比例(V95%)、V100%及最大放疗剂量(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IF-IMRT V105%及平均放疗剂量(Dmean)均高于FFIO-IMRT[(37.63±8.85)%比(18.64±5.27)%,(51.81±0.17)Gy比(51.37±0.26)Gy,均P<0.05]。心脏剂量方面,两种计划不小于30 Gy照射的体积比例(V30 Gy)、V40 Gy、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IF-IMRT V5 Gy、V10 Gy、Dmean均低于FFIO-IMRT(均P<0.05)。冠状动脉剂量方面,两种计划V20 Gy、V30 Gy、Dmax、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IF-IMRT V5 Gy、V10 Gy均低于FFIO-IMRT(均P<0.05)。左心室剂量方面,两种计划V20 Gy、V30 Gy、V40 Gy、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IF-IMRT V5 Gy、V10 Gy、Dmean均低于FFIO-IMRT(均P<0.05)。左肺剂量方面,两种计划V20 Gy、V30 Gy、Dmax、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IF-IMRT V5 Gy低于FFIO-IMRT(P<0.05)。右肺、右乳及脊髓剂量方面,两种计划Dmax、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总跳数方面,FIF-IMRT低于FFIO-IMRT(255.6±5.6比525.8±86.9,P<0.01)。结论与FFIO-IMRT相比,FIF-IMRT虽然靶区均匀性略差、靶区高剂量区体积大,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可满足治疗的要求。FIF-IMRT可有效降低正常组织低剂量辐射,治疗跳数明显低于常规FFIO-IMRT,可缩短单次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体位移动造成的不准确性,并对机器损耗小。
简介:摘要目的对首诊的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个临床研究中心连续纳入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141例141眼。所有患者均自行完成中国干眼问卷,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和干眼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问卷(DEQS)调查以评估干眼相关症状,患者均接受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无麻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检查以评估干眼相关体征,评估受检眼干眼症状与体征之间的关联;根据有无角膜荧光素染色将受检眼分为角膜染色阳性组和角膜染色阴性组,采用各问卷评分方法评估两个组受检眼干眼症状情况。根据《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标准将受检眼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组、蒸发过强型干眼组、混合型干眼组和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组,比较组间受检眼干眼相关体征的差别。结果受检眼中国干眼问卷总评分为12.00(7.00,16.00)分,OSDI问卷总评分为25.00(17.50,36.93)分,DEQS问卷总评分为32.02(15.77,52.34)分。最常见的症状是受检眼中有眼干燥感者130眼,占92.2%;有眼疲劳症状者109眼,占77.3%;有异物感者108眼,占76.6%。眼干、异物感、畏光评分与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正相关(r=0.177、0.297、0.172,均P<0.05);受检眼眼痛不适、畏光、视力波动评分与泪液分泌量呈弱负相关(r=-0.178、-0.197、-0.174,均P<0.05)。43.3%(61眼)患者使用视频终端。蒸发过强型干眼75眼,占53.2%;混合型干眼43眼,占30.5%;水液缺乏型干眼18眼,占12.8%;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3眼,占2.1%。结论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以轻中度干眼为主,症状与体征具有一定关联。蒸发过强型干眼是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率为97.2%。
简介:摘要眼局部和全身用药均有可能导致药物相关性干眼,已成为干眼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易漏诊、误诊。为引起眼科医师对此类干眼的重视,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相关学术组织的专家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结合该领域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经验,在其名称、定义与分类、危险因素、相关药物种类、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意见,以提高我国药物相关性干眼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34-742)
简介:摘要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是其主要特点。既往认为泪液渗透压升高及眼表炎症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提出免疫反应及神经异常也参与了干眼的发病机制。随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主要包括物理、药物、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治疗干眼的药物分为两大类。其一增加泪液质量,改善泪膜稳定性:包括泪液替代治疗(补充水液成分、黏蛋白成分、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以及维生素类制剂、自体血清等),促泌剂(促水液分泌剂以及促黏蛋白分泌剂)及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其二针对病因治疗,改善眼表微环境:包括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黏附因子抑制剂、其他新型抗炎模式、抗生素、重建微生态平衡、抗氧化剂、神经保护剂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