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正>景颇山,我认识了关肃霜不管看没看过她的演出,大凡昆明人都知道关肃霜的大名。我也是从小就知道有个关肃霜,而与她相识却是在德宏州的景颇山。那时我和另外7个同学在景颇族、德昂族聚居的潞西县三台山公社插队。三台山,如今听起来颇有几分五台山、少林寺一类的宗教寺院神秘味道,而当时三台山在德宏“外五县”的确也远近闻名,在全省文化界也很有点“知名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台山是电影《景颇姑娘》、现代京剧《黛诺》的生活原型地。那时,这些艺术的光环并没有给那里的父老乡亲带来安宁与富庶,而我们被远远近近的知青称为“七条半好汉”(因七男一女而得名)的8个同学也在像殉道者一样,虔诚地在灵魂的炼狱中、在严酷的环境中经受着百炼成钢一样的磨炼。

  • 标签: 关肃霜 插队知青 潞西县 现代京剧 三台山 上山下乡运动
  • 简介:<正>生活过八年的黑龙江给我留下寒冷的记忆,那是没有办法的,气候已经浸润心灵深处。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梦见自己回到积雪的深山老林,风声、飞雪与苍茫大地都成了真实,惊醒

  • 标签: 苍茫大地 心灵深处 八年 小姐姐 薄纱 活下去
  • 简介:在兵团时,我们连的司务长姓李,是当地人。平时李司务长总是揩兵团战士的油,知青们很讨厌他。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时,李司务长恰逢喜得贵子,跑来请知青取名。一知青说:"叫李卫星。"

  • 标签: 生孩子 李红星
  • 简介:尽管寒风凛冽,上海迪士尼依然人潮如织。据媒体报道,陈女士和孩子在"小矮人矿山车"门口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眼看就要轮到了,结果一群人从出口处进来直接插在了她们的前面。原来这群人是VIP团,可以免排队,随到随玩,花费是每人2700元或3000元。29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方面回应,所谓的"天价插队费"实则是迪士尼乐园的"尊享导览服务"。

  • 标签: 迪士尼乐园 回归 梦幻 媒体报道 VIP 上海
  • 简介:知青”这个词已变得日益陌生。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许多年前,我生活在一个知青大院里。我们知青大院里住着的全是从天南海北而来,和我父母一样经历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后就把根扎在这里的人。母亲每次给上海的家人写信,从不叫一声苦,并且省吃俭用地每月攒下二十元钱定期汇给上海老家。外婆寄来了两大包葡萄干。劝母亲:“身体要紧。”母亲万千珍重地将它们封在

  • 标签: 知青女儿
  • 简介:2016年我家的清明节与众不同。王林哥,一个阔别40年,当年在我家搭伙吃住过的知青,不嫌乡野,不辞奔波,专程从南宁,专门选择在清明节的这天赶来回访我家。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知青缘长》
  • 简介:怀旧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中国人由于性格的温良,特别是注重性灵和情感的生活,所以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更容易怀旧。比如,一个作家或诗人,他离我们愈远,他的作品就越伟大;甚至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他的辈分越高,其武功自然也就愈强,所以“师祖”永远是无敌的。这种现象看似荒唐,实则有着十分坚实的心理依据——怀旧。对三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及由此产生的知青文学的回忆,说到底也是一种怀旧,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挥不去、理还乱的“知青情结”。所谓“知青情结”,指的是曾经作为“知识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的一代人,对以往那段知青生活的追恋与回忆。“知青情结”没有任何理论的修饰,它只是以朴素的感情为基础,呈现出

  • 标签: 知青情结 知青文学 知青生活 王小波 知青小说 《马桥词典》
  • 简介:  真是想不到,当年生产队的碎石路现在修得这般的宽阔!  2008年一个晴朗初冬的下午,我回到了曾在那里挣扎般地生活过四年的联山四队.……

  • 标签: 重返知青点
  • 简介:“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每当那缠绵婉转的旋律响起时,总会让我回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下乡时的知青生活。一九七四年,我高中毕业了。当时我们毕业后不考大学不分配工作,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山下乡。记得我们走时,披红戴花锣鼓喧天相当隆重.敞篷卡车还拉着我们就像现在的花车游一样.在市里转了一圈,甚是风光和热闹,这令当时的我们热血沸腾.很是激动。

  • 标签: 知青生活 故事 高中毕业 分配工作 上山下乡
  • 简介:吉庆街大排档一直是武汉最热闹的夜景之一。南来北往的商旅,若在武汉的夜里没有事,当地人就说:你们为何不到吉庆街去喝两杯?我在家里也能猜想到入夜的吉庆街是一幅什么图景。一长溜一长溜的排档篷子,彩色的塑料桌椅,各种盆装的素荤原料,卤得发黄的猪脚猪尾猪顺风特别是鸭脖子,炒辣的烟雾弥漫的气味,卖唱的清喊鬼叫,还加上那周围咬牙切齿的居民的抱怨,就组成了那道奇异的风景。

  • 标签: 故事 知青 吉庆街 大排档 武汉
  • 简介:一、潮涌随波红红的太阳即将坠落在西边乌兰忽洞(蒙语地名,意即红井)的山后,夜幕很快会笼罩白塔草原。北山上的各母马马厩几乎同时打开了厩前马匹运动场的同栏,马群撒欢般地跃出。

  • 标签: 纪事 知青 运动场
  • 简介:我记不准是何年了,哥说那年是一九六九年。那年夏天的一个晌午,我正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外的小河里扑腾,就听岸上大人们嚷嚷着说:"来了来了,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来了。"我们几个爬上岸,光着腚往生产队刚盖好的那三间新屋处跑。跑到新屋前,就见老

  • 标签: 知青 生产队 知识青年 社员 大城市 公社
  • 简介:1981年,我在《收获》发表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二十多年以后,《收获》主编李小林对我说,你把一朵云背后真实的故事用非虚构写出来吧,纪实的文字比小说更有力量。于是便有了在《收获》上开的专栏《重返19761。

  • 标签: 追踪 档案 知青 《收获》 中篇小说 李小林
  • 简介:那年青黄不接的雨水天,我辍学两年后。又放下山田上撵谷雀的竹响叭,一头挑了行李伙食油盐柴米,一头挑了书箱装了青春年少的七彩梦想,从山寨到那大青树很多的坝子边,那个公社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当插班生。当天,一个个头和我们相差不多的年轻女老师站到我面前,有人提示,她就是班主任。因山寨没有

  • 标签: 班主任 老师 知青 中心小学 大青 昆明
  • 简介:  我和老金是26年前相识的,当时我俩都在皖南的南陵插队.我是芜湖知青,他是上海知青.我们是在县文化馆举办的工农兵文艺创作学习班认识的,我写散文、小说,他画国画,他的人物画很有功底.……

  • 标签: 上海知青 知青老
  • 简介:孩童时代的记忆我们小的时候,农村里没有电。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室外乘凉。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蒲扇,既用来扇风,又可拍打蚊子。孩子们乘凉时,除了唱儿歌、猜谜语,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为了让大人们多讲几段好听的故事,孩子们甚至不顾天热蚊子咬,挨着次序为那些讲故事的大人们打扇。有时候,一段故事听了不过瘾,要求再讲一遍,免不了大人们还会卖关子、讲条件,要求两个孩子一起打扇,一个在头边,一个在脚边,真是优哉游哉!然而孩子们却是那么的甘心情愿,因为那些故事实在是太好听了,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当地冯埂上的有关冯梦龙的故事,什么“天龙克地龙”、“夜闯省滩荡”、“孤身闯丐帮”、“奇招救酒店”、“老马识途”、“哑巴申冤”等等,那一则则故事,有的如神话般美丽,有的带戏剧性传奇,有的像山歌般动听,有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百听不厌。小朋友们从心底里羡慕从小聪明过人、智谋超群的冯梦龙。

  • 标签: 冯梦龙 精神 知青 讲故事 孩子 猜谜语
  • 简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今年是一个别有意味的时间:大范围的知青运动50年和改革开放40年。这两段历史我们都是亲历者,50年的时光应该使一个群体思想成熟,也应该使一段历史盖棺论定,但是历史与当下的联结本身就造成了评价的复杂性。当下知青文学研究与知青文学创作一样,走入一种困境:历史的与审美的、时代的与个人的、政治的与情感的、崇高的与卑俗的诸种困惑始终纠结于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内心,也纠结于我们知青人的内心。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纯粹的经验性写作,知青文学研究就是研究我们自己。

  • 标签: 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改革开放 知青运动 群体思想
  • 简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这里记叙的是苏州知青在农场"大有作为"的一些片断。有年"冬季征兵",我们"知青连"(仿军队编制)约200多人,但应征"名额"很少,大伙认为千载难逢"机不可失",因此报名参军者不下百人。经过一道道严格的"政审"挑选,仅剩20来人"有资格"(当时称"根正苗红")参加体检。然而,体检结果只有一人被部队录取了,其他人又都"全部淘

  • 标签: 女知青 农场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六十年代 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