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景颇山,我认识了关肃霜不管看没看过她的演出,大凡昆明人都知道关肃霜的大名。我也是从小就知道有个关肃霜,而与她相识却是在德宏州的景颇山。那时我和另外7个同学在景颇族、德昂族聚居的潞西县三台山公社插队。三台山,如今听起来颇有几分五台山、少林寺一类的宗教寺院神秘味道,而当时三台山在德宏“外五县”的确也远近闻名,在全省文化界也很有点“知名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台山是电影《景颇姑娘》、现代京剧《黛诺》的生活原型地。那时,这些艺术的光环并没有给那里的父老乡亲带来安宁与富庶,而我们被远远近近的知青称为“七条半好汉”(因七男一女而得名)的8个同学也在像殉道者一样,虔诚地在灵魂的炼狱中、在严酷的环境中经受着百炼成钢一样的磨炼。
简介:“知青”这个词已变得日益陌生。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许多年前,我生活在一个知青大院里。我们知青大院里住着的全是从天南海北而来,和我父母一样经历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后就把根扎在这里的人。母亲每次给上海的家人写信,从不叫一声苦,并且省吃俭用地每月攒下二十元钱定期汇给上海老家。外婆寄来了两大包葡萄干。劝母亲:“身体要紧。”母亲万千珍重地将它们封在
简介:怀旧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中国人由于性格的温良,特别是注重性灵和情感的生活,所以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更容易怀旧。比如,一个作家或诗人,他离我们愈远,他的作品就越伟大;甚至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他的辈分越高,其武功自然也就愈强,所以“师祖”永远是无敌的。这种现象看似荒唐,实则有着十分坚实的心理依据——怀旧。对三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及由此产生的知青文学的回忆,说到底也是一种怀旧,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挥不去、理还乱的“知青情结”。所谓“知青情结”,指的是曾经作为“知识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的一代人,对以往那段知青生活的追恋与回忆。“知青情结”没有任何理论的修饰,它只是以朴素的感情为基础,呈现出
简介: 真是想不到,当年生产队的碎石路现在修得这般的宽阔! 2008年一个晴朗初冬的下午,我回到了曾在那里挣扎般地生活过四年的联山四队.……
简介:孩童时代的记忆我们小的时候,农村里没有电。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室外乘凉。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蒲扇,既用来扇风,又可拍打蚊子。孩子们乘凉时,除了唱儿歌、猜谜语,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为了让大人们多讲几段好听的故事,孩子们甚至不顾天热蚊子咬,挨着次序为那些讲故事的大人们打扇。有时候,一段故事听了不过瘾,要求再讲一遍,免不了大人们还会卖关子、讲条件,要求两个孩子一起打扇,一个在头边,一个在脚边,真是优哉游哉!然而孩子们却是那么的甘心情愿,因为那些故事实在是太好听了,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当地冯埂上的有关冯梦龙的故事,什么“天龙克地龙”、“夜闯省滩荡”、“孤身闯丐帮”、“奇招救酒店”、“老马识途”、“哑巴申冤”等等,那一则则故事,有的如神话般美丽,有的带戏剧性传奇,有的像山歌般动听,有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百听不厌。小朋友们从心底里羡慕从小聪明过人、智谋超群的冯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