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联合血管内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以及总结术前筛选适合接受血管重建的患者的经验。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5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全都接受复合手术治疗,并且血管重建成功率为14/15,术后1年随访时只有1人血管再次闭塞。因此,颈内动脉剥脱联合血管内治疗的复合手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来说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室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肺动脉内膜剥脱(PEA)中患者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PEA的患者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乳酸峰值水平对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预测能力,并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cut-off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乳酸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男69例,女41例,年龄(50.6±12.8)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预测主要术后并发症(术后48 h再手术、再次气管插管、需要肾替代治疗的急性肾损伤、伤口感染、脑卒中、心房颤动、体外膜肺氧合)的血乳酸水平cut-off值为7 mmol/L。39例患者(35.5%)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根据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与<7 mmol/L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血乳酸峰值与机械通气时间(r=0.262,P=0.008)、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r=0.304,P=0.002)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CA持续时间长(OR=1.186,95%CI:1.027~1.370,P=0.020)、最低红细胞比容(HCT)低(OR=0.580,95%CI:0.341~0.988,P=0.045)和术前肺血管阻力(PVR)高(OR=1.096,95%CI:1.020~1.177,P=0.012)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的相关因素。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和<7 mmol/L的患者中分别有41.0%(16/39)和14.1%(10/71)出现主要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血乳酸峰值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OR=1.625,95%CI:1.176~2.245,P=0.003)。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和≥7 mmol/L的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比10.3%,P=0.753)。结论术前PVR高、中HCT低、停循环时间长是中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中血乳酸水平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

  • 标签: 动脉内膜切除术 深低温停循环 高乳酸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212例入选病例监测24h动态血压和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IMT),记录各血压值,计算血压晨峰值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观察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中AASI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AASI、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较其他因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密切。结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有更佳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压晨峰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析血脂、胰岛素敏感性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B超测定59例脑梗死[其中脑梗死伴糖尿病12例(1组),脑梗死伴高血压14例(2组),脑梗死伴高血压和糖尿病12例(3组),单纯脑梗死21例(4组)和19例对照(0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端粥样斑块数,测定受试者的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甘油二脂(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1,B(apoAl,B)]、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和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sensitivity;Is,ls=1/(FBS×INS)).比较各类脑梗死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nediathickness;IMT)和血脂,对IMT和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作相关分析。结果1、2、3、4组的IMT皆高于0组1组、3组的IMT显著高于4组;3组的IMT显著高于2组2组的斑块数显著高于0组。2组的载脂蛋白A1显著高于1组;3组的载脂蛋白B显著高于0组,IMT和TC、LDL、ox-LDL、FBS和载脂蛋白B显著正相关,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尤为明显、胰岛素抵抗、TC、LDL、ox-LDL、FBS和载脂蛋白B都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膜内脉&mdash 中膜厚度 胰岛素抵抗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技术要点、围期处理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至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CAR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例,以颈总动脉入路,在颈动脉-股静脉逆向血流保护下,行颈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达到解除狭窄、重建血运的目的。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评估、中操作、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左侧TCAR 2例,右侧TCAR 1例。共植入颈动脉支架3枚,手术时间分别为65、59、55 min,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13、18、11 min,颈总动脉阻断血液逆流时间分别为15、20、13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分别为20、25、15 ml。围期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分别随访7、7、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通畅。结论TCAR采用经颈动脉入路,颈动脉-股静脉持续逆向血流的脑保护系统可有效预防围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卒中发生,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保护装置 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相同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98.4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4.84%,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稳定斑块49.23%,稳定斑块50.77%,对照组不稳定斑块50.00%,不稳定斑块50.00%,两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扁平斑18例,软斑20例,硬斑10例,混合斑17例,对照组扁平斑10例,软斑15例,硬斑13例,混合斑18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种类,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硬化斑块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12月 31 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为颈动脉蹼或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蹼患者资料,共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7(55±11)岁。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正确与否分为超声漏诊误诊组(MD组,10例)和超声正确诊断组(CD组,32例)。MD组较CD组的颈动脉蹼易合并斑块(100.00% 比12.50%)、局部血管重度狭窄(70.00% 比0)或闭塞(30.00% 比0)(均P<0.05),也更常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0.00% 比28.13%)和颈动脉其他部位斑块(100.00% 比37.50%)(均P<0.05)。此外,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准确率高于CTA(76.19% 比59.52%,P=0.039)。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动脉蹼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必泰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的疗效。方法67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脂必泰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脂必泰组口服480mg每日2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脂必泰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脂必泰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服用脂必泰可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预防脑卒中复发。

  • 标签: 脂必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壁内血肿型颈动脉夹层(CAD)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由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56例(61支CAD),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以14 d为界。于发病后3、6、12个月行CDU随访,根据随访12个月的结果分为完全再通组和不全再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组36支,3、6、12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42.6%(26/61)、55.7%(34/61)及59.0%(36/61);不全再通组25支:残余狭窄26.2%(16/61)、持续闭塞14.8%(9/61)。完全再通组与不全再通组比较: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的比例、壁内血肿的回声类型、血管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OR=5.625,95%CI:1.302~24.293,P=0.021)、低回声壁内血肿(OR=4.888,95%CI:1.304~18.320,P=0.019)与完全再通呈正相关,夹层血管闭塞(OR=0.234,95%CI:0.059~0.932,P=0.039)与完全再通呈负相关。结论CDU显示对于低回声壁内血肿型CAD,急性期药物治疗完全再通率较高,夹层血管闭塞者完全再通率降低,及早评估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超声检查 随访 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