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缺损和量缺损一直以来都是口腔种植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主要是应用移植材料修复缺损并实行增量技术弥补缺损,从而达到修复治疗目的。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缺损修复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自体移植材料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 标签: 口腔治疗 种植牙 牙槽骨缺损
  • 简介:摘要:缺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修复方法,才能到达口腔形态、功能、美观的修复,这是修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近年来缺损修复再生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形束CT与九分区法在埋伏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集到的60例埋伏患者的80颗埋伏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应用锥形束CT方法对所有患者埋伏所在区间进行扫描,并采用九分区法对埋伏的牙冠和牙根予以分类。结果所有患者中有64颗上颌埋伏,16颗下颌埋伏;埋伏的牙冠和牙根主要位于上颌内中和上颌外上2个区间;60例埋伏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术中一致,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锥形束CT可更加直观、清晰、准确、快捷的定位出埋伏,而九分区法在口腔外科拔除以及正畸治疗埋伏时,可起到精确定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锥形束CT 牙槽骨九分区法 骨埋伏牙 定位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我院收治的重度嵴萎缩种植患者临床中探讨应用引导再生术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研究样本为重度嵴萎缩种植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案(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应用引导再生术技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指标情况。结果:通过深入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重度嵴萎缩种植患者的体修复效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结论:本研究数据结果表明,重度嵴萎缩种植的过程中应用引导再生术技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进一步促进体美观度的提高,还具有较好的体缺损修复功能,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术技术 重度牙槽嵴萎缩 种植牙 边缘骨 牙槽骨
  • 简介:摘要:在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治疗中,往往会对一些口腔疾病患者实施拔牙术治疗方式,但是,拔除牙齿后,机体功能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一些改变,在变化重大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生活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医院通常会在患者拔牙后90天左右,利用口腔种植的方式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然而在此过程中,很多患者会出现吸收或是牙龈退缩情况,从而对后期的口腔种植形成制约,或是导致种植体难以保持长期稳定,本文以降低拔牙术引起吸收的研究进展为主题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对此做出一些贡献。

  • 标签: 拔牙术 降低引起牙槽骨吸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种植修复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吸收程度及最终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40例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治疗组,将同期40例无慢性牙周炎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种植修复治疗,对比治疗后的种植成功率及吸收程度。结果:治疗组种植成功高于对照组,吸收情况高于对照组,呈P<0.05。结论:种植修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可提高最终的种植效果,能够促进的吸收情况,可实现最终的治疗目的。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牙种植修复治疗 牙槽骨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形束CT与九分区法在埋伏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集到的60例埋伏患者的80颗埋伏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应用锥形束CT方法对所有患者埋伏所在区间进行扫描,并采用九分区法对埋伏的牙冠和牙根予以分类。结果所有患者中有64颗上颌埋伏,16颗下颌埋伏;埋伏的牙冠和牙根主要位于上颌内中和上颌外上2个区间;60例埋伏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术中一致,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锥形束CT可更加直观、清晰、准确、快捷的定位出埋伏,而九分区法在口腔外科拔除以及正畸治疗埋伏时,可起到精确定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锥形束CT 牙槽骨九分区法 骨埋伏牙 定位应用
  • 简介:目的应用Bio-Oss结合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缺损,探讨SIS能否增强修复缺损的疗效。方法将经手术处理后显露牙嵴,两壁缺损的雌雄各半的缺损模型新西兰大白兔6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均为15只。A组缺损处给予Bio-Oss骨粉+SIS填充;B组缺损处给予Bio-Oss骨粉填充;C组缺损处给予SIS填充;D组大白兔作为空白对照组缺损处旷置。填充完毕后,将四组大白兔龈瓣复位并缝合。于术后4、8、12周进行X线片观察植区的骨密度变化;并进行CT检查,以邻为参照测量植区的吸收值,比较四组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A组大白兔的行为及组织学改善情况均优于B、C、D组;采用Bio-Oss骨粉+SIS联合治疗的A组疗效显著优于B组和C组,缺损区有新生成,骨密度显著增高,其中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Bio-Oss骨粉结合SIS修复缺损能有效促进组织再生,重建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牙槽骨缺损 BIO-OSS SIS 修复 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相对修复在丧失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丧失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入选者划分至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联合移植修复),内各位40例,评价组间移植牙根吸收率及吸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移植牙根吸收率及吸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相对修复应用在丧失重建效果理想,对移植牙根吸收率及吸收率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移植修复 牙槽骨重建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口腔正畸疗法联合种植修复技术治疗龋源性缺失伴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于2021年5月~2023年9月我院就诊的64例龋源性缺失伴缺损患者,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对照组行种植修复,观察组行常规正畸或局部正畸后种植修复的正畸联合方式,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牙齿美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龋源性缺失伴缺损采取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的效果比较好,且安全性高,是值得临床采纳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口腔正畸 种植修复 龋源性牙缺失 牙槽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裂钻辅助劈开技术在上颌萎缩性中进行种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科室分别完成上颌单个位18例和多个位种植16例,分为2组:单个位组A;多个位组B。每个组再随机各自分出a对照组单纯采用MCT劈开工具行劈开后,再进行逐级挤压植入种植体。b实验组采用MCT劈开工具联合低速裂钻进行劈开,再行挤压器械预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分别对各组内进行比较,再对同一技术的所有病例比较。结果:34例50颗种植体均成活,单个位组a组和b组板裂开率分别为7/9和2/9,多个位组a组和b组板裂开率分别为11/16和4/16,唇侧板裂开率比较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个位组a组和b组植入扭矩大于20N分别占22.22%和77.78%,多个位组a组和b组植入扭矩大于20N分别占37.5%和75%,2种方法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位组时a组和b组术后疼痛评分(VAS)分别为5.5±0.93和4.88±0.8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个位组时a组和b组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4.56±0.53和2.56±0.7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比较,唇侧裂开率、植入扭矩大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舌向集中颌全口义齿修复治疗重度吸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74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37例/组。提供解剖式双侧平衡颌全口义齿修复、舌向集中颌全口义齿修复治疗。比对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佩戴1、3个月咀嚼效率、咬合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向集中颌全口义齿修复治疗重度吸收患者的临床效果优良,能提高咀嚼效率、咬合力和满意度,值得采纳。

  • 标签: []重度牙槽骨吸收 舌向集中颌全口义齿修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拔牙后的窝位点保存不仅与种植时机的选择有关,而且关系到种植修复体的质量,美学和寿命,是口腔种植医生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各种位点保存的术式和方法做一综述,并对常用植材料的临床选择略做探讨。

  • 标签: [] 牙槽窝(骨) 微创拔牙 骨替代材料 位点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与吸收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本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炎患者50例,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第一磨牙的CPD和第一磨牙牙吸收程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数据。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CPD与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单纯的年龄及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上,"轻微的性吸收"与"严重的性融合"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将年龄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加入二元逻辑回归,调整后,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值为1 mm,出现更严重的骨质破坏的机率为较高;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年龄与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的交互作用明显。 结论:CPD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牙周炎患者临床探诊深度能够对病人的的破坏情况作出反应,特别是对于45岁以上的青壮年牙周炎患者来说。

  • 标签: 牙周炎 探诊深度 牙槽骨吸收程度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上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后神经伴行进入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 标签: 上牙槽后动脉 上颌窦 牙槽嵴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微创技术在外科当中的主要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选取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2月份,我院在对外科治疗患者的10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通过采取随机分配的实验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的患者为50例。对于对照组,通过对他们采取传统的拔牙手术进行治疗。而对于实验组,则对这50例患者进行微创技术的治疗。在对这100例患者完成治疗之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手术过后的感染情况,拔完窝完整性来进行综合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拔牙效果开展具体的评价活动。结果:在实验完成之后,实验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并且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率以及手术过后的感染率,实验组也比较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在拔完之后,完整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将微创技术应用到糟的外壳当中,可以取得比较突出的效果,所以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应用。

  • 标签: 微创技术 牙槽 外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期间牙齿缺失和丢失情况。方法:选取48例为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内科就诊患者,46例患者有男25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0.98±1.32)岁。结果:治疗后实验对象的指标PD(2.43±1.07)、CAL(3.27±1.99)、BI(1.62±1.26)都低于治疗前的数值(3.21±1.21)、(4.23±1.82)、(2.16±0.95);患者治疗后前磨牙区(69.89±13.11)、磨牙区(79.55±16.74)牙槽嵴顶高度均高于治疗前(65.31±8.25)、(73.54±16.12),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前牙区与治疗前相比,牙槽嵴顶高度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牙龈炎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牙周袋深度和临床附着缺失也有所改善。同时,患者的骨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 标签: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牙齿缺失 牙槽嵴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