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患者和家属迁移应激反应。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3月-2016.8月间ICU收治的143例患者,168例患者家属进行调查,了解迁移应激对患者及家属造成的影响、阐述迁移应激相关概念、原因、并制定改善迁移应激的护理措施。结果143例患者,其中发生迁移应激反应的患者为59例,分析原因可能与突然转科决定、病房环境、心理情绪、护患沟通较少等有关。结论针对可能导致迁移应激的原因,制定护理计划,包括调整转科模式,注重护患交流,重视心理安抚,做好交接班工作等,改善患者迁移应激情绪。

  • 标签: 迁移应激 ICU 转移焦虑 情绪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电子等离子耦联质谱仪建立重金属的检测方法,经过模拟实验、胶塞实验及光照实验等一系列实验研究,测定实验过程中粉针剂用包材重金属的迁移量,为粉针剂用包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粉针剂用包材 重金属 迁移量
  • 简介: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人角朊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角朊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bFGF,经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率;进一步利用融合角朊细胞划痕实验测量细胞迁移速率。结果bFGF作用后人角朊细胞增殖率明显提高,伴随细胞迁移加速。bFGF产生最大效应的浓度为>50IU/ml;50IU/ml的bFGF作用9天后,可使角朊细胞量较对照组增加(129.37±7.78)%(P<0.01);作用24h后,即显示出明显的刺激融合角朊细胞划痕伤口边缘的细胞迁移效应,使划痕区域获得(75.19±1.09)%的重新细胞化,此时对照组仅为(31.12±1.12)%(P<0.01)。结论bFGF可有效地促进入角朊细胞的增殖迁移,该效应显示bFGF对皮肤外伤后的再上皮化过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BFGF 角朊细胞 增殖 迁移 生物效应
  • 简介:近年来,高能量的四肢骨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四肢骨折,尤其是四肢粉碎性骨折,若同时伴有大段骨缺损,复位困难,骨缺损难以靠植内完全矫正,同时有肢体短缩、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在治疗上缺乏良好的方法。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自行设计单侧外固定支架一次复位,同时行骨迁移术治疗四肢长骨骨缺损9例,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单侧外固定支架 大段骨缺损 下肢长骨骨折 骨迁移 治疗 四肢粉碎性骨折
  • 简介:目的构建RhoA—siRNA表达载体,研究其对肝癌HepG2细胞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pGenesil-1质粒构建RhoA—siRNA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至肝癌HepG2细胞中建立稳定细胞系,并分为3组。转染pGenesil-1-RhoA—siRNA载体者为HepG2/RhoA—siRNA组,转染随机对照载体者为HepG2/control组,未转染的肝癌HepG2细胞作为HepG2组。Westernblot检测RhoA—siRNA对其蛋白表达的抑制情况。分别采用MTT法、细胞划痕损伤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生长潜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2检验比较各组差异。结果3组细胞蛋白表达水平比较,HepG2/RhoA—siRNA组RhoA蛋白的表达明显下凋(F=178.19,P〈0.05)。HepG2/control组和HepG2组细胞划痕损伤在48h内愈合,而HepG2/RhoA—siRNA组则不能愈合。HepG2/RhoA—siRNA组克隆形成率低于HepG2组和HepG2/control组,分别为39%±3%、67%±5%、70%±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4,38.69,P〈0.05)。RhoA基因沉默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数量增多而S期细胞数量减少(F=70.46,76.57,P〈0.05)。结论RhoA—siRNA表达载体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肝肿瘤 RHOA SIRNA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   目的:根据无锡市政府整合无锡医疗资源部署,做优做强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合并无锡市第三、第四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南院区,融合两院区信息系统,应用于南院区整体搬迁启用和北院区系统覆盖。方法:按照卫健委指示,利用三院区已有集成平台,以医院集成平台为中心集成各个信息系统,融合为一套信息系统框架体系。结果:通过统一信息标注、建设数据中心、建立患者主索引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顺利完成了两院区融合搬迁的信息系统改造工作。结论: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在系统融合、辅助决策支持、临床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 标签: []   集成平台  两院合并  系统融合  迁移改造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局部微注射后在成年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成年大鼠脊髓半横断后,损伤部位脊髓内注射经Hoechst标记的异体大鼠BMSCs,存活2个月后损伤部位脊髓切片观察细胞局部存活、迁移情况,同时行甲基受体蛋白-2(MAP-2)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注射点周围可见密集的Hoechst标记细胞存活,细胞迁移主要沿脊髓纵轴方向并跨过损伤区,迁移距离超过0.5cm,同时可见少量细胞沿水平方向迁移到注射点周围远隔部位,有少量移植细胞(少于10%)表现为MAP-2或GFAP免疫反应阳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移植BMSCs,移植细胞可在局部良好存活、增殖,并向损伤区迁移,少量移植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骨髓细胞 脊髓损伤 移植 存活 分化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及移植肠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组织变化,来探讨HMGB1在小肠移植术后变化意义及原因。方法选用近交系SD大鼠与近交系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SD)大鼠36只,仅行开关腹及左肾切除术;B组: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36只;C组:异基因移植组(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A)36只。术后2h、12h、1d、3d、5d、7d处死6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同时获取移植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HMGB1及IL-2水平,Westernblot法及RT-PCR法测定移植肠中HMGB1及IL-2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移植术后能致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升高。在血清中,B组HMGB1在手术后出现了1次高峰,12h达高峰,而后至术后第3天时下降至正常;C组HMGB1于手术后出现2次高峰,分别于术后12h及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组织中,B组手术后移植物内HMGB1水平略有升高,但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组,术后5d,移植物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与移植损伤有密切关系,小肠移植术后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可能成为一个对预测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评估急性排斥反应程度的一个潜在、有用的指标。

  • 标签: 大鼠 器官移植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移植物排斥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分化程度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缺血环境的转归对疗效有很大影响。目的:探讨氧体积分数改变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归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低氧(体积分数1%O2)和常氧(体积分数20%O2)条件下培养0~7d。细胞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组为4组:体积分数1%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20%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1%O2培养20%O2迁移组和体积分数20%O2培养20%O2迁移组,比较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条件下迁移细胞数。观察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对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整合素β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恒定体积分数20%O2培养;恒定体积分数1%O2培养;体积分数20%O2培养后1%O2继续培养6h;体积分数1%O2培养后20%O2继续培养6h。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增强,在体积分数20%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5);整合素β1表达水平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强(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低氧(体积分数1%O2)下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

  • 标签: 低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整合素Β1 迁移
  • 简介:本研究应用小鼠GVHD模型探讨异基因T淋巴细胞在移植受体体内的迁移和分布。将C57BL/6的骨髓细胞和转基因荧光C57BL/6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输入经8Cy全身照射的BALB/c小鼠,建立eGFP标记供体淋巴细胞的GVHD小鼠模型;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测GVHD模型中eGFP^+细胞的分布;ELISA法检测GVHD靶组织中趋化因子MIP—1α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①输入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第8天后出现GVHD临床及病理表现;②CVHD模型中,受体鼠肝、皮肤、肠、脾、肺、舌有eGFP^+细胞浸润;③GVHD小鼠肝、脾eGFP^+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④GVHD鼠脾、肝组织中MIP—1α水平升高,脾中MIP-1α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肝中MIP—1α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7天。结论:除肝、肠、皮肤外,肺、舌可能也是GVHD靶器官。肝、脾组织中供体淋巴细胞浸润伴随MIP—1α水平的升高。

  • 标签: 小鼠GVHD模型 T淋巴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调控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中微小RNA-21(microRNA-21,miRNA-21)的表达水平对该类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0.1%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进行培养,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胞浆内α-肌动蛋白的表达。试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加DEPC水)、单纯转染试剂组(仅加lipofectamineTM2000)、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上调miRNA-21组(转染miRNA-21拟似物)、下调miRNA-21组(转染miRNA-21阻遏物)、无关序列组(转染无关序列)。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miRNA-21转染到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采用real-timePCR分别检测各组细胞miRNA-21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变化和transwell侵袭小室模型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呈现‘谷和峰’的生长特点,胞浆内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98%以上。与对照组相比,上调miRNA-21组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下调miRNA-21组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miRNA-21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侵袭。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微小RNA-21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究益气活血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与给药组(18只)。给药组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按消渴通痹颗粒大、中、小剂量给药设为大、中、小剂量组,空白组饲喂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后采血并离心制备血清。空白组血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是加入伊红美蓝培养基-2(eosin-methylenebluemedium-2,EBM-2)完全培养液为对照组;另一组是加入30mmol/L葡萄糖的EMB-2完全培养液为高糖对照组。给药组血清均分别加入30mmol/L葡萄糖的EMB-2完全培养液;抽取小鼠骨髓,从中分离EPCs,进一步制备细胞悬液,培养后用CD34抗体及DAPI进行染色鉴定并观察不同组培养液中其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结果高糖对照组EPCs迁移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EPCs迁移数高于高糖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管状形成百分比均高于高糖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环境下,消渴通痹颗粒能显著改善EPCs迁移的能力与迁移数,改善EPCs管腔形成的能力。

  • 标签: 益气活血中药 消渴通痹颗粒 高糖环境 EPCs迁移 管腔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miRNA-200a通过下调ZEB2抑制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的作用及机制.方法qPCR检测miRNA-200a在不同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NA-200a与ZEB2之间的相互作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NA-200a对鼻咽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miRNA-200a对ZEB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其他鼻咽癌细胞株相比,CNE-1细胞中miRNA-200a的表达水平明显较高;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NA-200a可以调控ZEB2的表达及活性,抑制miRNA-200a的表达可以减弱鼻咽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miRNA-200a的表达后ZEB2的表达水平受到相应的抑制.结论miRNA-200a可以靶向调节ZEB2的表达影响鼻咽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

  • 标签: miRNA-200a ZEB2 鼻咽癌 侵袭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体外模拟气腹环境,观察不同压力二氧化碳(CO2)和氦气(He)对胃癌细胞MKN-45迁移运动的影响。方法将MKN-45细胞置于充满CO2或He的密闭培养箱中,按模拟气腹种类不同分为对照组、CO2气腹组和He气腹组,模拟气腹压力分别12mmHg和15mmHg,作用时间均为4h。于处理后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培养液pH值;用Transwell法观察细胞迁移运动变化。结果处理结束后即刻检测,CO2组细胞培养液呈酸性,He组细胞培养液呈碱性。CO2组和He组在12mmHg压力下MKN-45细胞穿过滤膜的数量较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P〉0.05),CO215mmHg组细胞穿过滤膜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He15mmHg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P〉0.05)。结论在临床常用气腹压力下(12mmHg)CO2对胃癌细胞迁移运动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气腹 胃肿瘤 细胞运动
  • 简介:背景: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及可降解性,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及血管生成极为有利。目的:观察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对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3,7,14,24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2)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3)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加(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逐渐增强;(4)结果表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胶原 细胞增殖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
  • 简介:【目的】通过transwell趋化实验,观察经慢病毒转染后过表达CXCR4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MSCs)是否具有更好的迁移作用。【方法】通过组织贴壁法,分离和培养来源于人脐带华通胶组织中的MSCs。经慢病毒转染,将CXCR4目的基因转染至第3代HUMSCs,并进行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在HUMSCs中表达CXCR4基因的情况。通过transwell小室进行HUMSCs的趋化迁移试验检测,观察转染CXCR4基因后的HUMSCs迁移能力是否增强。【结果】自脐带分离培养的HUMSCs通过慢病毒转染后,可过表达CXCR4基因。Transwell试验发现,过表达CXCR4的HUMSCs较正常HUMSCs和未转染目的基因的HUMSCs,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CXCR4的HUMSCs,其趋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XCR4基因 Transwell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