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体解剖学传统的教学手段依靠板书、挂图进行教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多媒体进入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课堂。基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特点,人体解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在于可以用图片和动画来展现人体结构的特点。但目前多媒体所采用的图片和动画均为二维,对器官的立体结构以及内部交通情况难以展现。本课题采用三维建模软件3DMAX8.0对颅骨进行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采用FLASHMX软件对动画进行编程,以.exe文件进行输出制作成课件。形象地重建出了颅骨三维模型并制作成功生动的演示动画,更好地展现了颅骨的立体形态以及内部的交通情况。为三维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简介:目的为临床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肺癌或中晚期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121例成年尸体的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结果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与支气管动脉的共干情况有四种;支气管动脉共干开口处平对T4~T6椎骨,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平均为0.78mn±0.33mm.结论根据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基础,在腋中线选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行保留导管,定期向癌区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对晚期或中晚期右侧肺癌进行综合性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果胶铋四联和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果胶铋、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四联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p清除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Hp清除率、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果胶铋四联较标准三联疗法具有更高的Hp清除率,可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对比邮票皮、meek微型皮与微粒皮三种植皮方式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132例大面积皮肤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对创面修复所用植皮方式的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邮票植皮组、meek植皮组以及微粒植皮组,每组均44例。运用三种不同植皮方式对患者进行植皮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1%烧伤面积(1%TBSA)治疗费用以及一期创面愈合率、死亡率、康复效果等。结果(1)三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1%TBSA治疗费用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邮票植皮组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高于微粒植皮组(P〈0.001);邮票植皮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低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低于微粒植皮组(P〈0.001);邮票植皮组1%TBSA治疗费用明显低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低于微粒植皮组(P〈0.001);(2)三组一期创面愈合率、死亡率以及康复药效,康复效果均存在差异(P〈0.05);邮票植皮一期创面愈合率高于meek植皮、meek植皮高于微粒植皮(P〈0.05);邮票植皮与meek植皮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低于微粒植皮(P〈0.05);邮票植皮与meek植皮康复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微粒植皮(P〈0.05)。结论三种植皮方式对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修复效果均不尽相同。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以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植皮方式。
简介: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LN)和波形蛋白(Vim)在人胚早期神经管发育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人胚神经管发育早期细胞微环境的特点。方法收集早期人胚23天和45天标本8例,分别用LN和Vim抗体对人胚标本的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图像分析不同观测指标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值,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胚发育早期,LN和Vim在神经管的神经上皮层、中间层和边缘层的神经细胞胞中表达。在神经管发育到23天时,LN的积分光密度值(1258.17±635)比Vim的积分光密度值(2611.34±502)低(P〈0.05)。结论在人胚早期,神经管的细胞基质成分以Vim为主,LN为辅,可能对神经干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内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内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内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内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内.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和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和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