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34岁,全身皮疹伴瘙痒4年余。患者4年多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不时渗液,伴瘙痒。在外院诊断为“湿疹”,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时好时发。2007年10月因“糖皮质激素继发性青光眼”在我院眼科住院,眼压稳定后以“湿疹”转入我科。予口服泼尼松30mg/d,雷公藤多昔20mg3次,d,甲氨蝶呤15mg/周等,疴隋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糖皮质激素 继发性青光眼 全身皮疹 皮肤红斑 雷公藤多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入院后立即测量EOS水平,同时收集病史、治疗方式,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峰值、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常规、血生化、尿微量白蛋白(UMA)、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硬化、超声心动等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靶血管病变重建、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需要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衰竭,平均随访24个月的死亡事件,评价EOS水平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 EOS水平降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嗜酸性粒细胞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外周血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评分,寻求鼻窦 CT评分与外周血酸性粒细胞比例的关联性。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粒细胞计数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比两组的Lund-Mackay评分,分析CT评分结果与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CT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T评分与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呈正相关( P<0.05)。结论 鼻窦CT应用在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鼻窦CT评分高低与ECRS病变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 标签: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鼻窦炎 鼻窦CT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斯美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呼吸内科门诊收治的90例E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试验组患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阿斯美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d。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1.11%)、半年复发率(15.56%)均大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33%)、半年复发率(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斯美联合布地奈德治疗EB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炎性水平,在临床治疗中有增效的作用。

  • 标签: 阿斯美 布地奈德 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中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符合荨麻疹诊断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所选患儿设立为对比组(氯雷他定)及受试组(孟鲁司特钠),各35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比组,受试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

  • 标签: 荨麻疹 孟鲁司特钠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由于服用ATDs引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共计36例,采集患者临床诊治的信息。所有甲亢患者均符合Graves病甲亢的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粒细胞<0.5×109/L。按照粒细胞缺乏的程度将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分为A组25例(69.4%):血中性粒细胞≤0.1×109/L;B组11例(30.6%):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0.5)×109/L,进行两组间信息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ATDs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虽然发生率低,但容易合并不易控制的感染,病死率高,一旦发生,需积极予以治疗。G-CSF是目前粒细胞缺乏治疗最有效的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76例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布地奈德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可改善其肺部功能,降低IL-5、FENO水平,并缩短患者肺部罗音、咳嗽等症状消失时间,减少疾病复发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孟鲁司特 布地奈德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急疹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发热患儿,通过回顾性诊断分成上呼吸道感染组(n=62)与幼儿急疹组(n=58),在入院第1d、第3d及第5d抽取患儿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幼儿急疹组患儿入院第3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绝对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P>0.05);幼儿急疹组患儿入院第1d和第5d的血常规与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第3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结论:幼儿急疹在出疹前会大量消耗中性粒细胞,出疹后中性粒细胞会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幼儿急疹 中性粒细胞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细胞因子检测用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住院的FN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按照血培养结果分组,A组(26例,G-)、B组(32例,G+),对比两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结果 B组IL-2、IL-4水平低于A组(P>0.05),B组IL-6、IL-10水平低于A组(P<0.05)。结论  细胞因子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FN、制定FN患者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细胞因子检测 粒细胞缺乏 发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该药物对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78例于2021年1月至6月来我院治疗EB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入院后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与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孟鲁司特钠进行辅助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在给予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基础上,联合使用孟鲁司特钠进行辅助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消除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孟鲁斯特钠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血清炎性因子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76例疑为颅内细菌感染患者,入选患者均行C反应蛋白(CRP)与NLR检查,以实验室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RP与NLR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76例患者实验室培养阳性33例,阴性43例;NLR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CRP,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NLR在颅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高于CRP,可推广使用。

  • 标签: NLR 颅内细菌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48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4,鲨肝醇治疗)与研究组(n=24,rhG-CS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WBC)恢复正常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WBC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rhG-CSF在治疗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有显著效果,可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WBC正常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 细菌感染是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广泛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细菌感染相关,然而,在老年患者的细菌感染中常发现这种关联的缺失。本项目旨在为老年患者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策略。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杏坛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8例老年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细菌感染的为细菌感染组(BI),44例非细菌感染的为非细菌感染组(NBI)。对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B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MLR、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和MLR诊断B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和0.752。细菌感染组中,老年发热患者WBC与住院时长、治疗后复发呈正相关(r=0.383,P=0.023;r=0.554,P<0.01),N与治疗后复发呈正相关(r=0.365,P<0.01),NLR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231,P=0.032)。线性回归分析提示WBC是老年发热细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B=3.073,β=0.534,P=0.017;B=1.882,β=0.355,P=0.039)。结论  WBC、N、M、NLR和MLR在老年发热患者人群中,对于早期识别、诊断细菌性感染有着显著临床意义,同时WBC可作为可靠的预测因子用于辅助评估该人群住院时长以及复发可能。

  • 标签: []  细菌感染 老年患者 中性粒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上呼吸道炎症疾病,当患者患上这一疾病之后,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对疾病发展以及疾病后续的治疗会有一定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医学领域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中性粒细胞对CRS发病与后续治疗的具体影响机制上,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CRS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各个大洲的国家中,患此疾病的人数都在持续增加。为了能够给后续CRS治疗相关的研究提供充分参考,帮助人们尽快得到更有效治愈CRS的治疗方案,本文中将对以往有关于中性粒细胞对CRS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供后续研究作具体的参考,从而促进CRS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CRS 临床治疗 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