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郸明仁医院,河北邯郸,056000
2.唐县中医医院,河北保定,02350
摘要 目的: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由于服用ATDs引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共计36例,采集患者临床诊治的信息。所有甲亢患者均符合Graves病甲亢的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粒细胞<0.5×109/L。按照粒细胞缺乏的程度将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分为A组25例(69.4%):血中性粒细胞≤0.1×109/L;B组11例(30.6%):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0.5)×109/L,进行两组间信息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ATDs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虽然发生率低,但容易合并不易控制的感染,病死率高,一旦发生,需积极予以治疗。G-CSF是目前粒细胞缺乏治疗最有效的手段。
0引言
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drugs,ATDs)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ATDs药物为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propythiouracil,PTU)。ATDs治疗最严重的副反应是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0.2%~0.3%。一旦发生感染,病死率可高达70%~90%。针对粒细胞缺乏,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本研究回顾分析了G-CSF治疗36例ATDs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疗效和结局,目的是提高抢救ATDs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由于服用ATDs引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共计36例,采集患者临床诊治的信息。所有甲亢患者均符合Graves病甲亢的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粒细胞<0.5×109/L。剔除了由于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疾病、脾功能亢进、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放疗、化疗或其他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按照粒细胞缺乏的程度将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分为A组25例(69.4%):血中性粒细胞≤0.1×109/L;B组11例(30.6%):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0.5)×109/L,进行两组间信息的比较。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2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6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3例,女∶男=11∶1。平均年龄(37.5±12.8)岁,年龄范围16~62岁。33例患者(91.7%)是在治疗3个月内出现粒细胞缺乏,当时4例(11.1%)应用PTU,32例(88.9%)应用他巴唑。34例(94.4%)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15例(41.7%)患者进行了骨穿检查,除1例骨髓增生极度低(1/15),其他均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或尚可,偶可见中毒颗粒。
2.1G-CSF治疗效果
36例患者中,32例应用G-CSF治疗。32例患者使用G-CSF持续用药时间平均为(8.3±3.0)d,持续用药时间范围为4~16d。粒细胞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6.0±2.5)d(图1)。体温恢复的时间平均(6.7±3.4)d。4例未应用G-CSF治疗的患者,粒细胞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2.8±5.2)d,体温恢复的平均时间为(6.5±4.0)d。
2.2重度与轻中度粒细胞缺乏对于G-CSF疗效的比较
A组应用较大剂量的G-CSF治疗,但疗效较轻中度粒细胞缺乏差。与B组比较,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粒细胞记数恢复时间均延长(表1),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G-CSF应用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糖皮质激素应用
共计5例患者静脉应用氢化可的松,80%的患者由氢化可的松200mg/d起始而逐渐减量,应用持续时间为(7.6±3.29)d。
2.4治疗结局
1例患者因多种原因放弃治疗,其他35例患者均病情缓解,之后进行了放射碘治疗甲亢。
表1重度与轻中度粒细胞缺乏患者对G-CSF治疗反应
组别 | 中性粒细胞计数 |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 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 |
A组(24) | 0.02±0.03 | 7.1±3.51) | 6.4±2.31) |
B组(8) | 0.33±0.14 | 4.8±2.6 | 4.9±2.5 |
注:1)与B组相比P<0.05
表2重度与轻中度粒细胞缺乏G-CSF治疗剂量及时间。
组别 | 中性粒细胞计数 | G-CSF的用量 | G-CSF治疗持续时间 |
A组(24) | 0.02±0.03 | 150~600 | 8.0±2.71) |
B组(8) | 0.33±0.14 | 75~300 | 9.1±3.6 |
注:
1)与B组相比P<0.05
3讨论
3.1G-CSF治疗的机制、剂量及疗效
G-CSF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它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增殖分化为中性粒细胞。广泛的应用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粒细胞缺乏。对于ATDs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G-CSF可以减少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时间,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改善预后。
H-CSF的治疗效果,与粒细胞缺乏的严重程度相关。中性粒细胞<0.1×109/L,是当前公认的预后不佳的因素之一。由于其体内自身G-CSF水平已较高,所以G-CSF治疗效果不佳。而增加G-CSF的剂量可获得一定的效果。Tajifi等[5]报道在粒细胞低于0.1×109/L的重症并且有症状的患者中,需要300~400μg/d的G-CSF剂量。甚至更大的剂量,对重度粒细胞缺乏的效果良好。本组中,A组患者G-CSF的用量,明显较B组患者增高,虽然恢复时间较B组患者延迟,但均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粒细胞缺乏的严重程度以及G-CSF治疗的效果,不只是取决于粒细胞计数,更多是与骨髓增生的状况相关。Yang等对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髓活检结果可将患者分为2类:骨髓增生不良以及骨髓增生活跃。虽然粒细胞计数及G-CSF用量无区别,但2类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1类患者。本组70%的患者属于粒细胞重度缺乏,但对于G-CSF治疗的效果尚好,与多数患者骨髓处在增生活跃而不是低下相关。
对于ATDs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目前没有研究进行过不同剂量的G-CSF疗效的比较。G-CSF的用量、用法,取决与临床经验。本组中,G-CSF的起始用量并不一致,由75μg/d,到600μg/d之间。但所有应用G-CSF治疗的患者,50%是由300μg/d的剂量起始的,经过临床调整,最终使用到300μg/d的患者,则占65.6%。结合其他研究,300μg/d的剂量最为临床推崇。
G-CSF治疗后24-28h,可能出现中性粒一过性的升高,这是G-CSF促进骨髓中粒细胞向末梢血液释放导致的。治疗后8d左右,才真正由于骨髓粒细胞分化、增殖、释放,导致粒细胞计数真正的恢复。与本组患者中观察到的,G-CSF的平均应用时间相符。虽然A组、B组粒细胞缺乏程度不同,G-CSF应用剂量不同,但最终G-CSF用药时间,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符合G-CSF的作用特点。提示G-CSF的应用剂量虽然与粒细胞缺乏的程度相关,但应用持续时间需符合其作用机制。
H-CSF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类似感冒样症状及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一般比较轻微,不需特别处理。发生率约有30%。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使自身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可以达到既减少粒细胞破坏、又增加粒细胞生成的双重作用。但多个报道其升高粒细胞的疗效不一致。
本组患者绝大多数均接受了G-CSF的治疗,仅4例患者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法进行统计学比较。但本组体温及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之前我院Dai等所总结的未应用G-CSF治疗的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提示糖皮质激素疗效不确切。
3.2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
由于两种ATDs药物之间存在交叉反应,一旦应用ATDs出现粒细胞缺乏,不建议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建议选择放射碘治疗甲亢,以减少再次发生粒细胞缺乏的风险。对于ATDs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的重症甲亢或甲亢危象患者,由于不能应用ATDs治疗,需要除去诱因、支持治疗、积极应用碘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的治疗。在其他手段无效时,可试用血浆置换。ATDs诱导的粒细胞缺乏一旦发生,需立即停用ATDs,视感染情况经验性予以广谱抗生素治疗。对于粒细胞缺乏的治疗,G-CSF应用可加快粒细胞缺乏的恢复速度,改善预后。对于重度粒细胞缺乏,建议应用大剂量G-CSF治疗。G-CSF治疗的疗程与轻中度粒细胞缺乏无明显差别。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争议。病情恢复后,建议采用放射碘治疗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