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本研究旨在评估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的有效性。通过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病例数据,共计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将为康复治疗手痉挛状态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并记录其基本信息、病史以及手痉挛状态评估等相关数据。康复治疗方案将针对每位患者进行定期干预和评估。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手痉挛状态变化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的改善程度,我们将评估康复治疗对患者手痉挛状态的影响效果。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康复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病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我们将得出关于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有效性的结论。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为康复治疗手痉挛状态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情况下,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在本院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康复治疗,实验组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经过四周的治疗后,采用MAS评价对肢体痉挛的程度进行评价,采用FMA评价方式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BI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FMA和BI的评分比治疗前的分数高,并且实验组的改善效果也比对照组的好。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防治效果明显,对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60例中风偏瘫伴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与现代康复结合组、传统康复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分别进行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现代康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hworth评定等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组患者痉挛状态的总体有效率达到90%,高于传统康复的80%,远高于对照组的65%。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结果显示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组患者评分优于传统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P值均小于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传统康复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患者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现代康复训练与传统中医按摩相结合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康复阶段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患有该病的80名患者,分成常规组与试验组进行观察比对试验,常规组使用单一的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传统中医按摩治疗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获取其运动功能与情绪改善情况,最后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完成两组治疗效果的比对观察试验。结果 采用不同治疗措施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情绪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试验组的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组,治疗后试验组的运动功能为59.15±5.54,焦虑为41.35±4.13,抑郁为43.14±4.89。常规组分别是40.67±4.36、50.32±5.14、51.81±5.62。在治疗效果方面,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常规组为90%。结论 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证明现代康复训练与中医按摩的结合,对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该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偏瘫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开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抗肢体痉挛康复训练,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情况制订个体训练计划,分别于发病后2~14d开始活动训练、指导坐位练习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恢复的训练。住院30d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ADL评分由入院时的(29.12±7.35)分提高至(52.35±7.80)分;合并肩关节疼痛、足下垂、足内翻、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比率也有所下降。结论在患病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抗肢体痉挛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残障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方法:从我院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康复治疗和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关键点针刺法治疗,对比数据。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更高, P<0.05。结论: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患者给予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提高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患有偏瘫肌痉挛患者,采取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就诊并且接受治疗的80例患有偏瘫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评分以及下肢评分差距较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上肢评分以及下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偏瘫肌痉挛患者采取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能够使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手指点穴联合PNF技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指点穴及PNF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评分(MBI评分),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BI评分,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BI,上肢FMA评分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康复治疗加予采用手指点穴联合PNF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改良的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lg-Meyer评分。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改良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和Fulg-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肢体痉挛的症状,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抗痉挛体位摆放正确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康复12病区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4月开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体位摆放情况实施品管圈活动,将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收治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后收治的3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品管圈活动措施实施前后的体位摆放正确率,目标达标率及进步率。结果:观察组体位摆放合格率82.05%高于对照组的43.59%,差异显著(P<0.05);品管圈目标达标率106.19%,进步率88.23%。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体位摆放正确率,促进患者及家属的脑卒中偏瘫体位护理知识认知水平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