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尺度地质体建模是地质学研究一个新课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表面特征建模和实体结构建模相结合,从技术特点与实践应用两方面着手,介绍了小尺度地质体建模思想和方法;对小尺度地质体模型动态切割算法思路与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遗迹化石Chondrites和岩心建模为实例,利用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提供造型shape节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它们模型;依靠VRML提供Script节点、传感器节点以及事件路由器,结合Javascript编程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模型动态切割和模型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集成。最后,利用VisualBasic+Cortona组件开发了地质体模型浏览平台,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模型浏览和查询,为小尺度地质体建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手段,也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开拓了新领域。

  • 标签: 三维地质建模 VRML遗迹化石 CHONDRITES 岩心
  • 简介: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曲流河沉积,其中Ng5^22单层发育2个大型点坝砂体,在系统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基础上,探索了储集层构型界面的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面模型嵌入到基于结构化网格体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26—295井区真正意义上、更符合地下实际储集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油藏数值模拟需要。点坝内部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分之二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济阳坳陷 孤东油田 储集层构型 剩余油 储集层建模 点坝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性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基础;(2)对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性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和变差函数等参数;(3)在虚拟井位设置、岩性标定和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层-构造模型和2套岩性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一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
  • 简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延8油层滚动勘探开发现状和需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和储集层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了该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8油层组储集层地质模型。建模结果分析表明,麻黄山西区块延8油层组储集层模型与实际砂体展布和物性特征吻合较好,实现了储集层地质特征定量化和可视化。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麻黄山西区块 侏罗系延8油层组 三维储集层建模
  • 简介:利用丰富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类型、成岩储集相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集相演化序列与平面分布开展了半定量—定量研究,以期深化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地质理论和指导该地区气田高效开发。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4类成岩储集相,即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微孔成岩储集相、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相和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采用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交会方法可有效识别各类成岩储集相。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物性最好,为优质成岩储集相,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经历了强烈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孔隙度3%~8%,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沉积因素和构造因素对其平面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 标签: 大邑构造 须家河组 成岩储集相 多尺度资料 半定量—定量研究
  • 简介:孔喉特征是储集层研究核心,厘清储集层孔喉在空间展布对油气勘探与开发意义重大。文中借助微纳米CT立体成像技术和数字岩心技术对川东北飞仙关组残余鲕粒白云岩孔喉特征进行刻画与描述,建立了微纳米级孔喉空间展布模型,并计算了孔喉半径、形状因子、空间连通性等表征参数。此外,结合扫描电镜、压汞曲线等传统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了有益探讨和补充。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残余鲕粒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溶)孔、晶间缝和微裂隙等。其中,晶间孔和微裂隙为连通喉道,其最小值可达20~30nm。样品重结晶强烈,受重结晶晶体生长及后期压实等改造作用影响,喉道堵塞,储集层渗透性差。

  • 标签: 孔喉结构 微纳米CT 数字岩心 空间展布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一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寒冷期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管植物在南方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中北部以及湖北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管植物在北方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百分含量表明,早期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标签: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
  • 简介:基于岩心描述和镜下观察,分析了研究区下古生界硅化岩溶储集层岩性特征。通过对沟通潜山断块和古近纪洼陷边界断层产状、潜山断块内下古生界产状分析,认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备埋藏岩溶作用条件,提出了古近纪沉积物压释酸性水向潜山断块运移3种方式,即: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利用这3种模式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下古生界潜山硅化岩溶储集层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高部位硅化岩溶层段储集层发育情况,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低部位硅化岩溶层段储集层发育情况。该模式还可以合理地解释硅化岩溶储集层在下古生界赋存层位“穿层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合理解释潜山断块周缘发育硅化岩溶层段,而潜山断块中心地带很少出现硅化岩溶层段等现象。

  • 标签: 压释水 储集层 硅化岩溶 下古生界桩海地区 济阳坳陷
  • 简介: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角洲和扇角洲沉积砂体,其中辫状河角洲砂体是有利油气储集体。在区域构造、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孔店物源辫状河角洲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在实验条件下,孔店物源辫状河角洲可划分为3个亚相、7个微相。实验研究表明,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升降、流量及流量变幅、加砂量(物源供给)等是影响辫状河角洲形成及其演化控制因素。通过实际砂体和实验砂体厚度展布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歧口凹陷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模拟实验条件下歧口凹陷古近系沙2亚段辫状河角洲沉积模式。

  • 标签: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沉积模拟 辫状河三角洲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 简介:叶虫证据表明,除北疆区阿尔泰地体和兴安区额尔古纳-兴安地体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紧密关联外,中国奥陶纪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相关。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中国区块台地或内陆棚叶虫动物群综合分析研究证明,它们在特马豆克期(Tremadocian)以及凯迪晚期-赫南特期(lateKatian-Hirnantian)或阿石极期(Ashgill)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弗洛期-凯迪早期(Floian—earlyKatian)或阿仑尼克期-卡拉多克期(Arenig—Caradoc)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个包括华北板块以及滇缅马、藏南、中天山-北山地体(可能还有海南地体)。饶有趣味是在凯迪晚期或阿石极期开始发生生物地理亚区解体之前,有关陆块深水相叶虫动物群已经历了从达瑞威尔中期(midDarriwilian)至凯迪早期长期频繁交流以及组成逐渐趋于齐一过程。因此深水动物群之间属种交流和一体化进程发生、发展和完成显然均先于浅水一侧叶虫。

  • 标签: 中国 奥陶纪 三叶虫 生物地理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布、属种分异度和特征属种丰度,将中国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叠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叠纪古海洋里。叠纪牙形石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沉积环境,所以根据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丰度,不但可区分叠纪不同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和恢复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1823年(清道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角洲沉积。大量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沉积微相。与典型河控角洲不同,其沉积相带分布范围宽广,角洲平原与角洲前缘、前角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转折。其中,角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角洲内前缘和角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砂体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砂体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特征,这种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砂,与拗陷湖盆坡折带控砂特征明显不同。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延长组 长8油层组 浅水三角洲 湖岸线控砂
  • 简介:近100余年来,南汇潮滩尤其是中、高潮滩,以淤涨为主,使岸线迅速向海推进。但潮滩沉积并非连续,而是以冲、淤相间,长期净淤积方式进行。潮滩沉积剖面主要由风暴成因小型层序组成,粗、细粒交替分别代表风暴与平静天气产物。潮滩沉积环境不稳定性使其难以满足两种常用来计算210Pb沉积速率方法——CIC(稳定初始比度)模型和CRS(稳定沉降通量)模型前提条件。在实验时,如果只选择代表平静天气沉积细颗粒层进行210Pb活度分析,则可能得到一组相对符合CIC模型数据,利用此方法计算出南汇潮间带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为6.11~6.23,cm/yr。对历史海图数字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表明,中、高潮滩近50余年平均沉积速率为1.91~2.05,cm/yr,不及210Pb沉积速率一半。造成这种差异原因有:(1)DEM法在高程推算过程中使用简单潮滩纵剖面模型,导致计算沉积速率偏低;(2)210Pb法受到沉积过程中强烈物理混合作用和沉积后生物扰动、化学迁移作用等影响,使计算沉积速率偏高。推断近50余年来,南汇中、高潮滩沉积速率为4~5,cm/yr。

  • 标签: 潮滩 沉积速率 210Pb测年 数字高程模型 南汇 长江三角洲
  • 简介: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文献,对全新世长江角洲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河口湾向进积角洲环境转变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 简介: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中上叠统竹杆坡组至上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环境背景,对采集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叠世之交海水含氧量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 标签: 云南 贵州 中上三叠统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表现形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
  • 简介: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峡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牙形石U—Th—Ph同位素年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层中牙形石^209Pb/^232Th放射年龄为269±44Ma,^207Pb/^235U放射年龄为256±39Ma,接近二叠系茅口组生物地层年龄。^206Pb/^238U年龄为196±6Ma,虽然准确度较高,但与前人推测地层年龄相比偏低。此外,作者对牙形石稀土元素(REE)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且发现牙形石REE组成和Ce异常与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有一定相关性,可以指示古海水信息。

  • 标签: 三峡地区 二叠系 牙形石 LA—ICP—MS U-Th—Pb定年 古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