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语文生于并只用于同世界的交流。思考或听说读写都是为交流而生成思想或话语的活动。思想或话语都是“言”与“意”的融合体。欣赏、教学、研究语文,都是离不开“意”的。“言”与“意”都可作为研究、教学、欣赏语文的入口,但只是入口而已。语文教学不可止步于“语言形式”这个入口,当深入到为交流而生成言意和美的思想或话语这一核心。培育语文交流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正道。
简介: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还需语文教育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为了促进中学
简介:<正>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那么,如何才能跨好这道坎,真正细读文本呢?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以求正大家。
简介:我国蒙学教育历史悠久,“根据一些零星记载,大概从孔子那一代的时候起就有蒙学”(张志公《蒙学全书·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教材丰富,从周代的识字课本《史籀篇》,到近代传播新学的《时务三字经》,数量不下千余种;教法独特,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自从清末学制改革,学塾被废,古代蒙学教育的长处被忽视。
简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已成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广泛的阅读,则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阅读对促进语文教师和学生成长具有双重意义。可是从边远藏区的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阅读时间不够、阅读意识淡薄、阅读面狭窄、阅读功利性较强、阅读氛围不好等。针对这些现状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调查推动教师的阅读,也为进一步改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迪庆藏区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简介:今“茶座”遍及报刊,已成时尚。本刊亦未能免俗,盖取其去火安神之义也。若使争鸣诸君真能心平气和,如共聚于荼社,品茗论文,不亦宜乎!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怡然古君子之风;则既有益于学术,又有益于身心,不亦乐乎!
简介: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要科学化、中国化;(4)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必须不忘初心,奋力为之。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本文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找准英美文学教学的层次定位和课程设置.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专业选修课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
简介:陈慧剑(1925-2001)在台湾文坛和佛教界是以《弘一大师传》、《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佛门人物传记》等著作的出版而享有盛誉的。这位出生于江苏泗阳的当年军旅人物,离开大陆前在舟山群岛皈依了佛门,法名妙悟,从此开始了佛教文章的写作,而“慧剑”也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剑慧”之名(一说为字)而为世人熟知。
简介:“《美国语文》怎么像是‘美国历史’?”想必很多人初次翻开《美国语文》,首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浏览完全书后,我们就会发现,该书以历史性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美国的空间为纵坐标,从自由、平等、博爱的原点出发,描述了语言和文学所走过的轨迹。
简介:<正>《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加)是先秦散文名篇。一般说其朴实隽永,表达着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汪曾祺老说过,喜欢《侍坐》那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活法,确也与他自称的“抒情现实主义”很是合拍。“侍坐”的场合大概不能算是正式的课堂,但仍可视为《论语》中一篇相当完整的授课实录。
简介:语文课堂上教小说的时候,其实主要在教两个东西,一是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某种特定的小说阅读方法。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来是小说读完之后"讨说法",却常会变成"套说法",更变本加厉变成了"套答案",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宗旨。因而,教读法比总结主题思想更为重要。教读法也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和解释;另一种是脱开具体社会历史的束缚,关心更具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命题。在这两种路径中,后者无疑更为重要。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兰西斯·培根在1597年出版的《论说文集》里如是说。培根的话,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的良好写照。那个时代,受教育意味着作为一个大写的人被全方位启蒙。一个知识分子的定义,乃通晓古今,兼修文理,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大成者。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其间的欧洲知识分子,大多既酷爱哲学,又涉足科学。
简介: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有学者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在中学,语文和文学已经是两回事了。或者说,语文课已经不讲文学的欣赏了。中学没有文学,只有语文。中学的语文在本质上和数、理、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包括教生字、生词,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它实际上已经将文学转化成知识性的、可以计量、可以重复、可以考试的这么一种东西。这种标准化的模式,严重地窒塞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想象、读解、体验和感受的空间。
简介:来自泰国、菲律宾、缅甸、束埔寨和老挝的47名华文教师前不久齐聚北京,他们在北京华文学院研修汉语语音、中国文化、语言教学等课程,亲身领略中华文化,提高华文教学水平。
简介:<正>西德出版的《法兰克福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刊登了维也纳大学讲师文德林·施密特·登格勒的一篇专论奥地利文学的文章,题目是《不变的情感》。关于奥地利文学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是直接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称其为“奥地利国的文学”(DieLiferaturaus(?)sferreich)。另一种提法是以奥地利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为出发点的,称奥地利文学是“奥地利的文学”(Die(?)sferreichischeLiferatur)。后一种提法为大多数奥地利作家所采用。
简介:
简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着力突出梁启超演讲时那种戏剧性的情形,写得浓墨重彩、悲喜交加,却也不无夸张失真之处。在对文本进行了基本的品读与分析之后,我们的教学也许可以分为两步:一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赏读其中的细节,分析、归纳课文有哪些失真之处,发现文本之外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散文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简介:他们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8个国家,年纪轻轻的他们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远赴他乡,光荣地工作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简介:塞林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那种口语性的文学风格和悲观的哲学思想震撼了法国文坛,尤其是他那放荡不羁的语言和他独特的文体所具有的魔力,无时无刻不打动着国内外读者.不过,在文学创作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猥亵下流的语言,特别是由于二战期间投敌的卑劣行径,塞林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甚至遭到蔑视.
也谈语文教学之大道、正道
把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从“语文讲堂”看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
从蒙学中汲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云南迪庆藏区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中学语文新诗篇目的看法——兼谈毛翰《陈年皇历看不得——再谈语文教科书的新诗篇目》
艾伟的阅读心理研究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启示——书艾伟《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后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
重读台湾佛教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
历史:为语文建立坐标——《美国语文》编排体例举隅
对话教学与孔子《侍坐》——兼及加达默尔解释学
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以《祝福》教学为中心
雕栏玉砌应犹在——欧洲人文教育的今昔
本刊“语文讲堂”专栏征文篇目
东南亚五国华文教师齐聚北京研修汉语
奥地利文学与德语文学
本刊“语文讲堂”专栏征文篇目(续)
散文也可以虚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解读
马超萃:一个志愿者教师的异国教学生涯
塞林:创造口语文学奇迹的人